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台风蔷薇 |
释义 | 台风蔷薇国际编号:0815;JTWC编号:19W;菲律宾大气地理天文部门名称:Ofel;台湾中央气象局分级:强烈台风),是2008年太平洋台风季最强大的一个热带气旋,若依据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一分钟平均风速计算,也是四年来最强大的热带气旋之一。“蔷薇”是由韩国所提供的台风名称,指的是蔷薇这种花朵,蔷薇是玫瑰的一种,是时尚的象征。它虽然气味芬芳,但茎部通常有刺;通常生长在灌木丛中。 路径蔷薇于9月24日在雅蒲岛西北偏北约340公里的北太平洋西部上形成为一热带低气压。初时一个广阔的副热带高压脊位于蔷薇中心以北,蔷薇沿着该副热带高压脊之西南面大致向西北偏西移动。它在高空辐散非常良好,附近水温颇高及垂直风切变微弱的大气环境下迅速增强,当晚它增强为热带风暴,翌日凌晨增强为强烈热带风暴。蔷薇于9月26日下午进一步增强为台风及转向西北移动。 它于9月27日进一步增强,被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升格为五级超级台风,其中心十分钟最高持续风力为每小时232公里(天文台评级),一分钟最高持续风力更达每小时270公里,最高阵风亦接近每小时325公里。台风蔷薇是自2007年台风圣帕首个达五级超级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亦是2008年全球最强的热带气旋。蔷薇发展出一个55公里宽的完整无云的风眼,它亦增强至大气环境所能容纳的最高强度。 台风蔷薇在登陆前受陆地影响减弱至四级台风强度,并于9月28日于下午3时40分在台湾宜兰登陆。 当晚它穿越台湾北部,它受台湾地形影响,曾短暂向西南移动并迅速减弱。随后西风槽经过令副热带高压脊东退,令蔷薇转向北移动,它于9月29日离开台湾,并减弱为一强烈热带风暴,傍晚再减弱为热带风暴及沿着副热带高压脊之西北部转向东北移动。蔷薇受较高垂直风切变和较冷海水的影响继续减弱。蔷薇于9月30日进一步转向东北偏东移动,穿越东海。 蔷薇于10月1日受西风槽影响,于晚上在鹿儿岛以南约170公里变性为温带气旋,穿越日本以南海域。 以一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蔷薇约有145海里,以十分钟平均风速计算蔷薇约有115海里;颠峰期间中心最低气压约有905百帕。 影响台湾的中央气象局于9月24日20时将蔷薇升格为轻度台风,9月25日20时再升格为中度台风,9月26日23时30分对其发布海上台风警报,9月27日8时30分再升格为强烈台风并同时发布海上陆上台风警报。9月28日15时40分,蔷薇中心于宜兰县南澳乡附近登陆。同日17时30分,中央气象局将其降格为中度台风。9月29日4时20分蔷薇自桃园附近出海,同日8时,中央气象局再将其降格为轻度台风,17时30分,中央气象局解除陆上台风警报,23时30分,再解除海上台风警报。蔷薇为台湾带来强风豪雨,各地出现较大阵风如下;苏澳出现17级以上阵风,宜兰、兰屿15级,梧栖14级、台北、花莲13级,新竹、基隆12级,其中,在蔷薇登陆时,于苏澳测得每秒62.4米的瞬间最大阵风,这是苏澳15年来次大瞬间最大阵风纪录,仅次于1994年的台风葛拉丝的每秒68.6米。自9月27日日0时至9月29日日23时出现较大累积雨量之地点有:宜兰县太平山1,135毫米、嘉义县石磐龙1,000毫米、台北市北投861毫米等。 灾情蔷薇造成的强风豪雨,使得北部及东部的花莲与宜兰、中南部山区,且海陆空交通均受影响,包括高铁、台铁、台北捷运及航班,并重创台北、宜兰、花莲、新竹等地,台北市街头一片混乱,有办公大楼玻璃稍吹毁,看板掉落与大型鹰架倒塌,花莲市区亦有灾情,新竹市区靠近香山部份停电约两小时之久,并且新竹吹出罕见的12级强风,全台各地多数桥梁封闭,电信系统也被影响。截至9月29日22时,蔷薇总计造成2人死亡、2人失踪、61人受伤,其中一辆游览车于国道五号遭风吹翻,车上有36人受伤,是单一事故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灾情,此外,电力有104万户、处以上受影响,交通阻断97处,桥梁封闭34座,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并曾针对675条溪流发布土石流黄色警戒、224条溪流发布土石流红色警戒。另据农委会统计,包括农业产物估计损失及民间设施毁损在内的农业损失,至10月2日15时止,达新台币21亿4,158万元。 发展过程及路径在9月23日,一个热带扰动在雅蒲岛形成,原本,它被预料于24小时内增强为热带低气压,但是12小时后,当它向西移时,日本气象厅就已经把它订为热带低气压。之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向它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并且很快把她升格为热带低气压。第二日,日本气象厅开始向它发出完整警报,而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就把它升格为热带风暴。下午十时,香港天文台亦将它升格为强烈热带风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于9月24日将蔷薇升格为台风,该时位于菲律宾以东海域北纬14.6度,东经132.5度,具每分钟平均风速55knot,命名为蔷薇。蔷薇于9月29日上午离开台湾后减弱为一强烈热带风暴,再于同日晚上减弱为热带风暴。10月1日,蔷薇于穿越鹿儿岛南部后,转化为一温带气旋。 2008年第15号台风“蔷薇”10月1日上午8时已减弱为热带风暴,并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远离中国华东沿海地区。因此上海中心气象台于昨天中午11时06分解除了已经在本市悬挂约18个小时的台风蓝色预警信号。不过,“蔷薇”的余威仍然在昨天白天给申城带来了6到8级的偏北大风,在浙江沿海地区,“蔷薇”中心经过的附近海面风力也达到9到10级。 特点每个台风都有其特殊之处,“蔷薇”过后,中央气象台的专家也总结出了“蔷薇”的三个独特之处。 强度发展快,强度强 “蔷薇”自24日晚上20时生成以后,强度迅速发展,到27日05时的短短50多个小时即增强到65米/秒的超强台风程度,为近10年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最强的台风之一。登陆时仍维持超强台风强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6级(51米/秒),是今年以来登陆我国强度最强的台风。 范围大 “蔷薇”虽然只在台湾省登陆而后在闽浙近海转向,造成的风雨影响范围较小。但从卫星云图上看,“蔷薇”强盛期的影响范围达1000公里左右,且其强对流云区的覆盖面积大,而同时期的7级风圈半径达到460公里。 后期路径复杂 当“蔷薇”靠近台湾岛后,它的路径和强度变化非常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副热带高压减弱、台湾地形以及低层扩散冷空气的影响,“蔷薇”在登陆台湾后,原地打转七小时以上,才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而进入台湾海峡北部海面以后,又转向北偏东方向,闽浙沿海虚惊一场。 气象专家介绍,“蔷薇”是有记录以来第六个在台湾打转的台风。历史上,2001年的第十六号热带风暴“百合”曾经在台湾停滞达到49个小时,创了台湾气象史上滞留陆地时间最久的纪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