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双凤亭
释义

简介

【双凤亭】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武汉市黄陂区鲁台镇鲁台山上。占地36平方米。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因程氏兄弟生于黄陂,宋代即在黄陂县城内建亭。明天顺七年(1463)复建亭于鲁台山麓二程祠内。现存双凤亭系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建,三层檐,六角攒尖顶,青筒瓦面,琉璃宝顶。亭中立方形石碑。亭西面悬挂郭沫若题写的"双凤亭"匾额。

亭高10米,重檐三层,六角攒顶,青瓦朱檐,翼角飞展。上层梁架兼用楠本与樟木,底层柱枋皆为石材.造型精工,构筑坚固。亭中立石砌方形碑阁,四面嵌建亭碑记,石额.上刻双凤朝阳及人物故事,形象生动。正面所悬“双凤亭”匾额为郭沫若题书。亭东可望流矢湖,为二程当年习射之所,田畴万顷,湖光掩映;亭西滠水蜿蜒,流碧如带,历代诗人雅士,于此吟咏者颇多。

原址

此亭原在县城,明天顺七年(1463年)复建于鲁台山麓之二程祠内。清康熙五年(1666年)移此,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被大风刮倒,二十八年重建。亭东可望流矢湖,为二程当年习射之所,田畴万顷,湖光掩映;亭西滠水蜿蜒,流碧如带,历代诗人雅士,于此吟咏者颇多。 传说程夫人侯氏曾梦双凤投怀,又说二程聪颖过人,道德文章名满天下,人称双凤,“双凤亭”因此得名。

环绕“双凤亭”当有几处与“二程”有关的趣闻:双凤亭侧有一“聪明池”,传为“二程”习文研墨洗笔之处。兄弟俩亲手凿潭,池内“蛙不鸣、蚊不鼓、水不溢。后掘土得一石龟,上有八卦,或窃之去遂不应验”。“聪明池”中原有“涵虚亭”一座,系“二程”常来攻读诗书之处,有碑文云:“半亩方塘一座亭,森森万象入虚明;百年心印今犹在,怪得蚊蛙不敢鸣”。双凤亭西南一里许,有一林园名叫“理趣林”。昔日花红柳绿,系兄弟俩傍花随柳、读书发蒙之所在。双凤亭东约一里,有一碧波荡漾的“流矢湖”,相传“二程”读书之余,曾比武习射,箭矢飞于此湖而得名。双凤亭西南半里许有一花柳前川之地,程颐、程颢兄弟常在此游玩,《千家诗》上的卷首诗《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就是程颢春游至此的即兴之作。双凤亭曾几经兵火,几经坍塌,几经修复。现存的双凤亭,据《湖北通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黄陂2月19日大风,双凤亭倾,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复建亭于台上。解放后,党和政府为保护文物古迹,于1962年拨专款维修,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了“双凤亭”匾额。 “双凤亭”不仅因纪念程氏兄弟而载入《中国名胜词典》,就其营造艺术也是不多见的。亭为木石结构,高8米,周长约20米,重檐三层,六角攒顶,青瓦朱梁,翼角飞展。亭底石板铺垫,亭内石座为麻石干砌,分东南西北镶嵌四块碣石碑刻,其刻工精细,至今仍然清晰。石座上端还刻有石搁瓦当花纹,周围6根大石柱回廊,石柱上搁置三重楠木亭架,筒瓦铺面,玻璃宝顶。上层梁架兼用楠木与樟木,底层柱枋皆为石材,造型精工,构筑坚固。亭中石砌方形碑阁,嵌刻建亭碑记。石额上浮雕“双凤朝阳”及“二程”人物故事,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远远望去,宛如雄鹰展翅,凌空欲飞,实不愧为历代骚人墨客吟咏之佳景。

然而,近年来,双凤亭周围杂草丛生,没有一个路标指引,近在眼前,却只能跋涉小路走近。黄陂双凤亭,破败如斯。2010年9月6日,黄陂区启动双凤亭公园修建项目,三期投资将达1.8亿元。其中,一期工程3000万元,二期8000万元,三期7000万元。要建设的项目有双凤亭、二程书院、亲水平台、休闲小广场、绿化广场以及其他辅助设施。据了解,这是黄陂区打造“一河两岸”景色的重要项目之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