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隋唐洛阳城遗址 |
释义 | 是中国隋唐两代的东都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南望龙门,北依邙山,东逾瀍水,西至涧河,洛水横贯其间。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唐洛阳城进行勘查;1959年调查了宫城、皇城及周围诸小城的平面布局,确定一些门址的位置,并发掘了皇城南墙的右掖门;1960~1965年继续调查了街道、里坊及市场的位置,同时发掘了宫城。1969年,河南省博物馆与洛阳博物馆联合调查、钻探和发掘了含嘉仓城;其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市博物馆和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又多次在隋唐洛阳城遗址内进行发掘。 简介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以及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它主要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平方公里。 隋唐洛阳城不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都城,但它的轴线建筑,却是世界历史上最恢宏的建筑群。自定鼎门至龙光门,南北长7公里,相继建有十多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即定鼎门、天津桥、天枢、端门、应天门、乾元门、乾元殿、明堂、天堂、贞观殿、徽猷殿、玄武门、曜仪门、圆璧门和龙光门。据史料记载,其中仅明堂、天堂和天枢的高度就分别达到73.5米、120米和31米。由此可以想象隋唐洛阳城轴线建筑是何等宏伟壮观! 外郭城南宽北窄,略近方形。城墙全部用夯土筑成,基址宽约15~20米。南墙长约7290米,东墙长约7312米,北墙长约6138米,西墙南端长约6776米。稍呈弧形。东西两墙下面发现有石板砌的下水道。 外郭城有8个城门,西墙无门。南墙3门,自东向西为长夏门、定鼎门(隋名建国门)、厚载门(隋名白虎门)。东墙3门,自南向北为永通门、建春门(隋名建阳门)、上东门(隋名上春门)。北墙2门,东为安喜门(隋名喜宁门),西为徽安门。勘察清楚的南墙3门和建春门等都是一门三道。城内街道横竖相交,形成棋盘式的布局。在洛河以南探出南北竖街12条,东西横街6条;洛河以北探出南北竖街4条,东西横街3条。其中最著名的是定鼎门大街,又称天门街、天津街或天街,是南北主干道,现存长约3公里,宽约90~121米,路土厚达0.6米。城内街道组成里坊,据《唐六典》及《旧唐书》等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钻探的实际情况可知,总数为109坊3市,即洛河南为81坊2市(西市、南市),洛河北为28坊1市(北市)。已勘查出洛河南的55个坊和洛河以北的9个坊,其余各坊市为今城所压或被洛河冲毁。 宫城位于外郭城的西北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1400米,西墙长1270米,南墙长1710米,东墙长1275米。城墙宽约15~20米,中为夯筑,内外砌砖。已经勘查出南墙正中的应天门(隋名则天门)、东边的明德门(隋名兴教门)、西边的长乐门(隋名光政门)和北墙的玄武门、西墙的嘉豫门。在宫城中轴线上,发现多处大片夯土殿址,西部已发掘出多处长方形基址和一处石砌圆形基址。应天门内右侧发现了为营建宫室而设置的窑场,出土大批注明官、匠或官工的印字砖瓦。勘查探明了宫城东南侧自成一城的东宫以及北部的陶光园、中部偏北的徽猷殿、西北部的九洲池,特别是宫城内武则天时的明堂遗址的发掘,是迄今洛阳隋唐东都城考古最重要的发现。遗址的方位、形制、建筑特点,与文献记载的明堂〔开元二十八年(740)改称含元殿〕颇相符合。在夯土殿基正中,有由4块大青石构成的巨型柱础。柱础外圈直径4.17米,内圈直径3.87米,它的发现为进一步弄清宫城内宫殿的布局,逐步复原宫城、皇城内的建筑,确立了准确标志。 皇城围绕在宫城的东、南、西三面,其东西两侧与宫城之间形成夹城。由于洛河北移,皇城东南部被冲毁,南墙仅存西段,长约540米,东墙现存长约1115米,西墙长约1670米。已勘查出东墙的宣耀门、西墙的宣辉门和南墙西部的右掖门。右掖门已发掘,残高2.15米,进深17.5米,为一门三道,每个门道宽6米,左右门道外侧各有13根立柱,采用上架过梁的形式,其上盖筑门楼,内有宽1.25米的车辙。皇城内发掘了隋代的子罗仓。 诸小城其他诸小城曜仪城在宫城之北,为狭长形,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20米。曜仪城以北是圆壁城,东西长2110米,南北宽为460(西端)~590米(东端)。圆壁城的北墙即外郭城北墙西段。已勘查出这两座小城的断续城垣以及两城中部相通之门道和圆壁城北墙正中的龙光门。在皇城东侧发现有东城,城址为纵长方形,南北长约1270米,东西宽约620米。在宫城东北角和西北角外,还有面积较小的东西隔城。 从考古发现看,诸小城中最重要的是东城北面的含嘉仓城。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有城门4座,即仓东门(东门)、仓中门或圆壁门(西门)、德猷门(北门)、含嘉门(南门)。德猷门经发掘为单门道,宽4.9米,进深17米,门道留有车辙。东北部和南半部,已探出粮窖287座,东西成排,南北成行。先后发掘了12座粮窖,其中9座出有铭砖,有唐代调露、长寿、天授万岁通天、圣历等年号,记载着粮窖在仓城中的方位,储粮的品种、数量,粮食来源、入窖年月、运输和管理人员的官职和姓名。第160号窖还保存有约25万千克的炭化谷物。含嘉仓城的发掘,为研究隋唐时期大型官仓的仓储和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考古发掘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人员陆续在隋唐洛阳城内发现或发掘了定鼎门、天津桥、应天门、明堂、天堂、白居易故居等重要遗址。 定鼎门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郭城的正门。据史料记载,它正式启用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隋炀帝是第一个通过这座城门的帝王。发掘显示,它由平面呈长方形的墩台、三个门道、东西飞廊、东西两阙和左右马道组成。东西飞廊和东西两阙分别位于墩台两侧,和墩台呈平行对称分布,这种门阙形制目前仅见于定鼎门遗址,在国内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定鼎门与皇城正门端门之间为定鼎门大街,这是隋唐洛阳城中最为重要的街道,其宽度116米,比现今北京的长安街还宽。该遗址如今位于洛龙区关林镇曹屯村和安乐镇赵村之间。 明堂武则天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命薛怀义毁乾元殿,造明堂。明堂高294尺(约73.5米,相当于现今20多层楼房的高度),周长300尺(约75米),有上下三层,中有巨木十围,上下贯通,号万象神宫。明堂相当壮观华丽,在圆形屋顶上,有展翅欲飞、饰以黄金的凤凰雕塑;中层的圆盖则盘有九龙。20世纪80年代经考古发掘,在现今定鼎路与中州路交叉口东北角发现了明堂的中心柱础。 天堂在明堂的北面,武则天又命薛怀义造了一座天堂。天堂主要用来安放一尊大佛。史料记载,天堂共五层,它比明堂高得多,在第三层就可以俯视明堂全景。天堂、明堂,构成了洛阳城辉煌壮丽的景观,象征着无与伦比的财富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代表了唐朝建筑技术的杰出成就。20世纪80年代经考古发掘,天堂中心柱础保存完好。 应天门隋称则天门、紫微宫门,唐称应天门、神龙门、五凤楼,系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门。这是一组由门楼、垛楼、阙楼组成,其间以廊庑相连的宏伟建筑群。其门址位于如今的周公庙附近,门址中部被定鼎南路所覆压。考古人员1990年对应天门东阙遗址进行了发掘,夯土台基保存完好。 天津桥始建于隋,废于元代。初为浮桥,后为石桥。隋唐时,为连接洛河两岸的交通要道,十分繁华。桥上有四角亭,桥头有酒楼。著名的“天津晓月”为洛阳古“八大景”之一。该遗址已经考古发现,在今洛阳桥附近。 白居易故居隋唐洛阳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形成里坊。近年来,考古人员在洛河南岸的履道里发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故居。该故居位于今洛龙区安乐镇狮子桥村东北约150米处。发掘显示,故居院里的中厅平面大致呈方形,东西长5.5米,南北宽5.8米,东西两端通过回廊往北与东西厢房相连。中厅南侧还发现了白氏宅院的门房遗址,东西总长5.9米,南北宽1.45米。门房与中厅南北对峙,基本处于同一中轴线上。根据发掘分析,白居易故居应是南有门房,中有厅堂,东西有厢房、回廊,北有上房,有前后庭院的两进式院落。 遗址保护隋唐洛阳城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不多见的大都市。更重要的是,隋唐洛阳城还是目前我国隋唐都城中保存比较完好的都城遗址。因此,在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中,它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 196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建立文物保护小组。1982年以后,洛阳市政府规定在保护区进行建设,要履行报批手续,并由文物部门进行钻探和发掘,重点文物保护区一般不许进行基建。对发掘出土的重要遗迹,如石砌圆形建筑基址、大型石柱础等,修建了保护房或围栏加以保护。1989年又重新明确保护范围,并建立多处石质保护标志碑。 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隋唐洛阳城遗址(SiteoftheSui-TangPeriodCapitalLuoyang)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