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市招 |
释义 | 词目:市招 拼音:shì zhāo 基本解释: 1. 招贴。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赏菊》:“酒垆茶设,亦多栽黄菊,於街巷贴市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 2. 指商店招牌和招徕顾客的幌子等物。 郑振铎 《海燕·黄昏的观前街》:“灯光耀耀煌煌的,铜的、布的、黑漆金字的市招,密簇簇的排列在你的头上,一举手便可触到了几块。”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前面》:“晨风也吹来了,鼓动着欲明的天色,震动着飘摇的市招,发出微微的低音的歌唱。” 3.市招,往白里讲就是手写的商铺招牌。读中国古画,画面上凡有店肆的地方,常有“茶”字、“酒”字;读古典文学著作,那上面就更多了,什么快活林、紫极阁、明镜轩、鸿锦坊。市招的起源恐怕很难考证,很可能有商铺就有了市招,总之源远流长。 开铺子的人都需要招牌,不需要的是游走街巷的小贩。写市招跟时代有关,如果像《清明上河图》上那样,太平盛世,商业就会发达,商铺一多,有一手好字的人自然就会得更多润格。反之,若饥日连年,兵荒马乱,店铺自会萧条,店铺休业还要市招做什么? 市招虽说都是目的性很强的字,单刀直入,某某店,某某铺,但若要心平气和地仔细看看,其实都是些好字,都是书家卖完气力才出手的,真草隶行,欧柳颜米,各体味道都有。我小时候住在上海,最喜欢走南京路,走一趟,可以拣回很多字,回来练练,这样可以省下买字帖的钱。 名人手迹,是求者最看重的。官越大越好,一来可以借名,二来给人此店与某大官相连的印象,无形之中起了保护伞的作用。举个例子,比如蒋介石给某澡堂写个招牌,谁还敢小视这个澡堂呢?当然,蒋介石没有写过招牌。大书家也是极受人青睐的。如民国初期,大书家沈曾植应求写“宝记照相馆”,这一写抵过数月俸银,于是,一些前清遗老都写,像光绪的老师陈宝琛,状元陆润痒,翰林汪洵等等都写,谁不知钱好?写多了甚至不顾士大夫的体面。像陆润痒就写过不少酱菜铺的名字,至于汪洵就写得更多了,早年听我爷爷开玩笑:他就差大葱摊没写了。 求市招的人也不是见名人名家就往前上,除了字好外,人也要好,你想谁愿意找贪官、汉奸、卖国贼做自家门面?除了“政治”上没问题,有时书家的名字也很重要,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邓姓的书法家很有名,可是很少有人找他,为什么?因为他叫“粪翁”,自家的金字招牌上刻个烫金的“粪”字总不好看。后来,他改名了,叫邓散木。早岁,我有一个远房长辈开了一家工厂,有人建议请林散之写厂牌,他思考再三,没同意。问他他才说:我开厂最重要是合心聚力,可每天所有的人一进厂都要读“散之”。 好的市招能给商铺增添光彩,甚至看后令人肃然起敬,像沙孟海的“华东大厦”,像刘海老的“金陵饭店”,像林散之的“亨德利钟表店”,皆是功力非凡,过目难忘,各具况味。说到“亨德利”,林散老为这三个字还口占过打油诗——知我识字索我字,我字哪能比我诗。握笔直书外国名,不在竞说烦文辞。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用书法的方式书写的市招渐渐少了,要什么字体什么样式,直接从电脑里取就可以了,再佐以各种材料、灯光,真是琳琅满目,异彩纷呈。谁能想到,这千年传承的手写市招,会失落在我们这个时代?其实,时代就是这样,每做出一次飞奔,一次跨跃,都会有很多东西从我们思想的书架上下架,并且会封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