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末梢
释义

词目:末梢

拼音:mò shāo

基本解释

1. [tip;extremity]∶末尾

鞭子的末梢

2. [ending]∶最后的部分;末端部,非中枢部分

末梢神经

详细解释

末尾;最后。

《朱子语类》卷十一:“为学须是先立大本,其初甚约,中间一节甚广大,末梢又约。” 宋 刘克庄 《贺新郎·二鹤》词:“此老生平哀大陆,到末梢,始忆 华亭 唳。” 清 黄宗羲 《明儒学案·陈献章与贺克恭》:“人要学圣贤,毕竟要去学他。若道只是个希慕之心,却恐末梢未易凑泊,卒至废弛。” 萧红 《牛车上》:“金花菜在三月的末梢就开遍了溪边。”

神经

末梢为神经纤维的末端部分,分布在各种器官和组织内。按其功能不同,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又称传入神经末梢,接受外界和体内的刺激。运动神经末梢又称传出神经末梢,把神经冲动传布到肌肉和腺体组织上,使它们产生运动和分泌活动。

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环层小体,椭圆形、内轴、感觉神经纤维、被囊。

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有髓神经纤维走向骨骼肌束反复分支,伸向肌纤维。神经纤维走近肌膜,又反复分支,末端呈扣状,称此为运动终板。

1.[Anatomy]nerveending;nerveend

周围神经的纤维终未部分终止于其他组织中所形成的特有结构,称为神经末梢(nerveending)。按其功能,神经末梢可分为两类:即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末梢

感觉(传入)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未部分与其他组织结构共同形成的特定结构,称为感受器(receptor)。它能感受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感觉神经末梢按其结构又可分为游离神经末梢和有被囊感觉神经末梢。

1.游离神经末撤(freenerveending)此种末梢广泛分布于表皮、角膜、浆膜、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结构较简单。周围突在接近终末端处髓鞘消失,其裸露细支又反复分支,游离分散跨上皮细胞或结缔组织中,能感受疼痛和冷热的刺激。

2.有被s囊感觉神经末梢(encapsulatenerveendig)此种感觉神经末梢形式繁多,大小不一,但在神经末梢外面均包有结缔组织被囊,常见的有:

(1)触觉小体(tactilecorpuscle):又称梅氏小体(Meissnercorpuscle),分布在皮肤的真皮乳头内,以手指掌面和足趾底面最多。小体呈椭圆形,直径约30~100μm,周围有结缔组织形成被囊,内有许多横列的扁平触觉细胞。有髓神经纤维在被囊处失去髓鞘穿入被囊内,分支盘绕。主要功能是感受触觉。

(2)环层小体(lamellarcorpuscle):又称潘申尼小体(Pac

iniancorpuscle),此种小体分布广泛,多见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肠系膜和胰腺的结缔组织中。小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其直径约为0.5~3mm。小体的被囊是由扁平的结缔组织细胞和纤维形成的同心圆板层,板层间充满胶样物质。小体的中轴为一均质性的圆柱,称内棍(innerbulb)神经纤维失去髓鞘后进入内棍,主要是感受压力、振动和张力觉等。

(3)肌梭(musclespindle):广泛分布于全身骨骼肌中的细长梭形小体,长约2~5mm,表面有结缔组织被囊,其内含有3~10条较细的骨骼肌纤维,称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musclefiber)。有两种感觉神经纤维进入肌梭:一种感觉神经纤维是粗的有髓神经纤维,人肌梭前失去髓鞘,在肌梭中段进入肌梭内,反复分支,呈环状或螺旋状包绕在梭内肌中段含核部分;另一种是细的有髓神经纤维,失去髓鞘后呈花枝状,分布在上述神经末梢的两端。此外,肌梭内还有一种细的运动神经纤维,它来自脊髓前角的小型神经元(γ神经元),其末端形成运动终板,分布于梭内肌纤维的两端。肌梭位于肌纤维束之间,当肌肉收缩或伸张时梭内肌纤维被牵强,从而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传向中枢而产生感觉,故肌梭是感觉肌肉的运动和肢体位置变化的本体感受器。肌腱中的腱梭(tendonspindle)与肌梭结构相似。

(二)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末梢(motornerveending)是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纤维的终未,终止于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及腺体等形成效应器(effector),支配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传出神经纤维有两种:一种是躯体性传出神经纤维,有髓鞘,是周围神经的组成部分,其终末在骨骼肌纤维形成运动终板;另一种为内脏性传出神经纤维,无髓鞘,由植物神经节发出,终止于心肌、平滑肌和腺上皮,神经末梢终端为膨大的小结。

1.运动终板(motorendplate)它来自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到达骨骼肌纤维的肌膜处失去髓鞘,再分成爪状细支,其终末膨大,在骨骼肌纤维的表面形成椭圆形的板状隆起,直径10~80μm。轴突末端球形终末内有线粒体和球形的突触小泡,其中含有乙酸胆碱。球形终末的轴膜为突触前膜,与前膜相对应的肌膜为突触后膜,膜内有N受体,突触后膜下陷形成许多深沟和皱授,增加了突触后膜的表面积。突触前、后膜之间为突触间隙,宽约40~60nm。由此可见,运动终板是一种神经肌连接(neuromuscularjunction)。突触小泡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受体。致使肌膜兴奋,经横小管系统传导至整个肌纤维,引起肌纤维收缩。每一个前充运动神经元轴突的分支可支配10O0~2000条骨骼肌纤维。

将每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肌纤维,称为一个运动单位(motorunit)。运动单位大小,就是运动神经元支配纤维线数量的多少。人体内每决肌肉的运动单位数量有很大差别,通常是肢体肌的运动单位数量多;手足等小肌运动单位少。如人的胫骨前肌,运动单位是443个,每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量为562条。而手的蚓状肌,只有96个运动单位,每一运动单位的肌纤维数量为108条。当前角运动神经元病变或周围神经损伤时则发生肌萎缩,将涉及各型肌纤维的数量和各运动鞋单位的改变。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visceralmotornerveending)内脏运动神经受植物神经元支配,通常要经过两个神经元,中间经过植物神经节。第一个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灰质侧角或脑干核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第二个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植物神经节或神经丛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这些节后神经纤维分布在内脏及血管的平滑肌、心肌和腺细胞上,形成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这些内脏传出纤维多为无髓神经纤维,轴突很细,直径在1μm以下。轴突终末结构简单,经反复分支,终末支呈串珠状膨大,其末端膨大部称神经终末小结(nerveendingnodule),附于平滑肌细胞或腺细胞上。终末支呈串珠膨大的部分,称为膨体(varicosity),直径为1~2μm。膨体是与效应细胞建立突触的部位。一个植物神经元的轴突终未分支可形成30O00个左右的膨体。此种结构形式增加了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部位或表面积。在电镜下,可见膨体内含有许多突触小池和线粒体。膨体的轴膜是突触前膜,与其相对应的效应细胞膜是突触后膜,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突触间隙为且15~20mm。有的膨体和效应细胞之间的间隙在80nm以上,甚至可达数微米,相对应的部位没有突触后膜的特化结构,故称此种形式的突触为远距离突触(distantsynapse)或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chemicaltransmission),以弥散形式产生效应。植物神经元的递质主要有乙酸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和肽类,当神经兴奋沿内脏传出神经纤维至末梢时,导致神经递质的释放,引起平滑肌和心肌收缩以及腺体的分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3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