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隋唐时期政治思想
释义

隋唐时期政治思想, 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社会重建、发展和鼎盛时期的政治思想。这一时期,秦汉的黄老之学和魏晋的玄学已成过去,代之而起的是励精图治的现实政治主张、社会批判思想、儒家的礼治伦理思想和佛、道的宗教思想。

政治思想产生背景

隋唐是中国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空前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从隋朝至唐朝前中期的 100多年间,封建社会有了巨大发展。社会政治制度臻于完善,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唐朝中期以后,封建统治从发展的顶峰下跌,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转变。

581年,隋文帝杨坚重建统一的封建专制国家,并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隋炀帝杨广改革措施过快,贵族利益被剥夺,世家大族皆反,使繁荣一时的隋王朝二世而亡。唐朝的建立者李世民等人,目睹了隋朝的覆灭,从隋末军阀混战中看到了世家大族和民众“载舟覆舟”的巨大力量,因而采取了一系列现实政策,实现了“贞观之治”,使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但在繁荣发展的背后也潜伏着危机。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势日渐衰败,政治黑暗,君主沉迷酒色,昏庸无度,藩镇割据,战乱不已,民不聊生,终于在黄巢起义的打击下分崩离析,陷入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隋唐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冲突,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爆发,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也促进了政治思想的发展。

基本内容

隋唐时期

封建统治者一般都利用儒学、佛教、道教作为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隋时,由于国家统一,南北儒学逐渐合流。王通弘扬儒学,提倡礼治、王道和仁义道德。唐朝尊孔丘、颜渊为“先圣”、“先师”,并考订、注修五经,颁行天下,明令诵读。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士大夫们有所议论,一般都不敢违背儒经。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得到重新确立和加强。这个时期的儒学比较重视经义的宣传,尤其重礼,以维护尊卑有序、礼让不争的封建统治秩序。佛教和道教在隋唐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佛、道的流行,成为社会文化繁荣的景象之一,也是复杂的社会矛盾和险恶的政治斗争的产物。佛、道的传播,引起了笃信儒学的士大夫们的激烈反对。韩愈提出儒学“道统观”,开展反对佛、道的斗争。儒、道、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排斥,也有渗透。佛教吸收了儒家的经义,道说无名,佛说性空,都有相通的地方。唐朝后期,以儒学为主干,儒、道、佛逐渐渗透合流,后发展成宋代的理学,成为更加完备的封建统治思想。

唐朝前中期

以唐太宗李世民和谏臣魏徵为代表的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鉴于隋亡的教训和慑于世家大族和农民起义的威力,认识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主张重民、顺民、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并且能够求谏纳谏,用人唯贤,励精图治,形成了一套巩固封建统治的思想、制度、政策和措施。魏徵还提出了“偃革兴文,布德施惠”的治国方略,以及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十思”、“十渐”思想。这种务实、开明的政治主张,支配了唐朝前中期的政治中枢,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实现。

唐朝中期以后

柳宗元著文论证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优于地方割据的分封制,从理论上给藩镇割据以沉重打击。他还写下了大量的政治杂说、寓言和小品文,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的某些黑暗面。陆贽勇于指陈弊政,揭露两税法实行后的各种积弊,主张废除苛敛,建议积谷边境,改进防务。稍后,杜牧写出《罪言》,皇甫提出《对策》,刘论“对策”,指斥宦官专权,藩镇跋扈,任人唯亲,剥削残酷,抨击朝政尤为痛切。唐末的谭峭、罗隐等纷纷著书立说,痛斥弊政,攻击专制君主。唐末佚名著作《无能子》尖锐地批判和抨击了君主专制,主张无君社会。这股社会批判思潮,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晚唐的腐败政治。

影响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巨大发展的盛况。因时制宜、现实性、务实型和开明度,是它的显著特征。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儒、道、佛逐渐渗透合流,则是它的又一特点。这种封建盛世的统治思想,在当时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为后世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所称道和效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1: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