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收获祭
释义

收获祭,顾名思义,是农作物收获的祭仪庆典,是感谢神灵的眷顾,给神过年之意,并做为年度终止开始的分界。

收获祭,顾名思义,是农作物收获的祭仪庆典。进而言之,一年辛勤工作成果的感恩庆祝活动,不论是丰收抑或歉收,布农族人一样都要向天神谢恩,举行收获祭。收获祭(Masarut)举行时间在每年七~十一月之间,各村自行决定。是感谢神灵的眷顾,给神过年之意。并做为年度终止开始的分界。主要是由祭师主持祭仪,并将收获的小米入仓,选播种用的小米,吃新米等活动。目前大部份改为康乐性的活动如歌谣比赛、负重比赛、射箭比赛…等表演性的节目。

收获祭-举行时间

收获祭(Masarut)举行时间在每年七~十一月之间,各族自行决定。是感谢神灵的眷顾,给神过年之意。并做为年度终止开始的分界。

收获祭-表现形式

收获祭,台湾原住民各族因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形式与意义也不一样,这是台湾多元文化独具特色的地方,亦是台湾重要的文化资产。不论是阿美族、排湾族、鲁凯族、布农族等,每年的7、8月可以说是最热闹,也最忙碌的季节。台湾原住民因族群文化的差异,有着不同形式的收获祭,但其中小米却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收获祭的内容及表现方式也紧扣着各文化的社会组织及文化概念。过去收获祭长达七至十五天,现在大都集中于一天举行,各部落举办时间大都集中在八月中旬。现在只有少数部落仍然保存传统的“烤饼占卜”,大多数的部落已改为歌舞比赛等活动。

收获祭-收获祭意义

丰收是人类普遍的愿望,人们藉由收获祭对神灵表示感谢与庆祝,祈求来年有更好的收获,也藉由祭典凝聚族群的向心力,表现团结一致的形象。收获祭-鲁凯族收获祭

鲁凯族是六族中人数最少的一族,共有1千5百多人,居住于卑南乡的大南村。以农业、狩猎、捕鱼及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社会亦行贵族、平民阶级区分制,在家制上男嗣有优先权。屋材以板岩为主,最为特殊。巨型壳桶和长形木雕为其工艺代表作。民俗中有抢婚仪式及室内葬礼的特殊传统。

收获祭该族重要的祭典每年约七、八月中举行,感谢神明赐予丰盛的食物与饮水。祭典举行时,全社集合于会所广场,男女间杂排成圆圈中举烈火,歌舞欢腾,舞后饮酒,通宵达旦而不倦。鲁凯族与排湾族同时迁居东部,故其祭礼、婚姻丧葬等略同排湾族,不宜多赘,兹就其族中年龄阶级之严密,及少年、青年锻炼身体方面之旧俗。

小米收获祭 (Tsatsapipianu)以小米为主要农作物的鲁凯族,在每年农历八月中前后举行收获祭,作为一个年度的终止,并迎接新的一年。离乡在外的鲁凯族人回到家乡共襄盛举,感谢上天赐予作物的丰收,祈求平安。祭祀前,浓厚的节庆气氛笼罩着村落,家家户户忙着缝制传统舞衣,用稻米掺小米酿造甜酒,祭典当天,迎灵、献祭、山地歌舞、秋千大赛、抛物比赛等传统民俗活动轮番登场,一直到深夜才结束。

收获祭中,烤小米饼(“烤饼占卜”)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将小米面团带到特定地点(通常都在村外野地),地面上铺石板,烧热后将小米面团放在上面,再覆以香蕉叶,再压一个石板,三十分钟左右后,拿开上面的石板和香蕉叶,用烤出来小米饼,作为今年农作与狩猎的卜问。例如,烤得太干,今年可能雨水较少,烤得温润,表示今年的雨水丰沛。烤小米饼的仪式只限男性参与。此外,还有“引灵报信”、“保佑灵魂祭”、“男人祈富祭”、“洒圣水祭”等祭典仪式。

收获祭-布农族收获祭

尤其布农族的收获祭,在所有有关粟米的祭典里,它是重要且特别的日子,祭仪过程充满敬天的意涵。布农族的主食是所谓的粟米,其栽种过程完全采自然法则,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也没有进步的科学技术与方法,小米种下去之后,一切都交给天神了,十足的靠天吃饭。所以收获祭在布农族岁时祭仪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布农族的仪式行为,在其社会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换言之,岁时祭仪的举行,对其而言,频繁而必要。布农族所举行的仪式行为,是与天神沟通的行为,以便传达族人的期望,正面且友善的响应,这是布农族举行祭拜的最大目的。布农族的祭仪行为与其生存、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假若祈求仪式失败,马上面临的是生活会出现状况。什么状况呢?可能会歉收,致粮食不够的话,将无法喂养食指浩繁的人口。因此,布农族所举行的收获祭,不是为个人的运势或未来发展祈求,而是为了表达感谢或未来的收成祈求天神。汉人古有俗谚:「民以食为天」,布农族祖先为小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劳碌碌,是最佳的写照。

布农族的收获祭,是割粟之前的始割祭仪,族人必须先把粟酒酿好,家中的长老在祭日的一大早必须到粟田,摘取5、6 颗粟穗,拿回来插在屋内谷仓左右边和屋前墙上,然后挥摇(Sum'sum)猪骨串成之祭器,同时口中念词感谢祖先恩赐丰收。接着把一只猪用修尖的长竹,从胸部刺穿到背上去,然后继续念念有词地说:「我等现在穿猪,以飨祖先和粟,粟啊!全都到我家来吃猪肉吧。」布农族人相信四面八方的小米,听到了猪叫声后,都会自动集聚到田里。收获祭日的前后各天12天之内,经过作者田调访问布农族耆老,都不能吃米、青菜、地瓜、橘子、香蕉、糖、盐、鱼和鸡等,因为布农族人深怕吃得好或吃多了,无形中表示小米也会很快就会吃完。

收获祭-排湾族收获祭

排湾族(Paiwan)为台湾原住民,发源于北大武山,目前居住在海拔I000米以下的山区。以台湾南部为活动区域,分布北起大武山地,南达[恒春,西自隘寮,东到太麻里以南海岸。包括高雄县市、屏东县、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六、七万余人(2000年为83391人),为台湾第三大原住民族,拥有台湾原住民少有的贵族制度,并以巫术出名。排湾族在比较上深具文化性,除了与其它原住民族一样善歌舞外,他们有贵族制度,精良的雕刻技术,以及每五年举办一次的盛大的五年祭。排湾族收获祭举行时间在每年七~十一月之间,各村自行决定。是感谢神灵的眷顾,给神过年之意。并做为年度终止开始的分界。主要是由祭师主持祭仪,并将收获的小米入仓,选播种用的小米,吃新米等活动。目前大部份改为康乐性的活动如歌谣比赛、负重比赛、射箭比赛…等表演性的节目。

收获祭-邹族收获祭

这是邹族所有与生产活动有关的祭仪中,最为慎重的一个祭仪。它是以氏族为单位,同一部落各氏族在同一日各自举行,因此也可说它是氏族的团结祭仪。分散在各地的氏族成员,前一天都要返回合社的氏族宗家。主持祭仪的长老要先夜宿於祭屋中,在天将亮时一个人到小米田进行仪式。回到祭屋後,再带领氏族成员举行仪式,向小米神致敬,同时祈祝年年丰收。早餐在祭屋中进食,由氏族成员分享米、酒与肉食。之後,各氏族间彼此互邀、分享酒食,以显示彼此间的互助团结,并再一次肯定部落内各氏族间的地位与关系。最後,长老们便在部落头目家的祭屋中聚会,并决定是否要举行该部落年度最大的祭仪「玛雅斯比」。

收获祭-阿美族收获祭

阿美族,六月,在海祭之前有个小米收获祭,此时正值山棕的结果期。采收小迷时,通常用山棕叶来捆绑,于是在采山棕叶的同时,也采摘山棕心。山棕心与豆类是小米收获祭中食用的野菜。

阿美族收获祭因受到文化转变的影响,使得收获祭的内在性质也不断在转化中。但收获祭仍是最能表现阿美族文化的祭典。各村会自行举行收获祭,时间由一~七天不等。根据传统习俗,收获祭在夜晚揭开序幕,第一天禁止女孩子参与。但最后一天全部的女孩子都必须参加,以女孩子的歌声作为祭典的结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0: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