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60军 |
释义 | 60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首任司令员是上将王新亭。后改为华北野战军8纵,隶属华北军区第1兵团,直接归徐向前指挥,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该纵队第23旅,在临汾战役中,英勇奋战,首先登城,被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在当时,以攻下的城市命名部队可是一种巨大的军人荣誉。1949年全军进行整编,8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18兵团第60军,王新亭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张祖谅任副军长兼参谋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简介60军先是参加了解放西北的扶眉战役,然后又跟着贺龙南下秦岭,一直解放了成都。1950年,60军在川西进行剿匪作战,在11个月内作战57次,肃清了川西匪患。1951年3月,60军作为第二批部队入朝参战。当时的军长张祖谅因任川西军区司令员,由韦杰继任军长。 经历1951年4月,60军归志愿军3兵团指挥,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的第一阶段,60军突破土耳其旅的阻击,插入釜谷里,渡过汉滩川,占领永平、东豆川里地区,割裂了美25师、土耳其旅和法军各一部,又连续与美军发生激战,一直进攻至北汉江以南地区。不久,美军发起反击,学中国军队打起了机械化穿插,一举割裂了中国军队的战线。60军左右两翼都已暴露,恰此时3兵团电台车被炸,军部与兵团部失去了联系。韦杰命60军180师在北汉江以南组织防御,以掩护全兵团的伤员转运。然而因美军进军速度太快,志愿军的通讯联络系统又严重滞后,180师很快陷入了被敌四面包围的险境。韦杰急命60军其他两个师进行解围,但都被美军击退。而180师的领导却临阵犹豫,突围决心不坚决,反而下了分散突围的命令,终于使局面不可收拾。最后,180师师部领导机构突围出来了,但全师1万余人损失了7000人,其中5000余人被俘,成为中国军队在朝鲜战场上的奇耻大辱。战后,60军撤回后方进行整训,军长韦杰被撤职。 1952年秋季,60军配属第20兵团,接替第68军担负东起文登里、西至北汉江一线的防务。此时张祖谅已入朝复任60军军长。当面之敌为韩3师、韩5师和韩6师,60军先是组织了26次小型的战术反击,其中25次胜利完成任务,歼敌数千人。1953年5月,中国军队发起夏季反击战役。在第一阶段中,60军连战14天,作战13次,歼敌1735人,推进阵地0.5平方里,自己伤亡500余人。在第二阶段中,60军大胆采用敌前潜伏战略,在韩5师眼皮底下埋伏了179师和181师共3500人的大部队。结果一战成功,夺占全部阵地,创造一战歼敌一个团的阵地战纪录。而180师如法炮制,以2000人的部队进行敌前潜伏,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其后60军击退了韩军数百次进攻,巩固了新夺占的阵地。统算下来,60军在此战中扩展阵地45平方公里,歼敌14800余名。这在志愿军阵地战阶段,可算是各军中独一无二的战绩了。 1953年7月13日,在金城战役中,60军加入东集团作战,突破韩8师防线,勇渡金城川,进至白岩山和黑云吐岭一线。其后背水作战,顽强阻击联合国军发起的凶猛反击。最后,才在兵团首长的命令下将主力撤至金城川以北防御,胜利结束了抗美援朝的最后一仗。 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后,60军奉命班师回国。在2年多的作战中,60军共毙伤俘敌54000余人,缴获各种火炮180余门,各种枪支6200余支。其歼敌数量在志愿军各军中仅次于38军居第二位。60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战绩是相当不俗的,但长时间内却被180师的五次战役失利掩盖了,因而甚少为世人所知。对于60军来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 1985年60军建制撤消。 滇军60军简介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是年8月8日,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到南京参加国民政府最高国务会议,表示愿意抗日,准备编组两个军出滇抗日参战。同年9月10日,新组编的60军作为云南第一支抗日部队在昆明誓师出发。 60军由卢汉任军长,赵锦文任参谋长,辖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原来滇军第一、二两个旅改编为182师,安恩溥任师长,高振鸿、郭建臣任旅长,余建勋、董文英、杨炳麟、龙云阶任团长。原第三、第五两个旅改编为183师,高荫槐任师长,杨宏光、陈钟书任旅长,潘朔端、严家训、莫肇衡、常子华任团长。原七、九两个旅改编为184师,张冲任师长,万保邦、王炳章任旅长,曾泽生、杨洪元、王开宇、邱秉常任团长。原来6个旅只有2万人,经由各县常备队征补编足,出征时60军已有4万余众。 经历1938年5月14日,60军奉调参加了台儿庄会战,历时27天。60军不辱使命,全力以赴,浴血奋战,重创日军精锐矶谷师团、板垣师团,伤敌万余人。自己亦伤亡惨重:阵亡旅长1人,团长5人;负伤旅长1人,团长4人。营连排长和兵员伤亡过半。台儿庄一战,六十军为云南人民露脸增光。 1939年夏天,卢汉升任第30军团长,将滇军改编为3个军6个师(即60军、58军和新3军),安恩溥任六十军军长,郭建臣任182师师长,万保邦任184师师长。原六十军183师划归新3军建制。滇军3个军在武汉外围继续抗战。 1940年7月18日,日、英签订封锁滇缅公路协定。9月22日,日、越签订军事协定,23日,日军进入越南。为了加强滇南防务,决定将60军由江西调回云南,在滇南重组第一集团军总部。先前,滇军自60、58两军出滇抗战后,另又组建了7个步兵旅,组成第三批抗日部队。序列号为第1——7旅。第一旅长卢浚泉,第二旅长龙绳武,第三旅长阎旭,第四旅长马继武,第五旅长邱开基(后杨炳麟),第六旅长龙奎桓(后潘朔端),第七旅长万保庶(后裁撤)。 1943年,7个旅又改编为6个师,称为暂编18师,师长卢浚泉,暂编19师,师长龙绳武,暂编20师,师长安绳三,暂编21师,师长邱秉常,暂编22师,师长杨炳麟,暂编23师,师长潘朔端。第七旅栽并补充以上各师。 60军回滇后,安恩溥任第一路军指挥官,辖60军和第1、3旅,沿红河北岸构筑工事,防击日军,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1945年8月22日,蒋介石电令卢汉为入越受降官,60军和52军、93军、暂编19师、暂编21师、暂编23师入越受降。同年10月,卢汉在越南整编滇军,以曾泽生任60军军长,杨炳麟任副军长,佴晓清任参谋长,辖182师、184师、暂编21师。 1946年夏初,60军、93军奉调从越南海防开赴东北,参加反共的内战。1946年5月30日,184师师长潘朔端率部在海城起义,倒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10月17日,滇军60军在军长曾泽生的带领下,在长春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政府,加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里来。而滇军93军军长卢浚泉(卢汉族叔)则一直顾虑滇军起义对在云南当主席的卢汉的严重影响,犹豫不决,直到辽沈战役爆发,守锦州被解放军消灭。 1948年10月18日,60军按照东北野战军要求,开赴长春东北方向的九台县,接受共产党的整编。起义部队沿途受到群众的欢迎,东北野战军出动许多车辆帮助60军运送物资和掉队官兵。当地群众敲起了锣鼓,东北军区肖劲光司令员、肖华政委等也到九台慰问起义部队。为了照顾刚起义的部队,吉林、松花江等地政府筹集细粮运往九台。当时吉长地区的气候比较冷了,起义部队还穿着秋装,哈尔滨市动员被服厂,在3天之内为起义部队赶制3万套棉军服。这3万套棉军服虽然是计划外赶制的,但面料比老部队穿的军服质量还好,做工也比较精细。解放区政府想得如此周到,让曾军长和起义部队十分感慨。 为了改造这支滇军旧军队,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对其进行整训:首先,宣布取缔旧军队中一切反动组织和封建组织,以精简整编形式取消原军、师、团各级八大处,按照解放军的编制在全军团以上单位重新编组司令部和后勤部,建立政治机关,配备连以上各级政治工作干部;然后,清洗部队中的特务、奸细、胡匪、警察、宪兵、逃亡地主,资遣回乡一部分老弱病残;接着,全军抽调多数军官、部分军士和士兵计2490人,送东北军政大学学习。留队的军官再区别情况,将一部分不会妨碍部队改造的军官留在原单位,通过老部队派来的干部“传帮带”,边工作,边随同部队参加改造;对一部分私人感情浓重、封建关系紧密或军阀作风比较严重的军官,调动工作岗位,让其在新单位随队参加学习和改造。 1949年1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命令,将起义的原国民党第60军及所辖3个师成建制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所辖182,21师和暂编5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步兵148师、149、150师,任命曾泽生为军长,叶长庚为副军长,徐闻烈为政委,王振乾为政治部主任。白肇学为148师师长,陇耀为149师长,李佐为150师长。从1949年1月26日开始,,改编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在吉林九台展开了政治整训。通过以士兵为主体的诉苦运动、控诉运动和阶级自觉运动,进行革命战争观教育、内部团结教育和政策纪律教育。各基层连队均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实行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全军各个连队从士兵中秘密发展了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到5月底政治整训结束时,党的各级组织已经从上而下全部建立,连有小组,营设支部,团设党委,整个起义部队完全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鉴于部队改造之前纪律很差,给驻地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不小的损失,政治整训的后期,由军政治部发起了一个全军性的“彻底清查赔偿运动”和“人民军队爱人民运动”,起义部队很快与驻地群众建立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军民关系。 1949年6月14日,面貌焕然一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分批乘火车南下河南商丘地区集结,参加解放战争。10月,第50军进军鄂西,参加鄂西战役,俘国民党军第79军代军长萧炳寅,副军长李维龙以下官兵7000余人。初战告捷,受到第4野战军两次通令嘉奖。 1949年11月,第50军转隶第2野战军,进军四川参加合围胡宗南集团的成都战役。 1950年2月,奉命归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回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中南军区将补训第15团、第15医院调归第50军建制。此时,加上在鄂西战役和成都战役中解放、收编的国民党官兵2.7万余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1600余人,全军官兵已达5.8万余人。5月,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将收编的国民党军第20兵团三个军的残部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7师,师长方墩,政治委员秦振,归第50军建制,并在天门地区进行整训。 1950年9月下旬,第50军奉命由湖北开赴东北,归东北军区指挥,在吉林西丰、辽原、磐石、海龙一带集结待命。在此期间,奉命撤销了第167师和军炮兵团,组建了三个师属炮兵营。 1950年10月,这支起义部队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斗行列。 10月25日,第50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开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的休整、集结和粮食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在抗美援朝艰苦、残酷战争中,尤其在第四次战役的汉江50昼夜阻击战中,第50军以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辉煌的战绩,获得了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的交口赞誉! 1951年3月15日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0月至11月,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先后攻占南朝鲜军盘踞的椵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和艾岛。1955年4月,第50军从朝鲜撤军回国。第50军在两年零9个月的入朝作战的期间,英勇善战,不怕牺牲,战果辉煌。共毙敌联军11,572人,伤敌2,088人,抓获442人,击落敌机17架,毁伤坦克62辆,缴获各种枪支1900多支,胜利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国际主义战士、二级模范王永维等功臣、模范1.4万人,有一个团、六个连、十一个班、七个组获荣誉称号,有7000余人获朝鲜政府授予的勋章或奖章。军长曾泽生本人获朝鲜一级国旗勋章,1955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被授予中将军衔。 (文革期间50军在四川、西藏驻防,1985年百万大裁军裁去两个师。留下149师划归13集团军建制,现在驻四川乐山。)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