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廷玉 |
释义 | 苏廷玉(1783—1852年),字煴山,号鳌石,晚号退叟,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翔风里澳头人(今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澳头村)。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嘉庆十九年成进土,钦点翰林院蔗吉士,改刑部主事。道光六年(1826年)记员外郎。次年,考察列为一等,升刑部郎中。 人物生平自幼父母双亡,励志读书,20岁补博学弟子员。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嘉庆十九年成进土,钦点翰林院蔗吉士,改刑部主事。道光六年(1826年)记员外郎。次年,考察列为一等,升刑部郎中。 嘉庆八年(1803年),补博士弟子员。 嘉庆十三年(1808年),中举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注:庶吉士,翰林院短期职位,学习当官知识,一般为期三年),散馆后(注:散馆,翰林院考核),任刑部主事,勤审案,有能干之誉。 道光六年(1826年),擢员外郎。 道光七年(1827年),京察一等(注:京察,评审京官政绩),拜郎中。次年,律例馆记名以备用。 道光九年(1829年),补江苏松江府知府,未上任又调往江苏江宁府代知府之职。 安徽建德典史秦学健京控一案,株连多人,安徽省审问多年,仍为结案。总督求助苏廷玉。苏廷玉用百日时间日夜审讯,终使秦学健服。 就任松江知府刚三月,便调往苏州代知府之职。其时苏州征税为全国之冠,尤其漕税(注:漕,即大运河),民重绅轻,苏廷玉命绅户纳税,而民户减税,为人民称颂。 道光十年(1830年),迁任陕西廷榆绥道道员(注:道,省内政府的派出办事机构;道员,掌一道之政,统辖属府)。 道光十二年(1832年),往丹阳,代理江苏督粮道道员之职,再调任苏松大道道员,后任山东按察使(注:按察使,巡抚属下,掌一省之刑狱)。 任山东按察使时,苏廷玉平多起要案,高密李孟山杀奸一案,府及县均以擅自杀人定罪并拟判纹刑,苏廷玉判曰:“奸所杀奸,且在登时,于律应勿论。”(注:奸所,通奸场所;杀奸,杀死奸夫;登时,事发之时),将其无罪释放。其时,府衙、县衙私设押所,名曰“老虎洞”,用以关押涉案者,勒索赎金,久为民患。苏廷玉得知后,亲自查办,获数百人,并将其释放。被押者皆发长披脸,面无人色。 道光十三年(1833年),调任四川按察使,并代理布政使之职(注:布政使,巡抚属下,掌一省之民政)。 道光十四年(1834年),回本任。其时,四川帼匪横肆城邑(注:帼匪,专对妇女劫财劫色之匪徒),李碑喜带刀强抢妇女并轮奸。苏廷玉捋之捕治,并判重刑,其他匪帮皆敛迹。 道光十五年(1835年),边境夷匪焚掠,布政使李义民督师往剿,苏廷玉兼理藩条,并捐万金以济军饷,道光皇帝赏以花翎。 道光十六年(1836年),升四川布政使。 道光十七年(1837年),马边屏山雷波猓夷大出劫掠,总督鄂山调兵万余,两路并攻,苏廷玉进言曰:师行逾万而总督不亲往,事权不一,恐偾事。”(注:偾事:败事)。鄂山以老病为借口,结果两路兵皆无功而返。 道光十八年(1838年)二月,成都米价骤升,其时青黄不接,民愤汹汹。苏廷玉以本省年年丰收,湖南、湖北、江西皆有收成。必是奸商囤积居奇所致,下令各州、县巡查囤积户,命其出售谷物,又倡议官员捐款买米进城,并伪装商贩低价出售。 七月,刑部尚书鄂山卒(鄂山于闰四月调任刑部尚书),四川总督宝兴调任刑部尚书,苏廷玉代总督之职,另加兵部侍郎衔,布政使由刘韵坷出任。 十月,贵州怀仁县奸民穆继民等,聚五百人于四川作乱。四川檕江县与贵州接壤,知县毛辉凤、外委章洇明与怀仁县王鼎彝会捕穆继民,章洇明被杀,怀仁县官员欲委过于四川,巡抚贺长龄以川中匪徒越界滋事为词入告。苏廷玉不与之辩,命总兵张作功等,入贵州会剿,并接济黔军军火,穆继民终就擒,论功时却不及四川,苏廷玉亦不与之争功。 其实,四川猓夷扰害蜀都,且经常千百为群,恣意奸淫掠劫边民,作乱时间,长达十年。历任总督皆粉饰边功,附会了案。苏廷玉认为非发兵剿捕不足以张国威、除民患。故此,会同将军凯音布、提督张必禄,上疏朝廷,以四川税轻为由,请朝廷先发努金三百万供军饷,川税则每两加征五钱,分十年摊还。然而,道光慎言用兵,尤恶加税,朝议时,以摇人心、伤元气,切责苏廷玉。但念苏廷玉出于愚诚憨直,勇往自奋,故只降为按察使,拔去花翎。 十一月,宝兴出任四川总督。 道光二十年(1840年),调往大理寺任少卿(注:大理寺,掌管刑狱之官署;少卿,掌管大理寺之副职)。未几,被休官回乡,在福建定居。 三年后,英国侵扰上海。道光再以四品京堂起用,办理苏州粮台。次年归故乡,仍关心时事,并革除盐商签摊之苦。英国窥觎厦门时,苏廷玉于福州五虎门招募地方民众,组织民兵,聘神枪手训练,并捐资筑土堡于泉州海口,以防入侵。 咸丰二年(1852年),苏廷玉辞世,终年六十九岁,葬于澳头。著有《亦佳宝诗文抄》、《从政杂录》等。 苏廷玉在山东、江苏时,以公、明、慈、惠为民众称颂。在四川七年之时,严办匪徒,数十州县得以安宁;赈恤饥馑,数十万户得以生存。因此,离开四川之日,百姓遮道,万民泣送。辞官回乡后,仍心系时局,尽己所能,保卫国土。和林则徐一样,苏廷玉主张严禁鸦片烟。由于其个性刚正不阿,凡事以大局为重,仕途未尽如意,然其尽忠职守、爱国爱民之情操,始终如一。 情系泉厦两地离任后,在移居泉州的10年中,苏廷玉热心公益事业。他捐资修建了考亭、文昌庙、尊经阁,撰写三寺庙观堂的修建碑文,以及泉州通淮关岳庙的《觉世真经》、东街的《元妙观碑记》、市区北隅的《泉州武帝庙记》等。1847年,他撰写《泉州府学明伦堂立匾记》,以弘扬先哲、激励后代。同年,他还买下32幅大士像,装潢后送泉州清源山弥陀岩珍藏,为研究泉州近代文化、宗教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其主要著作有《亦佳宝诗文钞》、《从政杂录》、《温陵盛事》等。 苏廷玉在泉州通政巷一带留下了不少故宅,根据史料记载,苏廷玉的故宅“屋宇连绵,范围甚大”,后门直通奎章巷、东临南大街。苏仅利用通政巷东北畔临街处两间店面,当做典当行,取名“元祥”,有人便称这一带的整片屋宇为“元祥苏”。但由于缺乏相关的保护措施,如今的苏家故宅已开始四分五裂,其中梳妆楼是苏廷玉之女的闺阁,是泉州地区现存惟一的梳妆楼。据当地的居民介绍,梳妆楼乃至整座苏廷玉故宅已被后人东一块、西一块地“瓜分”了,梳妆楼也因住户不同而被隔成了两半,上楼的梯子也增建了不少。对此,泉州旧城区遗址遗迹踏勘考察项目小组已着手开始对梳妆楼进行保护的工作。 如今,苏廷玉后裔分布在泉州、晋江东石村、漳州、同安以及新加坡、泰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 留下进士遗风1852年,苏廷玉逝世,享年70岁。苏廷玉死后葬在新店镇,其墓及碑已被毁,但其形状大致仍可辨认。苏廷玉墓前有两组石雕,排列在墓两侧,除石马、石虎、石羊外,还有两尊文武石翁仲,是翔安目前保留较为完整的一组古墓石雕。1987年,该石雕群被运往同安博物馆陈列,供游人参观。 澳头村海滨东西两侧的两块巨石,保留着苏廷玉于1843年书写的“熬石”和“超旷”两处摩崖石刻。刻有“熬石”两字的巨石就在纪念苏廷玉的祠堂后,两个字看起来苍劲有力,浑厚大方;而刻有“超旷”两字的巨石则在澳头海边,由于经历了长期的海浪冲刷,字迹已不太明显,但仍可依稀辨认出“超旷”两字。 苏廷玉在澳头村的故居“进士第”,在当时形成了一大组的古建筑群体,全部大小间约30间。1913年,由蒋玉田创办的培基学校,将校址设在苏廷玉的“进士第”内。1926年,新加坡爱国华侨蒋骥甫先生创办的觉民小学,也借用苏廷玉所在的“进士第”作为校舍。1938年5月,日本侵占厦门岛后,惨遭日寇的炮火及飞机滥炸,被夷为平地。如今,“进士第”的旧址上建起了不少民房,但是关于苏廷玉的轶事还在当地流传着。 解救受囚百姓1832年,苏廷玉调任山东省按察使。当时,山东府县的一些府县衙吏私设拘留关押的场所,叫做“老虎洞”,只要与诉讼案件稍有牵涉、关联的人,就被囚禁在“老虎洞”中。官吏们常常勒索这些人的赎金,在当地已成为一大民患。苏廷玉得知此事后,亲往“老虎洞”调查,发现“老虎洞”内关押着数百名无辜百姓,个个脸无人色,乱发垂肩。于是,他立即将洞内所有百姓释放回家,获释的百姓因此对苏廷玉感激不尽。 巧抑成都粮价1837年12月,苏廷玉调任四川总督。但是刚到任三个月的苏廷玉遇到件麻烦事。四川成都城内米价暴涨,而当时正值青黄不接,每斗米由五六百文钱一下子涨至一千三百文钱,造成了城内人心惶恐。苏总督得知此事后,随即命令四川各州、县派人到乡里巡查,一方面严捕趁机抢劫粮食的团伙,一方面四处调运粮食。 不仅如此,他还筹资派人到外地买米入城,然后以每斗米比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出售给民众。同时,为解决民众购粮拥挤状况,他在城内增设了不少供应点,并贴出安民告示,使购买者有秩序地排队购粮。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成都城内粮价渐跌,但市场上的粮价还是比往年贵。为此,他果断对城内汪复兴等多家大米店进行了处罚,并贴出告示。随后,他又令小米贩到大街小巷零星出售,同时对大米店实行限价销售。至此,成都的米价大跌。 苏廷玉在处理此次成都地区米价暴涨事件中,废寝忘食,救活了无数穷苦民众,而他自己却“须发全白”。成都的百姓纷纷送匾额给他,但都被他婉拒了。 结交林陈二人根据《同安文史资料》记载,1842年,英殖民侵略者大肆侵犯厦门,苏廷玉积极招募地方青壮年,组织民兵队伍,并聘请精通射击的神枪手,在福州五虎门进行军事练习。此外,他还捐资在泉州等海岸线构筑修建国防堡垒,以防敌军战舰突然来犯。 为官期间,苏廷玉清正廉洁,体恤百姓,因此也结交了不少英雄豪杰,其中就有“反毒先驱”林则徐、民族英雄陈化成,并与清御史大夫陈庆镛、惠安举人陈金城等人交情甚好。 鸦片战役中,苏廷玉与林则徐一道力主禁烟。鸦片战役失败后,林则徐遭到投降派的诬告,被遣到新疆伊犁,当时林则徐便在写给他的好朋友苏廷玉的一封信中谈到“自顾之行,愤时激辄思,迨静中细思,即出亦无所益。”表达了对时势的无奈。林则徐在生前最后一年(1850年),与苏廷玉通信较为频繁,他们“语长情重,不啻促膝倾谈”。 苏廷玉与林则徐之间的情谊是志同道合,而苏廷玉与陈化成的情谊就更多了一份同乡之情。1840年1月,英军已开始进犯中国,陈化成受命调任江南提督。他在给同乡挚友苏廷玉的信中写道:“英夷到处猖獗,已破虎门、厦门、定海、势必窥伺吴淞,某海上攻战四十余年,风涛素习,严兵戒备,如夷来,必能破之,以张军威。设事机不测,亦必以死继之!”而当陈化成为国捐躯后,苏廷玉撰诗文哀悼:“公死不死,公如生时,热血满腔,英灵千古,国事孔殷,忠魂来补。”抒发了苏廷玉痛失挚友的悲切心情。 审案公正廉明苏廷玉在刑部任职期间,审理过不少案件,因其廉明公正,得到了民众的赞誉。如今当地民间还流行着苏廷玉“审僵尸”的传说。 传说道光年间,有一位富商,外出三年未归,其妻返回娘家居住。有一天,其妻闻讯丈夫返回,立即整理行装,并雇了一辆轿子回家。轿子行至半路时,该女子因内急要方便,便叫轿夫停下来。大路边有一座古墓,四周荆棘丛生,阴森森的。为了解内急,她在古墓边的一棵树下方便起来。忽然有一阵刺骨的冷风吹来,她发现自己的内裤已不翼而飞,心里好生纳闷,只好穿上裙子,上轿回家。 当晚富商夫妻同床共枕。半夜,妻子醒来发现丈夫已没有头颅。随后,富商的母亲跑到苏廷玉的府中前去告状,称其媳妇与他人通奸谋杀了亲夫。苏廷玉立即传讯富商之妻上堂审讯。但是多次过堂未果,无法结案。而每次庭审,苏廷玉的夫人刘四宝都在屏后聆听。 刘四宝觉得此案必有蹊跷。当时,苏廷玉及其夫人都很崇奉澳头的“广应宫妈祖”。传说有一晚,“妈祖”托梦给刘四宝说:“欲知案中情,细问其女人,古墓在作怪,再审便分明。珠笔先投进,铜针黑狗血,僵尸降伏定,案件便澄清。”刘四宝醒来后,便把“妈祖”托梦所言转告苏廷玉。苏廷玉再次升堂提审,询问该女犯从娘家返回夫家路上的经过,又传唤了两名轿夫进行核实,得知所言不假。 苏廷玉叫来衙役直奔古墓。发现古墓四周荆棘丛生,令人毛骨悚然。苏廷玉将古墓内有僵尸在作怪吃人的情况告诉给古墓的族主,并与族主们立下了军令状,如墓中无僵尸,苏廷玉愿被朝廷撤职查办。 第三天,苏廷玉在古墓前设一坛,坛上一边坐着四周的绅士,一边坐着古墓的族主们。古墓被打开时,怪声及一道青光冲天而起,果然有一僵尸。苏廷玉手持银珠笔向僵尸投去,同时泼上铜针黑狗血,僵尸无法逃遁,随即倒下。在清理古墓时,发现有99个人头骨,其中一个便是富商的头颅。一场“通奸谋杀亲夫”的冤案得到昭雪。而苏廷玉“审僵尸”的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