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仓民俗鹿河走盛灯 |
释义 | 在鹿河农村,解放前正月半元宵节,农户习惯买盏“状元灯”,点上蜡烛挂在树上,一直要挂到正月二十,谓之“牵高灯”。还有放大鸢子(风筝),鸢子上安装用薄竹片做的鸢琴,并在鸢线上挂上一二十盏小灯笼,称“牵鸢灯”。晚上环顾鸢灯如一串串明珠高悬,又耳闻鸢琴忽高忽低的嗡嗡声,另有一番情趣。再有调(舞的意思)龙灯。东村调,西村也调,互相比赛谁的龙灯扎得好,调得好。后来又有耍滚灯,滚灯是用厚竹爿扎就的球形灯,高与胸齐,外层用纱布蒙着,中间有个使点着的蜡烛不管滚灯如何滚动始终不熄的装置。耍滚灯的都是有点“三脚猫”(技巧、本领的意思)的小伙子,他们像舞狮子般一路翻滚耍弄着滚灯,动作非常灵活、惊险,颇受人欢迎。但是调龙灯、耍滚灯的因为都是年轻人,血气方刚,争强好胜,有时互不相让,发生争吵,有一年竟打起架来,并赌气相约,分局走盛灯,比赛别苗头。<BR> 赛局已定,各局都抓紧准备。一方面聘请外地灯艺师和当地善于扎灯的能工巧匠,赶制各式灯彩。一方面分头物色眉清目秀的童男童女,作为台阁扮戏对象,同时租赁戏衣行头道具。东局还在常熟戏院里请来一个熟悉扮戏的案目进行指导。还就地取材,借用民间直头方台,四周糊上纸,纸上绘画写字,制作台阁。<BR> 考虑到走盛灯是临时性的,鹿河所制作的彩灯全部用薄亮有韧性的纸糊,牢度虽然不如沙溪用绢糊的彩灯,但纸糊的亮度比绢糊的要高,且花钱少,经济实惠。彩灯有大有小,照明材料也有所不同:大中型的灯点蜡烛,小型的灯点板油,即将猪板油切成小块中间嵌段棉纱线作灯芯;微型的灯用电珠,干电池。<BR>走盛灯有步行的灯彩,也有步行的戏名。步行的灯彩像“四妹钓鱼”,鱼灯虽小,但头尾皆动;“四妹扑蝶”、“四妹放鸢”(风筝)。这些灯彩活灵活现,都操纵在执灯人的黑丝线上。步行的戏名较多,具体记不清了,但一出《小尼姑下山》至今历历再目。一个小女孩扮小尼姑,胸前巧妙地装上假僧头,后背装上假尼脚,孩子上半身尼姑,下半身为和尚,表演一个年轻和尚,背着一个俏尼姑,以真头假脚、假头真脚化装成两个人,像极了。还有一种叫“赛富”的表演,也叫作“伞富”,一个人擎着纸糊的罩头伞,伞中挂有灯笼伞下走着个时装女郎,混身珠光宝气,雍容华贵,两侧有人以电石灯照脸,陪着走来,这不是什么戏,只是赛俏罢了。<BR> 走盛灯的台阁有灯彩台阁和戏名台阁两种。灯彩台阁都悬牌示意。像《英雄图》台阁,台上老松树上一只雄鹰展开翅膀,朝着树下一块石头上站着的公鸡虎视眈眈,公鸡也不示弱,怒目相对雄鹰。像《三羊开泰》台阁,台上升起半轮红日,朝霞万道,三只犄角各异的绵羊并肩朝着太阳。有只装置活动机关的台阁叫《犀牛赶水》,台上牛与车盘均在旋转,车轴在翻动,实际台侧有人在摇动机关。再有叫《胭脂虎》的台阁,台上伏着一只斑斓猛虎,虎侧站着一个美貌女郎,玉手抚摸着虎项。还见一只满台雪景的叫《踏雪寻梅》的台阁,梅树和寻梅人伞上以及地上都安着白花衣,夜间看去一片银装,梅树和伞骨上系上不少电珠,不时一闪一闪地在发光。一只《月宫得宝》的台阁,台上装着月宫灯彩,宫门口倚着嫦娥,嫦娥手中捧着一只灯彩玉兔,活泼得像要挣脱嫦娥的手往下跳,真是巧夺天工。戏名台阁都是京昆剧所演的一些折子戏,什么“凤仪亭吕布戏貂蝉”、“狸猫换太子陈琳敲打寇承御”、“萧何月下追韩信”、“太白醉酒”等。<BR> 走盛灯过街串村,队伍浩浩荡荡。每到市梢村口,都有迎接的人,名曰街灯。他们雇来吹鼓手,并准备了爆竹。灯队走到街灯处须排列整齐,缓步行走。此时接灯人大放爆竹,吹鼓手吹着唢呐,靠气长从头灯起一直吹到尾灯走过,从不停歇,吹得两面颊像青蛙一样鼓得老高。<BR> 经办走盛灯的人员相当辛苦,除前期准备外,走灯期间每夜走什么灯、抬什么台阁,走什么路线,都要事先安排,隔天准备,还要配备抬台阁的,扛旗打伞的、维持秩序的、途中供给蜡烛灯火的等等勤杂人员,走几个晚上盛灯,经办人员都眼睛红肿,喉咙沙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