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食猿雕 |
释义 | 食猿雕(学名:Pithecophaga jefferyi),也称作菲律宾鹰,是菲律宾的国鸟,目前仅存不到500对,主要集中到棉兰老岛的雨林中。 中文学名:食猿雕 别称:菲律宾鹰 二名法:Pithecophaga jefferyi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类 Aves 目: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鹰科 Accipitridae 亚科:鵟亚科 Buteoninae 属:食猿雕属 Pithecophaga 种:食猿雕 P. jefferyi 分布区域:菲律宾吕宋岛、沙马岛、雷伊泰岛、民答那峨岛的森林濒危动物首字母索引: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哺乳类 单孔目 长吻针鼹 鸭嘴兽 袋狸目 条纹袋狸 兔袋狸 袋鼠目 澳洲毛鼻袋熊 尖尾兔袋鼠 短鼻大袋鼠 翼手目 菲律宾果蝠 白胸狐蝠 玛利安娜狐蝠 西太平洋卡洛岛狐蝠 金狐蝠 灵长目 金竹狐猴 阔鼻驯狐猴 白颈狐猴 光面狐猴 指猴 黄头狨 金狮狨 双色獠狨 棉顶狨 红面吼猴 卷毛蜘蛛猴 红背松鼠猴 戴安娜须猴 狮尾猕猴 鬼狒 长鼻猴 塔那河红疣猴 白臀叶猴 黄冠叶猴 冠叶猴 白眉长臂猿 银长臂猿 黑长臂猿 山地大猩猩 大猩猩 倭黑猩猩 黑猩猩 红毛猩猩 贫齿目 巴西三趾树懒 毛犰狳 毛犰狳 兔形目 阿萨密兔 墨西哥兔 啮齿目 墨西哥草原松鼠 巢鼠 中澳粗尾鼠 短尾绒鼠 鲸目 白鳍豚 恒河江豚 太平洋鼠海豚 鳁鲸 蓝鲸 长须鲸 北露脊鲸 北太平洋露脊鲸 食肉目 亚洲豺犬 达尔文狐 红狼 岛屿灰狐 大熊猫 小熊猫 海獭 智利水獭 大水獭 长岛长尾狸猫 獭狸猫 瘦小齿蒙 西班牙猞猁 安第斯山猫 虎 雪豹 地中海僧海豹 僧海豹 长鼻目 印度象 苏门答腊象 奇蹄目 非洲野驴 格利威斑马 山斑马 中美貘 山貘 苏门答腊犀牛 黑犀 爪哇犀 印度犀 偶蹄目 喀拉米豚鹿 印度豚鹿 智利驼鹿 麋鹿 弓角羚羊 欧洲野牛 爪哇野牛 考布利牛 水牛 短角水牛 菲律宾水牛 西里伯斯野水牛 螺角山羊 汤姆森瞪羚 鹿羚 细角瞪羚 阿拉伯长角羚 藏羚羊 大鼻羚 中南大羚 鸟类 信天翁目 飘泊信天翁 新西兰海燕 全蹼目 阿波特鲣鸟 军舰鸟 鹳形目 日本白鹳 大鹮 朱鹮 日本冠朱鹭 日本冠朱鹭 雁鸭目 马岛鸭 莱岛鸭 夏威夷鸭 白翅栖鸭 白头硬尾鸭 鹫鹰目 加州秃鹰 西班牙帝雕 东方白背秃鹰 钩嘴鸢 食猿雕 猎隼 鹑鸡目 营冢鸟 角官鸟 鸣官鸟 爱德华雉 鹤形目 美洲鹤 丹顶鹤 白鹤 豪岛秧鸡 卡古鸟 南亚鸨 鹬目 爱基斯摩杓鹬 细嘴杓鹬 黑嘴端凤头燕鸥 鹦形目 红肛凤头鹦鹉 波多黎各亚马逊鹦鹉 小葵花凤头鹦鹉 黄冠亚马孙鹦哥 红额鹦鹉 红冠亚马逊鹦哥 灰绿金刚鹦鹉 紫蓝金刚鹦鹉 青蓝金刚鹦鹉 黄蓝金刚鹦鹉 佛氏黄额长尾鹦鹉 红蓝吸蜜鹦鹉 独角鹦鹉 橙腹鹦鹉 黄耳长尾鹦鹉 金肩鹦鹉 厚嘴鹦哥 鸮鹦鹉 深蓝吸蜜鹦鹉 鹃形目 四声杜鹃 蕉鹃 鸮形目 马岛草鸮 长耳鸮 雨燕目 栗腹蜂鸟 黑星额蜂鸟 绿喉毛腿蜂鸟 彩毛腿蜂鸟 黑胸毛腿蜂鸟 蓝顶蜂鸟 皇领蜂鸟 青腹蜂鸟 叉扇尾蜂鸟 佩里辉尾蜂鸟 火冠蜂鸟 灰嘴慧星蜂鸟 佛法僧目 斑嘴犀鸟 冠鱼狗 啄木鸟目 帝啄木鸟 象牙喙啄木鸟 燕雀目 带斑伞鸟 白翅伞鸟 八色鸟 白胸绣眼鸟 黑冠黄雀鹀 黄头金雀 长冠八哥 爬行类 龟鳖目 泥龟 平胸龟 巴达库尔龟 金头闭壳龟 黄缘闭壳龟 黄额闭壳龟 百色闭壳龟 潘氏闭壳龟 三线闭壳龟 周氏闭壳龟 亚洲山龟 雷岛粗颈龟 太阳龟 苏拉威西叶龟 柴棺龟 马来西亚巨龟 锯缘摄龟 缅甸星龟 安哥洛卡象龟 缅甸陆龟 印度陆龟 靴脚陆龟 星丛龟 埃及陆龟 太平洋蠵龟 绿蠵龟 玳瑁 榄蠵龟 棱皮龟 印度鳖 印度小头鳖 鼋 鳄目 扬子鳄 奥里诺科鳄鱼 菲律宾鳄 古巴鳄 暹罗鳄 恒河鳄 蜥蜴目 斐济鬣蜥 蓝岩鬣蜥 蛇亚目 岛螣 眼镜蛇 两栖类 无尾目 巴拿马金蛙 红带箭毒蛙 幽灵箭毒蛙 金色箭毒蛙 蒙面彩蛙 绿彩蛙 红犁足蛙 有尾目 钝口螈 大鲵 鱼类 达氏鲟 俄罗斯鲟 太平洋鲟 裸腹鲟 波斯鲟 史氏鲟 中华鲟 闪光鲟 大西洋鲟 鳇 欧洲鳇 白鲟 锡尔河拟铲鲟 阿姆河小拟铲鲟 大阿姆拟鲟 密苏里铲鲟 物种信息重量:9KG 体型:体长95cm,翼展可达240cm。 食物:猴、鹿、蛇、鼯猴、麝猫、蝙蝠、大型鸟类 产卵数:1个 保护状况:极危 形态特征食猿雕,又名菲律宾鹰,是世界上体型最大、数量最稀少的雕类之一,属于大型雕类,被人们赞为世界上“最高贵的飞翔者”,有“雕中之虎”的美誉。食猿雕体态强健,相貌凶狠,体长1米,重9公斤,两翅展开长达3米。上半身羽色为深褐色,下半身为浅黄或白色相间,头部后面有许多柳叶状冠毛,色黄有斑点。面部和嘴为黑色,遇对手或猎物时冠羽会立即竖起成半圆形。冠羽高耸,面目古怪,显露出一副“鹰中之虎”的凶狠相。 生态习性食猿雕生活在菲律宾热带雨林中,栖息于低山至开阔的草原地带,习性与哈佩雕非常相似,喜欢“占地为王”,一对雕差不多要占领30平方千米的领域,并捕杀这个领域内的各种动物。善于在低空盘旋,一且发现猎物,就会闪电般俯冲而下,先啄瞎猎物眼睛,并撕成碎块充饥。 其主要猎物是各种树栖动物,如猫猴、蝙蝠、蛇类、蜥蜴、犀鸟、灵猫、猕猴及野兔等,在村庄附近,它们还经常捕杀狗、猪等家畜,在啄食猴子时十分凶残,所以有“食猴鹰”之称。它们还经常埋伏在犀鸟的洞穴附近,捕杀为雌犀鸟喂食的雄犀鸟。 食猿雕筑巢于岩壁、乔木或灌木丛中,以枯枝和芦苇等编成,内铺兽毛和草。4~5月份产卵,幼鸟于8月底离巢。和其它猛禽一样,食猿雕一生只追求一个伴侣,任何变故都不能动摇它们对伴侣的忠贞 菲律宾曾经拥有非常好的热带原始森林,这是食猿雕理想的栖息环境。但进入19世纪70年代后,由于开垦土地的影响和人们的肆意捕杀,这种雄伟的猛禽已处于灭绝的边缘,现仅存50对左右,分布在亚洲菲律宾群岛的吕宋、棉兰老岛等岛屿的热带丛林中。 物种分布菲律宾吕宋岛、沙马岛、雷伊泰岛、民答那峨岛的森林。 食猿雕是一种大型猛禽,非常犟悍,然而食猿雕的数量非常稀少,正处于绝种边缘。目前成年的野生食猿雕,只剩不到250只。食猿雕所筑的巢非常大,直径可达将近3公尺,但是它们的繁殖率很不稳定,一对食猿雕可能每2到3年,才会产下1只雏雕。 食猿雕的目前分布状况并不明朗,但是它们所栖息的森林日渐缩减,导致它们的数量急剧下滑。 分类比较世界上最凶猛的鸟不是那些体型最大的鸟,而是一些身体中等的猛禽,如金雕、食猿雕和角雕等。它们都具有宽长的双翼,有很高的飞行技巧和速度;有的高空能够清晰地看到地上的猎物的一双锐利的眼睛;还有像刚钩一样,适于在突袭时抓捕猎物、撕碎猎物的利爪和利嘴。金雕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猛禽。在搜索猎物时,它并不快速飞行,而是在天空缓慢盘旋,一旦发现猎物,便直冲而下,抓住猎物后又疾若闪电般飞向天空。金雕经过训练,可以帮助猎人捕捉草原上的狼。它先是对狼进行长距离的追逐,等狼疲惫不堪时,就突然下降,用一只爪抓住狼的脖颈,另一只爪抓住狼的眼睛,使狼丧失反抗能力,随后赶到的猎人就很容易将狼捕获。据说,有一只金雕曾创造过捕狼14只的纪录。 产于菲律宾的食猿雕是南亚森林中的霸王。它体长达1米,重约4千克,头后有许多长达9厘米的柳叶状羽毛,当它发怒时,这些羽毛便竖起来。加上它巨大的钩嘴和黑脸,构成极其凶恶的外貌。食猿雕喜欢“占地为王”,一对雕差不多要占领30平方千米的领域,以这个领域内的各种动物、特别是猿猴为食。 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丛林中的角雕,是另一种凶猛的鸟。它体长1米,体重达9千克,头上有两个高耸的羽冠,一双脚几乎和人的手掌一样大,是所有猛禽中绝无仅有的,甚至有人称其是最大的捕食性猛禽。动物被这双利爪抓住,就有立即丧命的危险。角雕主要捕食卷尾猴、树獭、浣熊等动物,有时连树蟒也难逃其爪。 同属于鹰科(Accipitridae)的食猿雕和角雕: 据自然杂志报道,食猿雕保护最大的困难是它们的栖息地已经被分割:主要是棉兰老岛的马荣火山保护区,和北部莱特岛,而且上述国家保护区的面积太小,食物比较缺乏。 食猿雕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猛禽之一,体长为85一95厘米,体重3.6一4.2千克。在它的头部的后面,生有许多长达9厘米的矛状或柳叶状冠羽,当其发怒的时候,这些冠羽都高高地呈半圆形耸立起来,加上短而侧扁的巨大钩嘴和黑色的脸部,就构成了一副极其凶狠而古怪的面孔,令人望而生畏。食猿雕没有亚种分化,是菲律宾热带雨林地区的特产动物,目前仅零散地分布在菲律宾的吕宋、萨马、莱特和棉兰老等岛屿的局部地区,所以也被称为菲律宾雕。食猿雕堪称森林中的霸王,具有短而宽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能够敏捷地飞行和突然增加速度,所以特别适合于在森林中活动。它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树冠之中隐蔽地飞行捕食。而它当它需要从一个山谷飞往另一个山谷时,则在森林树冠的上方采用翱翔的飞行方式。 食猿雕具有很强的领域性,每对差不多要占领30—50平方公里以上的领域,根据森林覆盖的程度和地形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它的领域内,大多数动物都是其猎捕的对象,尤其是猕猴等各种猴类、蛇、灵猫等树栖动物。这些动物的种群数量在森林覆盖较好的地区通常是比较丰富的。有时它还喜欢隐藏在犀鸟的洞穴附近,伺机捕杀那些来给在洞穴中孵卵的雌犀鸟送食物的雄犀鸟。那些喜欢在村落、农田等处活动的食猿雕,还常常捕食狗、小猪等家畜。 生育繁殖食猿雕每年10—12月开始营巢,大多选择生长在山谷斜坡的大树,将巢筑在附生在大树上的蕨类植物形成的平台之中,距地面的高度一般在30米左右。每窝仅产1枚卵,孵化期大约为2个月。雄鸟送给雌鸟和雏鸟的食物频次是不同的。 在食物贫乏的情况下,由于雄鸟带给正在孵卵的雌鸟的食物太少,雌鸟不得不离开巢和卵,自己去捕食,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孵化失败而最终弃巢。在自然状态下,食猿雕的繁殖率极低,不仅产卵的数目太少,而且哺育一只幼鸟要花2年时间。因为幼鸟长齐羽毛需要4个多月,而且即使已经长齐了羽毛的幼鸟,仍然要在亲鸟的领域中逗留到第二年。幼鸟在自己学习捕食技术的期间内,可能仍然需要亲鸟的喂养。所以只有当幼鸟离开亲鸟的领域之后,亲鸟才可能再次营巢,进行繁殖。只有在幼鸟很小就夭折了的情况下,亲鸟才在当年冬天继续营巢繁殖。由此可见,一旦食猿雕的种群数量下降,再恢复则需要很多时间,更不用说幼鸟的发育和成长还要经过许多磨难和挫折。 生存状况食猿雕被科学家发现已经有100多年了。1894年,英国一名博物学家在菲律宾萨马岛的热带丛林中进行考察时,第一次发现了这种性情凶猛、喜欢捕食猴子的鸟类,并且采到了它的标本,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将其命名为食猿雕。但是,从那时到现在,这种珍贵的动物却一直没有摆脱逐渐走向灭绝的命运。 物种保护食猿雕(Pithecophagajefferyi)红皮书极危级自1960年以来,由于深山老林的不断减少,动物天然栖息地丧失,这种菲律宾猛禽的数量已从6000只减少为300余只,灭绝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目前正采取法律保护、科学研究、公众教育、人工养殖等多项拯救措施,但当务之急是对森林系统的保护,这将有助于食猿雕以及与之共栖的另外27种受危林鸟的生存。 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食猿雕被列入附录I。 为了拯救食猿雕,菲律宾政府将其定为国鸟,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在1983年颁布法令,严禁射猎此鹰,违者罚以巨款,并加1-5年徒刑。 保育与文化宣传 中国的东沙群岛,海巡员也按照IUCN的要求,协同菲律宾海关对涉及走私食猿雕的可疑货船进行盘查,对偶迁迷途于东沙群岛的食猿雕进行保护,例如1996年7月在东沙群岛北岛15海里岛礁,我南海海巡武警就成功地将一只鹰爪被绳套套后拽伤的雄性食猿雕成功救助。在我军自然保育救助史上抒写了平凡而温情的一笔。 1985年放映国产动画片《黑猫警长》,在第二集中食猿雕首次以大反派动漫明星的身份为青少年观众所熟知,为当时新兴动画产业创作注入一丝新异。透过动画的表现,人们也从侧面感受了这种动物的威猛和捕食习性,为人们探寻自然中它的真实魅影保留了一分想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