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英国克伦威尔巡洋坦克
释义

二战最王道的英国“克伦威尔”(Cromwell)巡洋坦克,因为其披着比较轻薄的装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快速的英国战车。Cromwell坦克是根据英军参谋本部40年代初期制定的“重型巡洋坦克的战术技术要求”而研制的。1943年1月正式生产出第一批生产型坦克,并统一命名为Cromwell巡洋坦克。“克伦威尔”巡洋坦克是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的重要坦克之一。在诺曼底登陆作战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展历程

1940年末至1941年初,英国参谋本部制订了「重型巡航战车」计划。根据1941年的战术技术要求,拟发展重25吨,前装甲厚70毫米、能发射6磅炮弹的重型坦克。1942年1月伯明罕铁路公司研发出第一辆试作车,首批生产型坦克直到1943年1月才制造出来,是一种采用航空引擎并把功率调低的坦克,此种坦克被称为“克伦威尔”巡航战车。

当第一批“克伦威尔”巡航战车刚刚生产出来,参谋本部却改变了对坦克的方针。参谋本部最被的计划是为“克伦威尔”装上一门6磅炮。因在北非战场发现,6磅炮的穿甲性能固然优异,但发射高爆弹能力不足,不足以在突破后对付掩体内的步兵和反坦克火炮,所以匆忙换装75毫米炮。

“克伦威尔”被英国于1943至1950使用,虽然其名气不如马提达、邱吉尔般响亮,但其优异且均衡的性能在地中海、法国战场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曾是英国最重要的巡航战车。其引擎采效率良好的流星引擎(礼兰及劳思莱斯)承载系统运动性能十分优秀,而且流星引擎可靠耐用、维修并不困难,因此此型战车深受战车兵的喜爱。

当时“克伦威尔”时常与“萤火虫”坦克搭配使用,大约3辆“克伦威尔”搭配1辆“萤火虫”,以速度与机动与德国战车周旋。“克伦威尔”曾在波卡基会战决战虎式坦克,当时德军132号虎式刚刚开入射界,2辆“萤火虫”和1辆“克伦威尔”的火炮同时冒出了火光,3发炮弹便将这辆虎式打瘫。

在1944-1945年,“克伦威尔”变成了最多的英国战车,而且在许多战场中代替了谢尔曼坦克。但“克伦威尔”巡洋坦克在二战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主要是它装备部队的时间较晚,另一个原因是它的火炮威力相对较弱,难以和德军的Panther坦克相对抗。尽管如此,在诺曼底战役及随后的进军中,“克伦威尔”坦克和美国的M3,M4坦克协同作战,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过贡献。

车型系列

“克伦威尔”巡洋坦克于1943年1月开始生产,共有8种车型。早期研制的“半人马座”坦克以及最后研制的“挑战者”和“复仇者”坦克,也都属于“克伦威尔”坦克系列。 “克伦威尔”Ⅰ、Ⅱ、Ⅲ型坦克的战斗全重约28吨,乘员5人。

主要武器是1门57毫米火炮,辅助武器有1挺7.9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7.92毫米前机枪。

发动机为V-12水冷汽油机,功率441千瓦。

传动装置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装置采用“克里斯蒂”悬挂装置。

坦克最大速度达64千米/小时。车体和炮塔多为焊接结构,有的为铆接结构,装甲厚度为8~76毫米。

Ⅳ、Ⅴ、Ⅶ型坦克换装了75毫米火炮,增装了炮口制退器,发射的弹种由以穿甲弹为主转向以榴弹为主。

Ⅳ、Ⅴ、Ⅶ型的区别是,Ⅳ型采用铆接车体,Ⅴ型采用焊接车体,Ⅶ型加装附加装甲。

Ⅵ、Ⅷ型坦克换装了95毫米榴弹炮。Ⅵ型的车体为铆接结构,Ⅷ型的车体为焊接结构,有附加装甲。

“挑战者”和“复仇者”坦克换装了76.2毫米加农炮,车体加长,战斗全重增加到31.5吨。

“克伦威尔”坦克的变型车有“鳄鱼”喷火坦克、指挥车和抢救车等。

历史作用

早在“十字军”式巡洋舰坦克在1941年6月投入实战前,英国陆军在1940年委托纳菲尔德公司研制可取代“十字军”的新式巡洋舰坦克,其战术性能要求是可抵御德国Ⅳ型坦克75毫米短身管炮的射击,能安装57毫米炮并具有与“十字军”式坦克相同的机动性能。由于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就继续使用与“十字军”式相同的340马力星形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于1942年初制成原型车,定编为“巡洋舰-Ⅶ型”,即“骑士”式,重达27吨,但效果不好,只生产了数百辆,从未投入战斗,后被改为炮兵观察车。莱兰德动力公司改进了“骑士”式坦克的传动系统,制成的坦克名为“人头马”,但仍未达到军方的要求,也被改为他用,被装上95毫米榴弹炮,成为皇家海军陆战队的登陆火力支援车,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白金汉铁路与车辆公司接着重新设计了“人头马”的车体,安装了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生产的“梅林”式600马力航空发动机,在1942年1月制造出原型车(编号A27M)。A27M型试验结果令人鼓舞,经过部分改进,生产型于1943年1月出厂,定型为“克伦威尔-Ⅰ”式。“克伦威尔”式坦克重28吨,乘员5人,装甲厚度76毫米,其Ⅰ~Ⅲ型均安装57毫米炮,速度惊人,达64公里/小时。由于德国“豹”式坦克的出现,盟军在进行登陆时肯定会与之相遇,“克伦威尔”式坦克的火力显得过弱,装甲也不厚,而速度快已无必要,所以英国人就用焊接加厚装甲至102毫米,换装75毫米炮,把速度降至61公里/小时。

随着德国中型坦克火炮的口径增至75毫米,炮弹初速大大超过英国75毫米坦克炮,英国人遂研制出炮弹初速与德国75毫米炮相似的76.2毫米炮。为了能安装这种新炮,英国陆军在1942年委托白金汉铁路与车辆公司改装“克伦威尔”式坦克。其结果是出现“挑战者”式。“挑战者”的底盘外形与“克伦威尔”几乎一样,只是略略加大,但炮塔完全不同。这种坦克的重量是31.5吨,最大装甲厚度102毫米,最大时速51.6公里,但整个坦克除火炮外,效果不佳。

为了安装最新的77毫米坦克炮,英国陆军除研制“挑战者”外,还委托研制“克伦威尔”坦克成功的白金汉铁路与车辆公司研制“彗星”式坦克。第一台原型车在1944年2月制成。“彗星”式虽然大量使用了“克伦威尔”式坦克的部件,发动机完全相同,但在外观上有相当大的改变。其炮塔是全焊接式,低矮,前上方呈坡状,行走部分也采用克里斯蒂悬挂装置,而且增加了4对回带轮,重量为32.5吨,乘员5人,最大装甲厚度为101毫米。“彗星”是英国“巡洋舰”坦克家族中的最后一个成员,也是英国可与德国“豹”式抗衡的少数坦克之一,但它出现得太晚了。第一批坦克在1944年9月才出厂,部分装备了第11装甲师的第29装甲旅,换装训练又被1944年12月16日爆发的阿登战役打断,“彗星”坦克在英军3月23日强渡莱茵河后才加入战斗,但这时战争已近尾声,没什么仗好打了。

“克伦威尔”巡洋坦克在英国坦克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承上启下”四字来加以概括。承上,说明它继承了英国巡洋坦克的特点;启下,说的是它是最后几种巡洋坦克之一。从次以后英国就不再生产巡洋坦克了。

发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为突破由堑壕、铁丝网、机枪火力点组成的防御阵地,打破阵地战的僵

局,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有机结合的新式武器。英国人E.D.斯文顿在一起意外中发现,如果在拖拉机上装上火炮或机枪,它不就无敌了吗?1915年,英国政府采纳了E.D.斯文顿的建议,利用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试制了坦克的样车。

1916年生产了“马克”Ⅰ型坦克,外廓呈菱形,刚性悬挂,车体两侧履带架上有突出的炮座,两条履带从顶上绕过车体,车后伸出一对转向轮。该坦克乘员8人,有“雄性”和“雌性”两种。“雄性”装有2门57毫米火炮和4挺机枪,“雌性”仅装5挺机枪。1916年9月15日,有60辆“马克”Ⅰ型坦克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为了纪念发明家Tank取名坦克。结果这一名称被沿用至今,“坦克”就是这个单词的音译。在1918年,法国也研制出了雷诺坦克,亦在一战中立下战功。

这种称为“马克”Ⅰ型的坦克靠履带行走,能驰骋疆场、越障跨壕、不怕枪弹、无所阻挡,很快就突破德军防线,从此开辟了陆军机械化的新时代;从那时起到现在,世界上已经制造了数十万辆坦克,成为各国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的主要作战武器。

坦克是具有强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坚固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它是地面作战的主要突击兵器和装甲兵的基本装备,主要用于与敌方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野战工事,歼灭有生力量。

配置

20世纪60年代以前,坦克多按战斗全重和火炮口径分为轻、中、重型。通常轻型坦克重10~20吨,火炮口径不超过85毫米,主要用于侦察、警戒,也可用于特定条件下作战。中型坦克重20~4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05毫米,用于遂行装甲兵的主要作战任务。重型坦克重40~60吨,火炮口径最大为125毫米,主要用于支援中型坦克战斗。

最重的坦克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建造的鼠式坦克。它比现代坦克重三、四倍,达188吨,车长9米,高3.66米,宽3.67米,正面装甲厚达200毫米,能爬30度斜坡,跨越4.5米壕沟,攀登0.72米的垂直障碍,并能涉2米深的水,有8名乘员。坦克上装有150毫米火炮和两挺机枪。轻型坦克只有10-20吨,多为水陆两用坦克,装有85毫米口径的火炮,主要是用于空降或陆战队使用。英国曾一度将坦克分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坦克的“陆地巡洋舰”这个雅号也是这么来的。步兵坦克装甲较厚,机动性能较差,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巡洋坦克装甲较薄,机动性能较强,用于机动作战。 60年代以后,由于二战时期的坦克逐步退役,新建坦克的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多数国家将坦克按用途分为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习惯上把在战场上执行主要作战任务的坦克统称为主战坦克(取代了传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装有特殊设备、担负专门任务的坦克,如侦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陆坦克、喷火坦克等,统称为特种坦克,多数是轻型坦克(但大部分国家,将支援作战用的轻型坦克,仍保留轻型坦克的称呼)。

同时跟战斗机一样,根据生产年代和技术水平,坦克也被分为三代。从一次大战出现坦克到二次大战中期,主流的坦克类型被称为第一代坦克;二次大战中期到60年代的主流坦克,被称为第二代坦克;60年代-90年代研制的坦克被称为第三代坦克(主战坦克和特种坦克的划分方式也是从第三代坦克开始)。

目前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坦克,主要是80年代以后研制的,其代表有:苏联/俄罗斯的T-90 / T—80、美国的M1A1/ M1A2、中国的99式,德国的豹2、英国的挑战者2、法国的勒克莱尔、以色列的梅卡瓦4等。

这些坦克的战斗全重一般为40-60吨,越野速度35-55公里每小时,最大速度72公里每小时,载有2-4名乘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105-125毫米口径火炮,直射距离一般在1800-2000米左右,射速每分钟7-10发,弹药基数为42-65发。通常采用复合装甲或贫铀装甲,部分还可以披挂外挂式反应装甲,并多数装备了导航系统、敌我识别系统、夜战系统,以及三防系统(防核/防化学/防生物)。

早期坦克结构形式多样,有固定的顶置炮塔或侧置炮座,也有旋转式炮塔或无炮塔结构,装有37~75毫米口径的短身管、低初速火炮和数挺机枪,或仅装机枪。坦克转向,有的靠离合器和制动器系统,有的靠与两条履带分别联动的辅助变速箱或电动机,有的由两套发动机变速箱组分别驱动两条履带,靠变换两履带速比转向。坦克战斗全重7~28吨,单位功率2.6~4.8千瓦/吨,最大行程35~64千米,装甲厚度5~30毫米。

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和生产设备简陋,坦克性能较低,其火力主要用于歼灭有生力量,装甲只能防御枪弹和炮弹破片,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和光学观察瞄准仪器,行驶颠簸、速度缓慢,机械故障频繁

,乘员工作条件恶劣。早期的坦克只能用于引导步兵完成战术突破,不能向纵深扩张战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坦克技术的提升,并伴随着坦克作战思路的改变,世界陆军开始了机械化的新时期,对军队作战行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德国、苏联、英国、美国为主要代表,德国将军古德里安更是机械化作战思想及战术的创始人。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是现代坦克战斗力的三大要素。火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坦克的观瞄系统、火炮威力和弹药的威力。现代坦克一般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红外、微光、夜视、热成像等设备对目标进行观察、瞄准和射击。坦克炮可以发射穿甲、破甲、碎甲和榴弹等多种类型的炮弹,还可发射炮射导弹。不同类型的穿甲弹对目标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在2000米距离上能够穿透400毫米厚的装甲,在1000米距离上可穿透660毫米厚的装甲,破甲厚度可达700毫米。除具有较大的破坏威力外,坦克炮的命中精度也很高,2000米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可达80%,1500米行进间对活动目标射击能达到60%以上。如果再配合使用激光半主动制导炮弹,命中精度还会大大提高。不难看出,坦克炮的命中精度和导弹相差不大,且穿甲、破甲和碎甲威力大大优于导弹,所以各国主战坦克仍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武器。

分类

两栖坦克

两栖坦克又称为“水陆两用坦克”,意指“无需使用辅助设备及能通过水障碍的坦克”,部分轻型坦克及经改造的中型坦克有此功能。

装甲架桥车

大部分装甲架桥车需要在敌人的炮火下进行作业,因此大部分是以坦克改装而成,车体装有架桥装备。

扫雷坦克

扫雷坦克就是装有清除地雷装置的坦克,用于战场上排雷开路任务,而扫雷装置一般有滚压式、挖掘式、火箭爆破式三种,现在的扫雷设备大多可直接安装在战车上在必要时使用,不需额外编组。

喷火坦克

喷火坦克是二战至越战时期出现的坦克衍生型,主要分别是它把主炮或机枪移除,改为射程可达数十米的火焰喷射器。但由于作战模式转变加上喷火器的使用有其限制,越战后逐渐式微,但火药技术的进步使得纵火可用火箭达成,俄罗斯曾设计了一款在T-72的底盘加上多管火箭发射器的纵火战车(Tos-1)。

步兵坦克

步兵坦克是指在现有坦克基础上加装载员舱而成的坦克,其特点是既保留了坦克的强大火力和装甲防护,又可搭载少量步兵进行突击及近战支援。目前仅见乌克兰在T-72和T-84的基础上研制出两种现代步兵坦克。以色列也曾将多款坦克改装成可搭载步

兵,但由于其以机枪代替火炮,严格来说只能称为重型步兵战车。

巡航坦克

又名巡洋坦克,概念与巡洋舰相似,具有高移动速度及良好机动性,配备机枪及小口径火炮,可支援步兵进行突击或小规模侦察,亦胜任多种任务。

主战坦克

俄罗斯T-90主战坦克1960年代开始,各国将原来的轻、中、重型坦克重新分类。中、重型坦克一般也是各国家装甲部队的主力,也被称作“主战坦克”或“主力战车”(Main battle tank,MBT)。

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一般为40吨至70吨,从80年代开始各国的主战坦克的重量有快速飙涨的趋势。火炮口径目前多为105毫米以上,滑膛炮也在80年代开始成为许多国家设计新一代主战坦克的首选,以增强对装甲的破坏力,典型型号如前苏联的T-72、德国的豹2、美国的M1艾布兰等。

各国坦克

一战时期 英国:Mk I坦克、Mk II坦克 法国:雷诺FT-17坦克 德国:A7V坦克

二战时期 德国: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豹式、虎式、虎II(虎王) 鼠式 苏联:T-26、BT-7、T-34、KV-1、KV-2、IS-2、IS-3 日本:八九式、九四式、九五式、九七式、三式 美国:M2轻型坦克、M3轻型坦克、M3李格兰特、M4雪曼、M24霞飞、M26潘兴 英国:马蒂尔达系列、十字军巡洋坦克、克伦威尔坦克、A-34彗星、丘吉尔战车、M4萤火虫 法国:雷诺R35、巴塔耶B-1、索玛S-35 意大利:CV33 、L6、M13\\40波兰:7TP 捷克:LT-35、LT-38瑞典:L-60、Stridsvagn m/21-29、Stridsvagn m/37、Stridsvagn m/42匈牙利:40M突朗加拿大:公羊澳大利亚:哨兵

冷战时期 美国:M26、M46巴顿、M47巴顿、M48巴顿、M60巴顿、M41、M551谢理登 苏联:T-44、T-45、T-54、T-55、T-62、T-64、T-72、T-80 德国:豹1、豹2 英国:百夫长式、酋长式、蝎式、维克斯式 法国:AMX-13、AMX-30、AMX-32 中国:59式坦克、62式坦克 日本:61式坦克、74式坦克、90式坦克 北朝鲜:天马虎主战坦克 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

现代 美国:M1艾布兰 俄罗斯:T-90 英国:挑战者1、挑战者2 法国:勒克莱尔 韩国:K1、K2 日本:90式坦克、TK-X 中国:99式、MBT 2000、96G式 印度:阿琼主战坦克 意大利:C1公羊坦克。

展望

坦克仍然是未来地面作战的重要突击兵器,许多国家正依据各自的作战思想,积极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发展21世纪初使用的新型主战坦克。坦克的总体结构可能有突破性的变化,出现如外置火炮式、无人炮塔式等布置形式。火炮口径有进一步增大趋势,火控系统将更加先进、完善;动力传动装置的功率密度将进一步提高;各种主动与被动防护技术、光电对抗技术以及战场信息自动管理技术,将逐步在坦克上推广应用。各国在研制中,十分重视减轻坦克重量,减小形体尺寸,控制费用增长。可以预料,新型主战坦克的摧毁力、生存力和适应性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也是坦克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5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