词条 |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 |
释义 |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英文缩写IFAC)成立于1957 年,是一个以国家组织为其成员的国际性学术组织。该组织负责组织定期地举办控制方面的国际会议,这样不仅有利于控制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们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而且也可大大地减少他们为保持对本领域的了解所必须参加的会议的次数。 IFAC 世界大会简况(第一届IFAC 世界大会 第二届IFAC 世界大会 第三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四届IFAC 世界大会 第五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六届IFAC 世界大会 第七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八届IFAC 世界大会 第九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一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二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三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五届IFAC世界大会) 简介1956 年9 月,德国工程师协会(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 (VDI)) 和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erband Deutscher Electrotechniker (VDE))在德国Heidelberg 举办了一次重要的控制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瑞士、美国等19 个国家的代表。美国科学家R.Oldenburger 应邀在这次会议上致开幕词。当他到达Heidelberg 后,从大会秘书G.Ruppel 处获悉,仅在1956 年里,欧洲国家就举办8 次类似的会议。他认为在同一年中仅在欧洲就举办8 次这样的会议是得不偿失的,这将使愿意参加此类会议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时间上都难以承受。为此在大会的第二天,即9 月26 日,R.Oldenberger 就向G.Ruppel 提议应该有一个国际性的机构来负责组织定期地举办控制方面的国际会议,这样不仅有利于控制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们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而且也可大大地减少他们为保持对本领域的了解所必须参加的会议的次数。 G.Ruppel 对R.Oldenberger 的建议包括: (1)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名字可以叫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简称IFAC。 (2)该联合会应该像联合国一样,其成员应该以国家为单位,而不是直接以个人为成员。 (3)每个国家由一个国家委员会来代表,该委员会将成为IFAC 的实际成员。 (4)IFAC 的活动仅限于两个方面,即:(1)定期组织国际会议;(2)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将在一个或多个国家举办会议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其他国家和地区。 R.Oldenberger 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士的一致赞同。为此,参加小型会议的19 个国家的三十位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决议,大家将共同来实现这一目标。上述建议后来就成为IFAC 宪章的基本内容。1956 年9 月28 日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来负责IFAC 的筹建工作。 1957 年4 月25-27 日,临时委员会在德国的Dusseldorf 召开会议。会议制定了IFAC 的宪章,并正式决定将成立的国际组织的名称定为“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简称IFAC。同时决定由G.Ruppel 担任IFAC 的秘书,并将秘书处暂时设在Dusseldorf。会议还决定,IFAC 的正式成立大会定于同年9 月11-12 日在巴黎召开。届时所有的参加国组织出席会议,并将正式通过IFAC 宪章和选举出IFAC 的官员。 除此之外,这次会议期间还达成了如下协议: ·第一届IFAC 主席由一位美国人担任,即H.Chestnut; ·第一届IFAC 世界大会于1960 年在莫斯科举办; ·第二届IFAC 主席由俄国人A.M.Letov 担任。 1957 年9 月11-12 日,在法国控制与自动化协会的支持下,IFAC 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全体大会在巴黎召开。27 个国家组织成为IFAC 的正式成员。这次大会正式通过了IFAC 宪章,确定了IFAC 是一个自动控制领域的国际性的、非政府的、非赢利的和非政治的组织。每个国家在IFAC 中只能有一个代表组织。 大会选举了IFAC 的第一届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uncil)。执委会委员有Harold Chestnut(美国),主席;A.M.Letov(苏联),第一副主席;Victor Broida (法国),第二副主席;Gerhard Ruppel (联邦德国),秘书;Ed. Gerecke (瑞士) , 财务;Max Ajnbinder (比利时) ;J.F.Coales (英国) ;G.Evangelisti (意大利) ;P.Nowacki (波兰) ;H.S.Tsien (钱学森,中国) 。 中国派出钟士模、杨嘉墀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自动化学会成为IFAC 的创始国之一。从1957 年9 月12 日起,IFAC 正式走上了国际舞台。 IFAC 世界大会简况第一届IFAC 世界大会于1960 年6 月27 日-7 月2 日在莫斯科召开。大会主席为苏联科学院院士A.M.Letov。来自世界29 个国家的大约1500 名控制界的学者和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此次会议共发表论文285 篇。大会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苏联第一副总理柯西金出席了大会开幕式。苏联邮政局为纪念这次大会的召开,专门发行了一枚特种邮票。 第一届IFAC 大会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大会。控制界绝大多数著名的专家学者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中Kalman 和Bellman 还因其卓越的成就,分别于1974 年和1979 年荣获IEEE 最高奖:IEEE Medal of Honor。会议发表的论文中包括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如V.M.Popov 的″Criterion on Quality for Non-linear Controlled Systems″; Boltyanski, Gamkrelidze, Mishchenko,和Pontryagin 的″The Maximum Principle in the Theory of Optimal Processes of Control″;R.E.Kalman 的″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Control Systems″等。 依据1960 年2 月中国科协的有关精神,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委会的名称改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工作委员会,并由该工作委员会派出代表团出席了此次大会。代表团成员有钟士模、杨嘉墀、屠善澄、郎世俊、王传善。 我国有六篇论文在会上作了报告,他们是: 涂序彦:多变量协调控制问题; 金兰、李伟:利用非线性半导体电阻的非线性运算部件; 王传善、萨支天、吴继显:无触点远动综合系统; 郎世俊、顾兴源、田志芬:加快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新方法; 马竹梧、朱启昌、黄自如:热反馈调节器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 秦元勋、刘永清、王联:动态系统稳定性的时滞作用。 第二届IFAC 世界大会1963 年8 月28 日-9 月4 日在瑞士的巴塞尔市召开。此届IFAC 主席为瑞士科学家E. Gerecke。共有1500 名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发表论文159 篇,另有11 篇综述报告。瑞士联邦总理H.P.Tschudi 出席开幕式。箭加反馈环的图标作为IFAC 会标,被首次使用。 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代表团参加了会议,推荐代表加入了IFAC 的理论、元件两个技术委员会工作。 第三届IFAC 世界大会1966 年6 月20 日-25 日在英国首都伦敦举办。此届IFAC 主席为剑桥大学教授J.F.Coale。共有1800 人出席了此次大会,发表论文287 篇,综述报告10 篇。英国菲力浦亲王,爱丁堡公爵,出席了开幕式。英国首相威尔逊出席招待宴会并致欢迎词。Pergaman 公司的期刊Automatica 成为IFAC 的第一份期刊。 在此次大会上,贝尔实验室Crowley 的报告“Computer Aided Design”,以及Chestnut 的论文“Survey Paper on Systems Engineering in Industry”等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第四届IFAC 世界大会1969 年6 月16 日-21 日在波兰华沙举行。IFAC 主席是Nowacki 。此次大会共有303 篇论文和10 篇大会报告。大约1800 名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波兰副总理Jaroszewicz 出席了开幕式。 第五届IFAC 世界大会1972 年6 月12 日-16 日在法国巴黎召开。IFAC 主席为Broida。大会得到了法国总统蓬皮杜的支持,1300 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法国工业发展部部长M. Ortoli 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次会议发表论文216 篇,12 篇大会报告。 第六届IFAC 世界大会1975 年8 月24 日-30 日在美国波士顿的剑桥举办。此届会议由美国自动控制委员会主办,并由美国仪表学会具体承办。此届IFAC 主席为J.C.Lozier。此次会议约有1350 人出席,共举行了63 场报告会,报告论文347 篇。在此次会议期间,Forrester 的大会报告“Dynamics of Socio-Economic Systems”引起了许多与会者的注意。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代表团与会。 第七届IFAC 世界大会1978 年6 月12-16 日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IFAC 主席为U.Luoto。来自45 个国家的1100 位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报告论文294 篇。芬兰共和国总统U.K.Kekkonen 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以杨嘉墀、宋健等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大会,宣读了陈翰馥研究员的“随机能观、能控性”论文。 此次会议决定:在奥地利的Laxenburg 设立永久性的IFAC 秘书处。 第八届IFAC 世界大会1981 年8 月24-28 日在日本京都举行。这是IFAC 世界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IFAC 主席为日本京都大学的Sawaragi 教授。大会报告的论文数达到了600 篇。 为了纪念已故的意大利著名电力控制专家Quazza,IFAC 执委会设立了IFAC 最高奖Quazza Medal,授予对控制领域及IFAC 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第一届IFAC 最高奖授予了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教授F.Coales。 此届IFAC 大会有两篇杰出的大会报告受到人们的赞赏。一篇是J.Astrom 的大会报告“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Adaptive Control”;另一篇是何毓琦(Y.C.Ho) 的大会报告“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of Discrete Event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to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这是何毓琦最早介绍DEDS 理论的文章之一。 J.Astrom 1993 年荣获IEEE 最高奖:IEEE Medal of Honor。 中国自动化学会代表16 人、教委系统6 人、北京市属高等院校及台湾省学者2 人,共计25 人,向此届大会提交了16 篇论文。论文数居参加国的第五位。 此次大会的口号是“自动控制科学技术为社会进步服务”。 在IFAC 所属的14 个技术委员会中,中国自动化学会参加了理论、应用、元件、仪表、计算机、发展中国家和空间6 个技术委员会,并派有专家、学者担任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其中杨嘉墀先生还当选为空间技术委员会的副主席。 第九届IFAC 世界大会1984 年6 月2-6 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IFAC 主席为Vamos,他是匈牙利科学院第二大研究所计算机与自动化所所长。大会吸引了来自44 个国家的1157 人参加。报告论文544 篇,大会报告6 篇。此次大会,日本学者Yoshikawa 的大会报告“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受到与会者的重视。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宋健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大会,中国代表共31 人,宣读论文34 篇,与会人数和论文数量都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大会,这一情况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认为这是中国重视发展控制技术的结果。 此届大会期间,我会常务理事严筱钧先生在技术局的会议上被授予IFAC 主席奖,以表彰他在1981 至1984 年担任IFAC 发展中国家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时所做的工作。 在IFAC 的14 个技术委员会中,我国派代表参加的技术委员会已由7 个扩大到12 个。 在IFAC 理事会上,宋健当选为IFAC 理事会(即以前的执委会)的理事。此届大会还同意由我会于1985 年在北京主办“发展中国家自动控制技术会议”。 第十届IFAC 世界大会1987 年7 月27-31 日在联邦德国的慕尼黑举行。IFAC 主席是Thoma。大会吸引了46 个国家的1432 位来宾,报告论文583 篇,中国43 篇(列第四位)。中国有36 位学者出席,并有十几位中国学者从国外前往参加。在此次大会上,智能控制问题和控制的应用问题受到重视。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杨嘉墀、吕勇哉、陈翰馥、陈振宇、郑应平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此届大会改选了新的理事会,我国吕勇哉教授被选为理事。在14 个技术委员会中我国有5 人被选为副主席,他们是:杨嘉墀(空间技术委员会副主席)、陈振宇(发展中国家委员会副主席)、顾绳谷(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刘豹(系统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席)、陈翰馥(理论委员会副主席)。 大会首次设立了两个奖项,即:一项是青年作者奖,另一项是控制工程教科书奖。我国青年作者裘钢的论文这次被评为优秀文奖。 大会召开之前,宋健教授致信IFAC 理事会和有关官员,代表中国正式申请1999 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1988 年在北京举办了IFAC 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会议,与会人数超过400 人。这次会议的成功向国际自动控制界显示了中国同行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申办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的成功。 第十一届IFAC 世界大会1990 年8 月13 日-17 日在前苏联的塔林举行。IFAC 主席为塔林技术大学校长Tomn。来自世界41 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 多人出席了大会,报告论文594 篇、大会报告4 篇。在此次会议上,非线性控制、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及H 无穷方法等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 会议的主题是“自动化为人类服务”,强调了自动控制的实际应用。 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了以理事长杨嘉墀、胡启恒、副理事长黄泰翼等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53 名。 会议期间召开了会员国组织(NMO) 代表大会、14 个技术委员会以及技术局、执行局和理事会的会议。我会副理事长吕勇哉当选为主管执行局的副主席。在技术委员会的会议上,我会推荐的五名学者担任了有关委员会的副主席,他们是吴钦炜(元件与仪表委员会)、顾绳谷(发展中国家委员会)、李华天(计算机委员会)、刘豹(系统工程委员会)、陈翰馥(理论委员会副主席)。 会议期间及会员国组织代表大会上,我会就香港地区加入IFAC 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坚持原则,期望得到圆满解决。 在IFAC 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的中国代表在此届会议上表现了很大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除已向IFAC 申请并得到确认在中国召开的4 个学术会议外,又提出了5 个会议的主办申请,在8 月13 日召开的IFAC 技术局会议上基本得到了通过。 这样,1991 年至1997 年由我会主办的IFAC 会议将有9 个,这不仅显示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在IFAC 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1999 年在我国北京办好第14 届IFAC 世界大会取得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十二届IFAC 世界大会1993 年7 月18-23 日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召开。IFAC 主席为著名控制理论家D.O.Anderson。大约1200 名学者出席了大会,论文约1000 篇,五篇大会报告。此次大会是第一次在南半球举办。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杨嘉墀、胡启恒、陈翰馥等学者组成的代表团与会,与会人数达55 人,被录取论文80 篇。 此次会议吕勇哉教授当选为IFAC 第一副主席,陈翰馥、郑应平分别担任技术局、政策局委员。一批中青年学者经中国自动化学会的推荐担任了若干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会议期间,中国自动化学会组织了多种宣传1999 年在中国召开第14 届世界大会的活动。 在此届大会上,我国中科院系统所的郭雷荣获IFAC 青年作者奖,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第十三届IFAC 世界大会1996 年6 月30 日-7 月5 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IFAC 主席是Kahne。此次大会注册代表1993 人,会议共交流论文约1500 篇,大会报告5 篇。约50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适应控制、非线性控制、H 无穷控制和鲁棒控制在会议上受到人们的重视。L.A.Zadeh 的大会报告“模糊控制:问题,争论和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L.A.Zadeh 于1995 年荣获IEEE Medal of Honor,成为自动控制学术界获得这一殊荣的第五位学者。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杨嘉墀、陈翰馥、胡启恒、路甬祥等学者组成的代表团与会。华人代表总数(包括在国外学习、工作的中国人及少数华裔外籍学者)约130 人左右。我国学者提交大会论文60 余篇(含墙报展)。 此次大会吕勇哉教授当选为IFAC 主席,陈翰馥、柴天佑当选为技术局委员。我国东北大学的刘晓平教授的论文获此届IFAC 青年作者奖提名。 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于1999 年7 月5-9 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承办。此届IFAC 主席为吕勇哉教授,大会主席和顾问委员会主席将由宋健担任。国际程序委员会(IPC)主席为陈翰馥,国家组织委员会(NOC)主席为路甬祥,NOC 执行主席(Co-Chair) 为戴汝为和陈翰馥。 第十五届IFAC世界大会于2002年7月21日至25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卡塔龙尼亚技术大学(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Catalunya)举行。来自中国、西班牙、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日本、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理事长陈翰馥院士,常务理事郭雷院士,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纪峰研究员,学会专职副秘书长李爱国等4人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