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啊!摇篮
释义

中国电影名,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79年,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祝希娟、张勇手、马晓晴、张瑜、方超等主演;影片描述解放战争时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队伍,冲破艰险,安全撤出包围圈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这部影片获得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中文名:啊!摇篮

外文名:Ah! Cradle

其它译名:ああ!クレードル

出品时间:1979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谢晋

编剧:徐庆东、刘青

制片人:毕立奎

主演:祝希娟, 张勇手, 村里, 倪以临, 虞桂春, 马晓晴, 张瑜, 方超

类型:剧情,战争

上映时间:1979

主要奖项: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基本资料

片名:啊!摇篮

上映:1979年

色彩:彩色

片长:2519米

语言:汉语普通话

类型:剧情片

主创人员

导演:谢晋

编剧:徐庆东 刘青

摄影:陈震祥

美工:何瑞基

作曲:粱寒光

作词:李季

录音:冯德耀

剪辑:诸锦顺 陈惠芳

编辑:边震遐

化妆:张安林

服装:程映雪

道具:何菊生

照明:吴生奎 李振旺

烟火:熊维亮

绘景:严济沈

副导演:石晓华 黄蜀芹

副摄影:俞士善

布景制作:唐金宝

特技设计:秦孝成

特技摄影:周浩斐

制片主任:毕立奎

演奏:上海电影乐团

指挥:王永吉

独唱:胡松华 罗天婵 李谷一

协助拍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九二八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一一五五部队

主要演员

祝希娟....李楠

张勇手.... 萧汉平

村里 .... 罗桂田

倪以临.... 赵玉霞

虞桂春.... 王喜

马晓晴.... 湘竹

张瑜 .... 梁燕

张潮 .... 丁大勇

张文蓉 .... 方华

刘浩学 .... 参谋

央拉 .... 亮亮

李仲文 .... 冬来

张磊 .... 丹丹

方超 .... 院生

陈晓枫 .... 孩子

白桦 .... 孩子

王蔷 .... 孩子

秦怡敏 .... 孩子

曾清 .... 孩子

俞巍 .... 孩子

剧情介绍

1947年,延安保育院的几十个孩子离开亲生父母,由保育员们带领从延安炮火中撤退。我军旅长肖汉平接到上级命令,把营教导员李楠从前线调来,派她和警卫员丁大勇去寻找并护送这些孩子去解放区。

这些孩子每个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亮亮的父亲已经牺牲,母亲负伤,危在旦夕;丹丹是个孤儿;院生是母亲被打出家门后生在保育院的;冬来的父母都在前方打仗……

老红军罗桂田、陕北妇女赵玉霞、14岁的小保育员湘竹为保护、带好这批革命幼苗付出了全部的爱。

李楠寻到他们后,看到这支队伍婆婆妈妈,拖拖拉拉,觉得不如带兵打仗痛快!过去痛苦的经历也使她回避了对孩子的爱。

在古长城的烽火台上,李楠看到在战争中失去妻子和儿子的肖旅长对生活充满信心,虽身负重任,但与孩子们在一起时,却显得那样开真,表现出对孩子们真挚的爱。特别是当得知亮亮的母亲阵亡,想到她生前的嘱托,李楠的内心更是深受触动。

可在保育院与大部队分手,肖汉平向她表示爱慕之情时,她却回避了。她为何这样做?在罗桂田牺牲前,她向他吐露了真情。罗桂田像父亲一样帮她消除了内心深处的隐痛。

最后,在表彰保育院的大会上,孩子们亲热地称李楠为"李妈妈"。亮亮有了李楠妈妈,又有了肖汉平爸爸。其他孩子也都找到各自的家。

影片评述

影片描述解放战争时期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队伍,冲破艰险,安全撤出包围圈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它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塑造了较多富有个性特色的人物,使之具有较大的思想容量,深化了作品的主旨。

该片较突出表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包括母爱、同志爱、男女之爱,都做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使之充满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该片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

幕后花絮

《啊!摇篮》剧本原名《马背摇篮》,片名的这一改动,某种程度上正体现了谢晋的创作意图。前者带有强烈的抒情意味,后者只是一般的平实叙事。

当时,文革刚刚结束,剧本的两位作者还未能从传统创作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曾打算把这部片子搞成惊险样式,上有飞机,下有炸弹,前有洪水,后有追兵……谢晋觉得这样不行,让他们又改了一稿,结果却成了“教养”孩子还是“娇养”孩子两条路线的斗争。

谢晋告诉两位作者,我不拍战争片,更不搞路线斗争!我要表现的是人的感情:情侣之间的爱情,同志之间的情谊,母子之间的亲情、孩子之间的友爱……总之一句话,谢晋要的不是政治意念的灌输,而是要让中国电影有点“人”的味道!

比如影片里的肖汉平,他的身份是我军的一个旅长,但谢晋没把他写成一介武夫,而是写他与女主人公李楠的爱情、写他吹空弹壳逗孩子玩、写他用红玻璃为孩子们做玩具。结果,这种写法又开始让人感到不舒服了,说:“这么婆婆妈妈的一个人,哪像我军高级干部?这不是给我党我军脸上抹黑吗?”

原作中的李楠,是位骑兵营的女政委,打打杀杀的日子让她几乎失去了性别。她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骂人,在孩子面前也照样咋咋呼呼,整天立正稍息上兵操。按照谢晋的说法,这个人物“有为革命献身的决心,却没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怎么才让她更像个“人”呢?怎么才能让观众触及她的内心世界?谢晋的做法,是用补充交代人物身世前传,来为性格变化增加铺垫。

由此,李楠被赋予了一段中国旧式妇女常见的悲惨命运:她十几岁便寄人篱下做了童养媳,生孩子的时候遇到难产,大病一场,失去了生育能力,被婆家扫地出门。刚生下来的女婴,也被丈夫亲手溺毙……有了这段比祥林嫂还惨,比窦娥还冤的不幸身世,李楠后来变成一个男人婆才有了比较切实的性格依据。

但是,在影片中,谢晋的目的是要让李楠从一个“无性人”恢复她女人的本来面目。他特意为李楠安排了一场在窗外偷看孩子们吃晚饭的场景。在这场戏中,谢晋不惜用了二十多个特写镜头,在李楠和孩子的表情中来回对切,用以刻画李楠细腻的心理变化。

《啊!摇篮》剧情中人物众多,一共有7个大人7个孩子,还有一个马晓晴演的湘竹,只能算半个大人半个孩子。小演员中,最大的6岁,最小的是方超,当时只有2岁。

谢晋从上海市教育局借了四个幼儿园老师参加剧组,一方面照料小不点的吃喝拉撒,一方面也通过她们把导演要求“翻译”成孩子们自己的语言向他们传达。老师们很快掌握了每个孩子的性格禀赋,很善于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与拍摄要求结合起来。

在选小演员的时候,谢晋不看他们长得是否漂亮,只是强调一点,看小演员的形象、气质是不是朴实、自然,像不像老区和根据地的孩子。有些在幼儿园里被老师训练得拿腔拿调的孩子,表演上矫揉造作,初看仿佛很会演戏,实际上却远离了人物的状态。

对于有些情绪比较激烈,但感情变化幅度不大的场景,谢晋他们就采用一种“不排练”的即兴表演方法,让孩子们的情绪自然流露出来。

有一组保育院马队遭遇敌机轰炸的场面,拍摄前副导演设计了一个“试驴不试人”的方案,即先后用炮竹、炸药的爆炸来吓唬骡马,让它们拍摄时适应这种巨响;而对孩子则只讲戏不排练,不让他们对爆炸有提前的适应。果然,现场拍摄时,爆炸声、枪声响成一片,孩子们毫无心理准备,个个被吓得恐惧万状。真实的心理感受被一组短促、摇晃不定的,用手提摄影机拍摄的镜头准确捕捉下来,在银幕上造成了一种极为强烈的情绪氛围。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在表演上提倡所谓“方法派”,它与传统戏剧电影最大的不同,是在表演上采用非职业演员,用即兴表演和对环境的自然适应来强调人物状态的真实流露。

难怪后来有论者评价说,《啊!摇篮》是“方法派”表演模式在中国的一次最早尝试。

电影插曲

《爷爷为我打月饼》

电影《啊!摇篮》插曲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

爷爷为我打月饼呀

月饼圆圆甜又香啊

一块月饼一片情呀

爷爷是个老红军哪

爷爷为你打月饼哪

你为爷爷唱歌谣啊

献给爷爷一片心哪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7: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