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平桥
释义
1 安徽省定远县池河太平桥

池河大桥,原名太平桥,又名杯桁桥,位于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西官驿道上,雄跨于蜿蜒的池河之上。池河太平桥初建时设计工巧。砖石结构,白石栏杆,东西两头各雕石狮18只,极为雄伟美观。建造采用干修法,堆土券桥孔。因河底沙石较厚,每个桥墩下面布以密集的木桩为基,称之为“万年桩”。桥墩皆以红色大条石为缘边石券砌而成,用糯米汁和石灰灌注,中填塞的囊石为粗糙短小的石料或碎砖,十分坚固。

中文名:太平桥

拼音:taipingqiao

别称:池河大桥

所在地:安徽省定远县池河镇西官驿道

特征:设计工巧 十分坚固

规模

对于太平桥古时的规模,《光绪凤阳府志》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长四十四丈,广三丈八尺,高三丈六尺,十有三孔。”解放后,定远县文物工作者对现存十一孔太平桥的精确测量数据为:“全长150m,桥面宽1015m,孔径中为6m,其余各为5m,常年水位以上高9165m。两相对比,数据上有一定的出入。至于原来的十三孔为何今日变作了十一孔,专家们并未能研究出结果,据笔者实地考察后推断,由于池河多沙,常年淤积,太平桥东西两端的二孔极有可能是湮没于沙土之中了,并未减少。至于真相如何,有待于将来的考古发掘。

历史

民间传说太平桥建造目的是为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回凤阳探亲,免遭隔水之苦。《道光定远县志》载:“太平桥,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县朱玉造。道光六年(公元1826 年)圮于水,七年补建”“皖北道吴箎、知府汪霖、知县冯云祥捐俸千数百金倡修,邑人张大宾等捐巨金成之。七年八月经始八年五月,岁工用银一万五千四百有奇。汪霖及邑人凌泰交均有碑记。”一九三八年冬,桂系部队在与日军交战失利后从滁县向西撤退时,为断日军追路,炸毁太平桥居中三孔,桥上石狮荡然无存。1949 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将被炸三孔改建为木材面。1953年滁县地区公路修复委员会以圆木为梁,铺以木板,临时通车。1954 年又对被冲空的7个桥墩进行维修。1956年4月,对被毁的三个孔以双曲拱再接长的方法加固成月形钢架梁柱,上面铺以木板,限载8吨。以后又数次大修,换成钢架混凝土结构,沙子路面,荷载汽车13 吨,挂60吨。1985年,太平桥损毁严重,定远县人民政府明令禁止太平桥通车。

价值

由孙波主编的双语版大型画册《中国古桥》, 其中收录了“池河大桥”的摄影图片。

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多次提到“安徽定远池河桥”,并把其桥型列入“十一孔厚墩联拱”条目下:“十一孔的厚墩联拱桥如安徽定远池河桥 (即池河太平桥),北京琉璃河桥和卢沟桥等。”该书把池河太平桥与卢沟桥并列,并附图两张。

唐寰澄编著的《中国古代桥梁》一书中附有彩图版“安徽定远池河桥”。

卢嘉锡总主编、唐寰澄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桥梁卷)》第 370 页表格中也收录了该桥的基本信息:“安徽定远池河桥,建造年代,明·洪武;孔数::11;构造墩坡:厚平。”

综上可见,安徽定远池河桥,在历史地位上虽不及赵州桥和卢沟桥,但也引起了桥梁专家的关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 江西省南城县太平桥

简介

位于江西省南城县东门外盱江上,又名“留衣桥”。原为浮桥,后改建为石桥。为半圆形石拱桥,共14孔。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太平桥原名“万寿桥”,始建于宋嘉佑五年(1060)。宋嘉定十三年(1220)毁。元至元十九年(1282)募建,改名为“太平桥”。明万历八年(1580)桥毁,明益藩捐金首倡重建,“往来称快”,改名“东郭虹桥”、“虹桥”(明罗汝芳《太平桥记》:“庚辰(万历八年)腊月桥北民舍灾,延及桥……事闻益藩潢南殿下,捐金首倡”)。清康熙《南城县志》卷1《形胜》:“东郭虹桥即太平桥,在郡东门外江之上……县东北五里乌龙潭”。

明嘉、万间,益府诸王对太平桥迭圯迭修,“厚帤藏以助”地方“佐驾太平之桥”,使得南城东江诸桥皆“朱家造就”。专家考证,此实为明益藩江东“洪门”茔山墓事而为。虹、红、洪声同韵通,太平桥一名“虹桥”,与天地会簿“红桥”、“洪桥”史谣义贯音通,揭示了南城“太平”桥与明益藩“洪门”墓事及天地会簿“洪桥一洪门”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史学百年之谜。

太平桥后屡毁屡修,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元年(1662)迭毁于火。据清康熙《南城县志》卷1《津梁》:“太平桥在东川门外。旧为浮桥。宋嘉佑五年郡守丰有俊创立石桥……国朝顺治乙酉毁于火。丙申郡守刘公道著、邑令李公正蔚复建。康熙壬寅桥上市民失火悉烬无遗”。清同治二年(1863)全邑捐资修复,改名为“留衣桥”。至此,古桥还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

据光绪五年补版的《建昌府志》载:咸丰十年(1860)山东乐安人隋藏珠任建昌知府。他廉洁严厉,生活俭朴,外出不前呼后拥;对上级不送礼,对下级不收馈赠;禁止民间铺张浪费。他勤政爱民,亲自审理诉讼。又廉洁又有能力,郡民传诵他为“百年来所仅见也”。他在端正民风、敦促教化方面,也“美不胜书”。任职不到一年,政声卓著。离任的那一天,郡人拦道挽留。隋知府于是在太平桥解下衣裳给郡人留作纪念,太平桥遂改名“留衣桥”。

值得应幸的是,南城“太平”、“万年”二桥历经数百年岁月,仍“如(虫+东)饮河,二龙跃渊”,飞架旴江两岸,造福百姓。

3 安徽黄山市歙县太平桥

老桥年鉴

一座古桥诠释着一段尘封的历史,走在古桥之上,让我们尽情穿越吧。走进徽州古桥系列之——太平桥

类别: 百年石拱桥

地点: 黄山市歙县城北门外,渔梁镇渔梁坝练江上游

别名: 万年桥、河西桥、人皮桥、寡妇桥

年代: 明弘治年间

构造: 16孔太平桥为十六孔拱形石桥,长度为二百七十九点八七米,宽为六点九米,中间可容两辆车对开,两边各有人行走道。据史料记载,此处原有木构浮桥,建于宋代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长50丈,名叫“庆丰桥”。元代末年,毁于兵乱之中。明代初年又架木重修。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十五世纪末)才改建石桥。明、清两代修过多次。原桥心建有碑亭,镌刻建桥始末。解放后为便利交通,桥心亭已拆除。

站在太平桥上,可以观赏四方景致;北望黄山巍巍,隐现于霞霭之中;下看练水潺潺,荡漾着西干山倒影;东瞧秀丽的河西公园,游人双双对对;西观太白楼和新建的新安碑园,古朴典雅。

历史沿革

太平桥又名河西桥,始建于宋端平元年(1234年),初为浮桥。元朝末年(1310~1360年)因兵乱被毁,改建 为木桥。明弘治年间(1488~1506年)改建为石桥。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整修1次,清康熙56年(1717年)重修,清乾隆9年(1744年)扩建为大型石拱桥。清道光17年(1837年)和道光22年(1842年)2次遭洪水冲击受损。道光23年(1843年)重修,历时7年,于清咸丰2年(1850年)竣工,用银10万余两。清光绪11年(1885年)和光绪23年(1987年)先后整修2次,每次用银千余两。民国18年(1929年)芜屯路歙县至屯溪段建成后,该桥被利用通行汽车。

太平桥主要选用淳安优质茶园石,用糯米汁拌石灰砌筑而成,施工精细,其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居全省古桥之冠。1969年7月5日,徽州发生特大洪水,练江水位高出太平桥桥面3.4米,全桥淹没。沿河地带许多房屋倒塌,而大桥(除桥面、条石栏杆、桥墩分水尖局部损坏外),基本无损,水退后车辆仍通行无阻。为保护这座珍贵古桥,1969年8月省交通纵队投资9万元,由徽州专区交通支队机动养路队施工,技术负责:凌应之,对该桥进行整修加固,并加铺钢筋水泥混凝土桥面,增设悬臂式挑梁钢筋混凝土微弯板人行道及桥面照明设备。1981年,省人民政府又将该桥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典故

传说,古代民间只准建单孔桥,造双孔便有欺君之罪。歙县一寡妇为修善事,建造了这座16孔桥,因为双数而犯了王法,钦处剥皮之刑,致使此寡妇含冤而死。所以后人称太平桥为“人皮桥”,也称“寡妇桥”。

历史典籍

明代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兴建石桥,桥洞九孔。

明代兵部左侍郎,歙县松明山人汪道昆,曾有一首七律《万年桥》记其功云:

使君遗泽五溪东,驱石桥成利涉功。

地踞金汤三铺郡,天回砥柱万年同。

参差石势疑乌鹊,缥渺江流见白虹。

亭上至今留醉处,莲花面面似山公。

周边景致

长庆塔、歙县古城、斗山街、 渔梁古镇、渔梁街、渔梁坝、紫阳山、紫阳桥、李白问津处、太白楼等等站在紫阳桥上北望,可见滨江而建的渔梁街市,白墙青瓦,栉比而立;高眉、紫阳两山,东西对峙,色彩如黛;练江水流越渔梁坝,奔腾而下,水势迅猛,浪花飞溅;渔梁坝下,桅杆如林。水声、浪声、搬号声溶为一体,协调和谐。

4 江西龙南太平桥

简介

在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街道北面一公里许的太平江上,有座建造奇特的两孔三墩、四拱双层重叠组合石拱桥,它紧联岚岭嶂和水口岭,这就是龙南县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太平桥”。

杨村太平桥有古今两座,古桥即上桥,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在现桥的上游百余米处,今仅存蚀空斑驳的桥址。下桥重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主体桥身完好,这就是现在的太平桥。

历史

太平桥的始建与王守仁(阳明)“平三浰”有关。明正德元年(1506年),粤赣边境有支农民起义队伍,以池大鬓、池大升为首领,驻营于距杨村约四十华里的浰头(今广东省和平县浰源乡)。在其影响下,正德七年(1512)年,龙南县境内太平堡有小股农民起义事发,以黄秀魁、赖振禄、徐永富、钟万光、蓝斌等为首领,在龙南各处迂回活动。后来两支部队合并,扩大到五千余人,常夹攻信丰、安远、龙南等县,力击封建统治,威震朝廷官吏。皇上勒令官军进剿多次,终难扑灭。正德十二年(1517年)三月,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王守仁奉旨任南赣巡抚,调遣兵力,坐镇龙南等地指挥进剿,于次年正月,连破上中下三浰,斩首两千多级,残部逃奔九连山,也被追击擒斩无遗,于是在浰建和平县。太平境内赖振禄、徐永富等部,同被剿灭。王守仁为纪念“胜利”,在太平江水口处建太平桥。太平者,以示天下之升平也,这是古太平桥的由来。

概况

在古桥之下十余米处的江中,显现出一块巨大的奇石,形同卧伏的水牛,乡民视为神牛。传说它能随着洪水涨落而浮沉,夜间还会到广东省连平县的上坪寻食禾麦。当地流传着一首咏石水牛诗,诗云:“可惜江边一瘦牛,迄今不知几春秋。洪水滔滔推不动,细雨霏霏作汉流。纵多嫩草难下口,铁鞭任打不回头,过往君者牵不起,天地为栏夜不收。”经人赋诗,神牛更神奇了,可是,后来广东一位行家(风水先生)又惬恻评说:“牛要在栏内,怎可在栏外?神牛在桥下,必往外地爬,神牛在桥上,保得太平旺。”神迷心窍的乡民,便几经酝酿,于是在清朝嘉庆至道光年间(1796—1850)年,以族正赖懋杰为督理,广为集资,兴师动众,鸠工建筑,在石水牛下游100余米处,重建一座太平桥。据说,还为这只石水牛配对,又精凿细雕一只石水牛牯,至今仍放置在杨村镇车田村老围门口。

重建的太平桥,造型奇特,用工精细,四拱重叠组合,分砖木和砖石双层结构,全长50米,面宽4米,通身高17.2米。下层两孔三墩,以精磨花岗石为料,桐油、石灰、红糖、糯米浆为灰浆,精工砌筑而成。拱跨分别为11.9米和12.9米,拱高6.2米。上层有砖木结构的四通凉亭,资以览胜和憩息。侧面大拱砖8.4米,高8米,拱肩落于下层两拱的拱顶之上,正面小拱跨2米,墙厚1米,小拱之上有赖懋杰手书刚劲有力的“太平桥”三字。亭顶四周以三耙飞檐相衬,桥中专两岸,宛如长虹,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建桥经费来自通堡缘款,经办者必须廉洁自律,不得私吞分文,吞则誓将绝后。大 桥落成后的余款,兑换成金条,窖藏桥体,意即留给后人修桥之用。有句窖语“三箕柴撒烧千年”即喻金条。据传此窖于八十年代间被人秘密取走,未遂古人心愿。

太平桥的建成,给行人留下了方便,也为杨村增添了一处胜景,它以其动听的传说,壮美的雄姿闻名遐迩。并吸引了不少港、澳、台及美国游客考察和瞻仰游玩,领略古人的才智风骚,激励后人的学习热情。1983年太平桥被列为龙南县重点保护文物,竖立石碑,以昭后人。

5 浙江绍兴太平桥

简介

太平桥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明、清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绍兴县柯桥镇浙东古运河上,地属柯桥镇阮社。

太平桥是一座由石拱桥和石梁桥相结合的长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清咸丰八年(1858)重建。全长40米,由一孔拱桥和八孔梁桥组成,拱桥高高隆起,净跨8.4米,桥宽3.5米,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拱脚内侧铺设有石板纤道路,桥上行人,桥下行舟背纤,宛然古代立交桥。桥南、北两面均铺设石阶,下置平台,南端经平台分东、西两面下坡。拱桥的北面连接着梁桥,靠南面的三孔较高,渐次降低,每孔跨径约4.8米。整座桥形状高低错落,状若龙首朝天,翻腾水面。设计者既考虑到大船只进拱桥,又兼顾小乌篷船可进低矮的梁桥分流,是河网地区一桥多功能的特有形式。

太平桥不仅造型别致,而且桥上的装饰艺术也独具匠心。桥顶四根望柱上各雕蹲狮一只,雄狮足踏绣球,雌狮怀抚幼仔,呈现出矫健、威武、强壮的神态。此外,桥坡两侧的望柱、栏板上,亦雕有束腰仰覆莲、花卉和琴、棋、书、画等吉祥图案。1991年以来,对拱桥以北一号、二号梁桥桥墩作过多次维修。

1989年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名来历

萧绍运河通过阮社这一段河面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大石拱桥,叫做太平桥。这个桥名字义吉利,字音响亮,人人都说取得好。

关于桥名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这段古运河上游玩时给取的;有人则说是跟“天医”倪涵初有关——倪天医曾在此桥头熬制神药,辟退瘟疫,救治百姓保太平,因此得名。

“天医菩萨”的本名叫倪涵初,本是绍兴管墅亭后人,生活于明代。他医术高明,行医一生,救治了无数重危病人,活着的时候就被人们尊称为“倪天医”,死后更被老百姓尊奉为“天医菩萨”。人们虔诚地烧香膜拜,祈求他能继续为人们祛病消灾,保一方平安。

有一年,阮社这个地方闹起了一种瘟疫,村坊上接连不断地死人,几个村子一时间阴风惨惨,愁云漫漫。人们赶紧去请来了倪天医,求他辟退瘟疫,救治百姓。

倪天医来到阮社,看到这里的悲惨景象,十分伤心。这里最近个把月中,几乎每家都死过人,村中哭声此伏彼起。他在村里到处察看,一时却查不出病源。

一连几天的探查,都毫无结果,倪天医焦急万分。这一天,天很晚了,倪天医不得不回家去。他一路走一路还在凝神思虑。走到古运河上的这座大石桥边,他一不留神绊了一跤,竟然跌昏在地。昏昏沉沉中,一位白眉白发的老翁出现在他面前。

“华陀神医!”倪天医不禁惊叫起来。原来他家中一直挂着历代名医的画像,其中就有三国时为关云长刮骨疗毒的神医华陀,所以这时他一见便认得。

只听见华陀对他说:“阮社村人所患之病,乃是因河水有毒而引起。这是因为村人们在捕鱼时,不分大小都要,几乎把鱼子鱼孙都捉光了,因此河神发怒,降灾于他们。”

倪天医急忙问有何药可治。神医华陀拿出两包药粉,说:“这两包药粉,红颜色的一包叫‘清毒散’,黄颜色的一包叫‘太平散’。你把‘清毒散’遍撒在阮社大小河面,可以消毒;这‘太平散’则熬成汤药,遍施众人,其疾可疗。”说完,华陀就拄杖飘然远去了。

倪天医从昏迷中醒来,身边果然有两大包药粉。他也顾不得回家了,急忙折回村中,先告诉了大家这场瘟疫的起因,告诫渔民们以后捕鱼一定要抓大放小,万万不可一网打尽。然后,他一面叫人把“清毒散”药粉撒遍河湖汊湾,一面连夜在他遇见神医华陀的这座桥边搭起一个草棚,支起几口大锅,熬制“太平散”汤药,让人们拿了去给病人吃。

这样日夜忙碌了几天,阮社几个村中的病人,不论病情轻重,全治好了,村庄又恢复了生机。

人们万分感激华陀神医和倪天医,就把华陀在此赠药、倪天医在此熬药保太平的这座桥,取名为“太平桥”。

评价

太平桥采取拱梁桥相结合的布局,既利于泄洪,又便于行舟。桥体造型独特优美,比例尺度合宜,既不因宽阔的运河河面而失之过小,又不勉强为了统一与河道的尺度而使桥体笨拙过大,是研究明清桥梁发展史的实物资料。

6 贵州织金县太平桥

位于城关镇沿河路中段西侧。建于康熙年间。东西向,跨贯城河。二孔石拱桥。长28米许,宽13米许,西侧主孔净跨23米许,东侧泄洪孔小,上为引桥,矢高8米许。1976年增设大理石浮雕望柱、栏板。

7 全椒县太平桥

简介

全椒太平桥原名贺鲁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造橹于此而得名)。清康熙后改名为太平桥,为旧时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全椒县建设局曾修整过。

太平桥为石拱型单孔桥,建国后改为木面桥,后在桥上增铺了砂土。

原来的太平桥重建于1992年9月,1994年2月竣工。太平桥系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端建有牌坊,高耸的牌坊檐下悬挂着题有“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扁额。桥势若长虹卧波,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着现代气息。不愧为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观。

烧炷“太平香”,为亲人求一份幸福;走趟“太平桥”,为自己许愿一个平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去太平桥上走上一趟无疑是全椒人民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也已吸引了30多万人的参与,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现今的太平桥建于1992年,被全椒人民戏称为“世界上最小的斜拉桥”,存在着桥面太窄且年久失修的状况,有着重大的安全隐患。2010年全椒县人民政府顺应民意决定重建太平桥。

新太平桥桥

新的太平桥采用三跨连续梁廊桥方案,桥梁跨径为101米,桥面宽16米。其中,中间桥面为8.8米,两侧廊道各3.6米,采用花岗岩石板铺面。新桥桥墩采用拱门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布置四角重檐亭4座,主墩位置的横梁和桥面各加宽2米,形成观景平台。而中跨桥面两侧布置连廊,构建“廊桥回檐亭”般既具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太平桥。

民俗

全椒一直有正月十六走太平的民俗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梁宗檩《荆楚时记》对正月十六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

全椒走太平传承至今,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太平桥为一座古桥,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故称为贺橹桥。后改名为太平桥。

刘平,楚彭城人,字公子,建武间,公拜全椒长。传说刘平作全椒长时,刘平将朝廷拨下的建城款购买粮食救济灾民,结果被罢官获罪,押解京城问斩,全椒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太平桥,此时恰为正月十六。此后,每逢此时,百姓必到此桥焚香燃竹,追念刘平。后渐渐衍化成走太平。

明永乐初年,全椒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山峰(笔峰)加高,便能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带领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高,恰巧一总旗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于是诬告全椒人谋反,永乐帝欲派军队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东门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也是为了纪念这位敢为全椒人鸣冤的官员。

“正月十六走太平”,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延及全椒周边邻县邻省,成为古代淮河以南地区共有的民俗。

现在走太平的民俗依然很红火,每年正月16这一天,有几十万的人走过太平桥,祈求一年的太平。

8 福建长乐市太平桥

位于吴航镇东关汾阳溪上,上接六平山,下通普照桥入于浦。唐上元元年(760),梅花坊人林巨卿捐资建造,名永泰桥。明弘治圮,署县事姚祯重造,名丰泰桥。嘉靖间复圮,隆庆四年(1570),知县蒋以忠重建,上建三楹亭(俗称观音亭),改名太平桥。桥长13米,宽3.8米,石构,单孔,桥栏柱雕琢石狮,两边各两尊。清雍正、乾隆年间均有重修。亭已圮,桥犹存。桥东北碑刻“太平桥”,上款“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忠立”,背刻“太平桥碑阴记”,记述太平桥的历史沿革及重建经过,文字清晰可读。1986年4月29日,经县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9 辽宁牛庄太平桥

概况

位于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

有着150多年历史的牛庄太平桥,至今仍静静地卧在牛庄古河道上。漫步太平桥上,它的古老和沧桑让人不由从心底升起一丝沉重和敬意,轻抚桥板上百年的痕迹,历史的凝重感油然而生。走下桥,细看从水面升起的桥墩,不得不对太平桥特别的建筑结构感到惊奇。

1858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天津条约》中将牛庄开辟为港口,后因内河道淤塞无法行船而废弃,将港口改在营口。

大桥不用墩子,而是由两米长的条石一块压着一块摞在一起,石与石之间灌以糯米浆、泥浆,粘合起来,形成桥下的15个孔。仔细看,每两个石条粘合处都能发现断裂的铁片,原来是建桥者将大小不一的铧铁插入缝隙,用来平衡因石条规格不同造成的倾斜。

太平桥是当时海城至盘山、辽阳至营口的交通必经之地,每天车马如流,大商号280家,幌杆如林,招牌迭挂。当太子河涨潮或是丰水期时,各种船可以进入太平桥附近,因此它又成为牛庄的小码头。其时,太平桥上车水马龙,太平桥下百舸争流,周围商贾云集、叫卖声鼎沸,一派繁荣景象。

在海城地震中逃过一劫

太平桥不知是因了它的名字,还是由于这神奇的建筑结构,竟逃过了多次劫难。卜德全说:“平桥始建于明末清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进行重修。以前没封河的时候,每年都要涨水,但每次都没漫过桥面。1975年,破坏力极强的海城大地震,将太平桥周边的很多坚固建筑物都毁坏掉,但太平桥却大难不死,平安逃过一大劫。”

为了延长桥的生命,目前桥体已经维修,桥两端已经埋下铁桩,禁止各种重型车辆通过。

桥上部分珍贵文物遗失

太平桥上的青石柱十分讲究。柱头雕刻成动物与吉祥物品形象。动物有狮子、猴子,吉祥物品有石榴、桃和八宝。石猴中有的半蹲目视前方,有的成年猴子背后背着小猴;石狮分两种,一种张牙舞爪、摇头摆尾,另一种单脚踏石墩,昂首傲立前方。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石制动物、吉祥物及石柱部分是赝品。卜德权说,太平桥是交通要道,各种车辆都从此通过,拉满柴禾的大货车,刮坏了原来桥上的这些小猴、小狮,还有很多挂件掉进河里,已经不知去向。

10 福州市太平桥

位于福州市水部火巷里南端琼河上。清乾隆四年(1739年)建,嘉庆八年(1803年)、廿一年(1816年)两次重修。全石结构,桥长10.8米,左右端石阶各5级,宽2.6米,桥梁由3条长7.2米石条架成。桥面铺石板,有望柱4对,栏板6副。

11 杭州市太平桥

太平桥,东河桥梁。始建于宋代。东通建国北路,西接东清巷,横跨东河。此桥原为三孔石砌拱桥。1963年改为梁式平桥,桥基仍保持原貌。桥长5.5米,宽3.5米,净空2.89米。

12 江苏常州太平桥

概况

太平桥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原漕桥杨桥村谢桥村民小组,南跨杨桥浜上。

太平桥在谢桥村附近,故又称谢桥,南北走向,建于清代,系花岗岩石质纵联分节(局部)并列式单孔拱桥。桥的东西两侧桥额上楷书“太平桥”3字,桥洞内南北两侧的条石上嵌有莲花图案石块,现桥面两侧不见护栏,南北桥坡踏步已改成平斜坡。桥长15米 ,桥面顶宽2.28米,跨径4.65米。

太平桥历经岁月沧桑,桥体尽显斑驳之态,桥西南桥垛略有损坏,但桥梁基本保存完整。传说桥的东南方不远处曾是世人熟知的“红莲寺”遗址,曾经无数的善男信女们藉此通道进寺许愿烧香顶礼膜拜。

由来

红莲寺曾是江南名寺之一,它的具体建造年代不详,前几年村民挖掘到多件原红莲寺的石质建筑构件。据传当年红莲寺规模宏大,殿堂屋宇构建精巧。红莲寺的被毁,有几种传说,其中一说,谓相传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死后,由孙子朱允炆接位(1399年)称惠帝,年号“建文”。其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抢夺了皇位,建文帝出逃(又说自杀),朱棣称帝,为成祖,年号“永乐”。而红莲寺则成了朱棣设在江南的一处情报站,一直收集建文帝的消息等。到了明末清初,红莲寺又成了“反清复明”的一处重要据点,从而被清廷下令烧毁,这就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火烧红莲寺》的故事。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13 浙江平湖市太平桥

位于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新埭社区包家桥北约150米,俗呼“北栅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为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横跨于落北港上。全长29.7米,宽3.04米,矢高4.45米,拱跨9米,拱券为分节并列砌置,东西各有踏跺29级。设条石栏板,方形素面望柱。两坡间壁柱有楹联2副,券面石上端桥身刻“太平桥”题记。1998年结合道路建设进行保护维修。 1998年2月被平湖市人民政府公布列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14 京剧传统剧目

主要角色

李存孝:小生

王彦章:净

李克用:净

史敬思:老生

周德威:末

朱温:净

剧情梗概

唐末,晋王李克用与梁王朱温素有嫌怨。晋王巡视河南,驻军在泥脱冈。梁王命弟朱义持书往见,甘言蜜语,请至汴梁城中宴会。晋王欣然允许。谋士周德威谏阻不听,只有史敬思一人跟随。梁王欢迎款待,貌为恭敬,席间早已埋伏甲士,而晋王茫然不知也。梁王入内更衣,其妻王銮英乘隙至晋王前泄漏其事。王銮英本皇室女,当初梁王为黄巢之将,残破京都,入宫搜获,据为己妻。王銮英身虽勉从,而心实不愿,故有此举。史敬思闻言,急速搀扶晋王带醉而逃。不意出入之路亦有甲士守住。史敬思奋勇冲开,望见城门已经紧闭,乃托起水闸,从水关出城。梁王得报,即斩王銮英,率领众将追赶。史敬思保护晋王至太平桥,牵马而过,左肋下忽被枪刺,洞见脏腑。盖梁将卞金遂暗伏桥侧,猝不及防,受此大创。史敬思扯下战袍,裹束伤口,仍上马力战,杀死卞金遂,并挑落大将数员。实因伤痛难忍,头晕目眩,不能再战,自刎以表其志。晋王独自一人,于万分危急之时,适值十三太保李存孝押解粮饷经过此间,军前统插飞虎旗。梁王一见,顷刻收兵。可知存孝之名,足使梁王闻而丧胆也。晋王方始免祸,回归大营。

15 苏州张家港市太平桥

古桥简介

太平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杨舍镇白鹿村,坐落在蔡港河上,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民国八年重建。该桥是花岗石三孔石板桥,全长24.8米,桥宽2米,高3.6米,东西走向,桥面采用两条花岗岩分列两边,中间用横条花岗石,按纵联并联形制。中孔桥梁的两侧都刻有“太平桥”三个字。从太平桥斜侧,能隐约看到支撑桥梁的柱子的南北侧均有一副对联,南侧是“年丰民乐太平时,人杰地灵慈善业”,北侧是“路转东南客去来,潮分南北□舟兴”。

1998年,太平桥被市政府公布为张家港市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价值

旧时太平桥连接起了江阴和张家港。桥的另一头是江阴华西村。此桥为张家港市保存最为完好的古桥之一,至今坚固如初,仍方便着过往行人,具有较高文物价值。

16 苏州昆山市周庄太平桥

古桥简介

周庄太平桥位于苏州昆山市周庄古镇后港东口,连接城隍埭和蚬江街,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由里人捐资兴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太平桥全长13.2米,桥面宽2.5米,为单孔花岗石单孔拱桥,跨度4.8米,桥梁刻有“莲座”图案,清初整修,桥身石缝里长着藤蔓,遮掩着石拱洞券,桥旁是沈体兰的旧宅。灰墙面坡屋顶,山墙漏窗,高低错落的民居,清清的流水,是人们选为最佳画面景色的镜头之一。

2002年10月,周庄太平桥作为周庄水巷古桥的一部分,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价值

周庄太平桥旁是沈体兰的旧宅,小桥、流水、游船,构成了卞之琳《断章》中的美丽意象,是古镇中摄影作画的最佳选景地之一,小桥与周围景色相得益彰,保存了较好的水乡古镇风貌,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17 苏州昆山市锦溪太平桥

古桥简介

太平桥,位于苏州昆山市锦溪古镇中市街,南北走向。该桥始建于北宋太平元年(公元976年),重修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再度重修,桥身为青石,桥面为花岗石,拱券分节并列砌置。桥全长20.4米,桥高4.0米,跨度11.3米,桥面宽3.4米。桥柱有二桥联:“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数叠渔歌传鹊桥,一弯溪水达龙门。”

保护价值

古时当地居民婚嫁喜庆亦有走三桥风俗,其一就是走太平桥。 该桥现为昆山市文物控制保护单位,为苏州地区典型的小型单孔石拱桥,具有一定文物价值,与周围古镇环境相协调,平添古意。

18 苏州昆山市蓬朗太平桥

古桥简介

太平桥,俗称环龙桥,位于苏州昆山市开发区蓬朗街道老街北市梢,跨瓦浦河,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2月建。此为单孔卷形石拱桥,青石质,上端刻有“太平桥”字样。桥高4.5米,桥顶宽3.5米,桥全长25米,堍台宽4米,东西各有台阶20级,凡乡人捐助的在拱桥青石板上刻有姓名。

2009年9月,太平桥被市政府列为第四批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价值

该桥是昆山蓬朗境内唯一现存的古老桥梁,为苏州地区古桥梁的典型例证。2010年昆山开发区对太平桥进行维修,历时五十天,使历经苍桑的太平桥重新焕发了青春,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 苏州吴江市同里太平桥

古桥简介

太平桥位于苏州吴江市同里古镇,为古镇中著名景点“同里三桥”中的一座,与吉利桥均是里人范景烈等修建。太平桥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再修。太平桥系花岗岩单孔石梁桥,小巧精致,跨东柳、漆字两圩,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为苏州地区典型的清代石梁桥。

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为太平、吉利、长庆三桥,自然形成环行街道。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和欢、女贞临波倒映,两岸筑有花石栏,河中船来船去,双双对对;桥上人来人往,笑语荡漾。水木清华,秀色可餐,人在其中至虑尽消,这里已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2009年,太平桥作为“同里三桥”被市政府列为第五批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走三桥”习俗

“走三桥”又称“走平安路”、“走百病”,寄托了人们对健康、平安的祈盼。旧时不少地方都有此风俗,但不同地区,内容也各有差异。据说,广东汕头一带,每年元宵节夜,到处张灯树,扮八景,乡民则提灯游行,奔走于各桥之间。而在苏南地区,则是妇女的一种避灾求福活动,也是在正月十五夜,妇女要走过三座桥,如此可免百病。明代人周用曾作诗曰:“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

然而,同里的“走三桥”更富有文化情趣和地方特色。旧时,镇上人家有了婚娶大喜,都要喜气洋洋抬着花轿,鼓乐齐鸣,绕着太平、吉利、长庆三桥“荡悠悠”地走上一圈,民谚称:“新郎新娘走三桥,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老人逢到66岁生日那天,要在午餐之后串走此三桥,算是走通了人生的一个关口,保平安,求长寿,讨个“老年人走三桥,鹤发童颜,寿比南山高”的吉利。现在,就连婴儿满月之日,也要由母亲抱在怀里走此三桥,以图平平安安,健康成长。三桥,也被当地老百姓视为吉祥之物。

20 苏州吴江市松陵太平桥

太平桥,俗称环龙桥,原位于苏州吴江市松陵镇长安村,现搬迁至苏州吴江市松陵镇南厍村异地保护,该桥初建年代无考,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采用青石和花岗石建成。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桥全长10.6米,桥面宽3.5米,孔高2.9米,跨串心港。桥侧刻有“太平桥”、“光绪五年,五月重建”等字。20世纪初,在民间修桥铺路是一件功德大事,长安村上有一位“五太太”,是位善良的寡妇,家境殷实。为了方便村民出面集资,一共修建了太平、安惠、长板(泰安)三座桥,当年修这三桥时,建有石碑,上面刻有捐助人的姓名,后砌于村小学的墙中,现在下落不明。

1994年,太平桥被市政府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

21 苏州市园区唯亭镇太平桥

古桥简介

太平桥,原位于苏州市园区唯亭镇阳澄中村,现迁至苏州园区唯亭镇莲池湖公园内异地保护,清代古桥。桥系单孔石质梁式平桥,石料为花岗岩及少量青石武康石,桥全长12.25米,桥面宽1.27米,由两条同宽的长石条拼成,跨度为3.70米,南北走向,桥侧刻有“重建太平桥”、“光绪□□重建”等字样,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为园区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周边有长兴桥、重元寺等景点。

历史背景

太平桥原位于苏州唯亭阳澄村,自阳澄村列入拆迁开始,园区、镇里有关领导和部门的人曾多次到村里走访,叮嘱一定要保护好太平桥、长兴桥这两座古桥,移建时要及时上报。如今,这两座古石桥在莲池公园里,显得特别抢人眼球,到时在桥边上再竖上两块保护碑,新景古迹,愈显珍贵。一寺(重元寺)一园(莲池公园),毗邻相连,相得益彰,为阳澄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一大最美、最妙的景点。

22 苏州市蠡墅镇太平桥

太平桥,位于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蠡墅上塘西街,跨中港。该桥为花岗石单孔石梁桥,东西走向,桥全长13米,宽4.3米,桥面由四块花岗石石条并列铺成。太平桥始建年代较早,清代重建,桥侧刻有“重建太平桥”等字样,为蠡墅镇上重要桥梁之一,为苏州地区典型的石板桥,具有一定文物价值。

1997年7月28日,太平桥作为“蠡墅古桥梁”之一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1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