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龙镇
释义
1 广西钟山县石龙镇

简介

石龙镇位于钟山县城南面,珊瑚河中游,东与羊头镇、凤翔镇相邻,南依同古镇,西北与回龙镇接壤,辖区总面积67平方公里,山林面积2.44万亩,耕地面积2.16万亩,其中水田1.73万亩,旱地0.43万亩。镇政府驻石龙街北面,距县城16公里,钟珊公路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该镇辖5个村委,13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3万人。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典型的农业镇。

经济建设

石龙镇经济以农业为主,辅以工业及二、三产业。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经济作物有烤烟、水果、桑叶、花生、木薯、莲藕、荸荠等。其中水果方面,优质水果品种以青梅、油桃、柑橙,月柿、柚子为主。建有集育蚕、收茧为一体的小蚕共育室,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全镇种桑养蚕已初具规模,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林业和矿产资源丰富,林业以杉树、松树等经济林木为主,占林木面积的98%以上;主要矿产品有锑矿、锰矿、钨矿等,蕴藏量大,品位高,具有较好的开采价值和可掘潜力。

乡镇企业方面,以镇再生胶厂为龙头企业,该厂位于钟珊公路旁,厂地宽敞,厂房容量大,机械设备先进齐全,正常运转年可生产再生胶800至1000吨。

2 广西象州县石龙镇

简介

石龙镇为象州县西南窗口,距县城26公里,柳州56公里。209国道贯穿镇境,地处四县、区(象州、武宣、兴宾、柳江)交界,汇三江(柳江、红水河、黔江)入海,是桂中地区商品主要集散地之一,为原石龙县所在地,华侨众多。全镇总面积128.41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其中城区人口6000多人,辖8个村(居)民委,48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

经济建设

全镇农业以种植甘蔗、水稻、水果、商品菜为主,甘蔗种植面积5.72万亩,年产原料蔗20万吨左右,农业人均有蔗10多吨。2003年8月区人民政府把石龙镇列为自治区重点镇之一。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镇党委、政府筹资近400万元在209国道旁兴建行政中心,并于2003年11月投入使用。同时配套建设40套干部职工住宅楼,庭院建设、美化绿化同步进行,树立了石龙新形象,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2005年就引进了投资1亿元的莲桂纸业、投资2100万元的石龙港,完成投资1200万元的富龙小区、1500万元的裕隆小区的建设。2006年,镇党委、政府贯切落实“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稳定甘蔗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和谐和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工作思路,投资9000万元的龙腾纸业、投资100万元的广西来宾迷赖节能灶总厂、投资200万元的启明公司及投资1200万元的年产3万吨轻质碳酸钙相继落户石龙。

3 广西桂平市石龙镇

石龙镇位于桂平市西部,是桂平市的“西大门”。东与蒙圩镇相邻,西与港北区庆丰镇、奇石乡相连,南与厚禄乡相接,北与武宣县桐岭乡接壤,与三里镇隔黔江相望。总面积28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5758亩,其中水田37803亩,早地7954亩,人均0.68亩,林地总面积20万亩。辖21个村街146个自然屯,总人口7.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

石龙镇是一个农业大镇,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黄豆、木薯、荔枝、龙眼、甘蔗、烟草等农作物.近年,石龙镇工业企业发展迅猛,先后投资兴建了2个年加工10万吨的铅锌矿选炼厂、2个年产30吨的大型轧钢厂、1个冶炼厂、1个针织厂、2个大米加工厂,工业初步形成一定规模。

该镇交通便利,南梧二级公路横贯全镇8个村,圩镇位于贵港市至桂平市的中点,是上通邕桂柳,下达粤港澳的重要交通要点,贸易流通相对兴旺,全镇共有工商个体户810家,是贵港三县市区和桂平西部的重要贸易集镇。圩镇布局合理,规划有序,供电、供水、通信、闭路电视等基础设施完备,今年以来,积极贯彻落实“玉贵走廊”建设,实施“千家万户换新装”工程,投入l00万元资金,进行圩镇整治改造工程,不断推进“美化、硬化、亮化、净化、绿化”工程,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全镇有23所中小学,在职教职工557人,在校学生11286人。有1所中心卫生院,有20所村级合作医疗所。

石龙镇境内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千姿百态,1958年建设的达开水库是广西较大的水库之一,坐落于群山之中,水库面积达40平方公里,库容3.98亿立方米。 该镇知名人物有:黄超文,是该镇永兴村叶村屯人,清光绪元年(1875年)考取恩科第37名举人。

4 重庆巴南区石龙镇

简介

石龙镇位于巴南区东南部,驻地石龙场,距区所在地政府鱼洞84公里。辖区东邻南川市的大观和兴隆镇,南与石滩镇和南川市的神童镇接壤,西连接龙镇,北与东泉、姜家镇毗邻。清康熙年间。在“赶场坝”的几家野店发展成集市,后迁至距“赶场坝”一公里的石梁上建场,因地形似龙,故名石龙场。时场期四七十。

历史沿革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县孔毓忠改编,石龙场属节里九甲。民国初以石龙场设乡级行政区,1929年称石龙里,1930年6月建石龙乡。1935年改称石龙联保,1940年复称石龙乡。解放后,1952年12月划其部分辖区建长岭乡。1953年6月、7月先后划石龙、小观乡部分辖区建鸭渤、中山乡,同年11月及次年3月先后裁撤鸭渤、中山乡其辖区各归原属。1956年1月长岭乡并入,11月复置长岭乡。1958年石龙、长岭乡并建石龙公社,次年2月改称石龙管理区,8月分出增设长岭管理区。19604年4月月岭管理区并入,12月复称公社,1961年7月分出增设长岭公社。1966年“文革”初石龙公社改称幸福公社,1968年复名石龙公社。1982年改公社为乡,1982年长岭乡为长岭岗乡。1993年12月撤石龙、长岭岗乡并建石龙镇。2001年7月,巴南区乡镇建制调整,原花石镇(盐井、天台村外)及清河乡和洞子坝、大园村划归石龙镇管辖。2003年1月,后沟村划归石滩镇。

规模

石龙镇幅员面积106.31平方公里,下设金星、白马、合路、柏树、大桥、大园、中伦、大连、大兴9个行政村和石龙、花石2个居委会及107个村民小组。石龙镇总人口30801,人耕地面积30614亩,林地面积456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48%,是巴南区最大的林业镇,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6554万元(其中多经产值2325万元)粮食总产量21106吨,乡镇企业总产值668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元。

自然资源

石龙镇属典型的丘陵倒置低山谷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多雾,盛 产优质的绿色农副产品。镇内矿产、水和森林资源丰富,蕴藏有大量的石英砂、煤、石油、天然气、重金石、白云石、甲土等。

旅游资源

石龙镇旅游资源丰富,有良好的开发前景。镇内拥有下涧口、丰岩两个水库。其中下涧口水库为巴南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其海拔达711.30米,年平均气温17.80℃,库容量1130万立方米,收水面积18.10平方公里。下涧口水库环境优 美,群山环抱的湖面仿佛翡翠一般,故又被人们称作“翠湖”。此外,镇内还有鲜为人知的仙女洞、东汉崖墓群等。居住在这里的“巴渝人家”热情好客,乡风纯朴,有很多传统工艺的农家菜肴和民间民俗风情,还有那雅俗共赏的“龙门阵”待你欣赏,兴许会留连忘返。

经济建设

石龙镇党政一班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合理制订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了以劳务输出振兴农村经济、抓交通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抓退耕还林、桑蚕生产带动结构调整的“三抓”战略。在交通方面:镇内拥有公路311公里,其中:区县级13公里,镇级37公里、村社公路161公里、院坝公路10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社社通公路。退耕还林和桑蚕生产方面:发展小桑园9000亩,栽植桑苗360万株。培育100亩示范片38个,200亩以上示范片15个,1000亩以上专业村2个,优质绿茶5000亩、板栗干果基地5000亩,梨、柑桔、柚子等水果基地5000亩,已经注册的为“石密牌”无公害优质南瓜10000亩。劳务输出方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镇外出打工人数已具相当规模,1999年,重庆市巴南区群龙劳务输出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劳务输出由无序变为有序,很快使得石龙劳务输出迅猛发展。先后在新疆、黑龙江、山西、重庆等设立了5个分公司,从而,形成了“政府-公司-分公司-员工”的组织链。公司涉及铸造、建筑、建材、缝纫、餐饮、服务等行业门类,在东北、西北石龙铸工成了“抢手货”,公司成立了党组织,组建了工会和农民工协会,连续三年包“专列”外出打工,2004年8月成功注册为“石龙技工”商标,成为了重庆劳务输出的一张“名片”。公司成立来,共输出劳工40927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29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改变了山区的面貌。

石龙以思想建设为重点,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镇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6月,开展领导干部学习活动月活动,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同时,结合理论学习,适时组织党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深入开展创建“团结、廉洁、务实、高效”好班子活动和“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大力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成立了1个流动党员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和18个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新建非公企业党组织39个,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两新”组织服务站点全覆盖。积极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镇现已建立党组织158个,共有党员2578名,有10个村党支部和2个企业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命名为固本强基市级示范点。4月,市实施“先锋行动”总结暨固本强基工程创新成果工作会议在我镇举行,全市近800个村的支部书记到我镇参加会议,并参观了市级固本强基工程示范点桔洲村,我镇和桔洲村还作了经验介绍。扎实开展党的作风建设,以源头治理、标本兼治、完善机制、强化监督为重点,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巨大成就。

5 四川阆中市石龙镇

简介

石龙镇位于阆中市东南部,北邻河溪镇,东连宝马镇,南接洪山镇、朱镇乡,两临嘉陵江,隔江与双龙、彭城镇相望。境内有待建的阆中机场。镇政府所在地石龙场,距阆中城区17公里。民国24年建立石龙联保,民国29年置石龙乡,1958年改为石龙人民公社,1967年更名为春雷人民公社,1981年复名石龙公社,1984年复为石龙乡,1992年改为石龙镇。全镇幅员面积32.28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41个村民小组,29个居民小组。2005年来,共4229户,14664人,其中非农人口419人。全镇有天然林保护工程0.8万亩,退耕还林400亩,粮食总产量7356吨,国内生产总值0.62亿元,农业总产值4778万元,财政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89元,石龙镇属于浅丘带坝,一般海拔350-450米,最高的严阁山海拔为580.90米,境内小丘密布,塘堰较多,有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4座,水利条件优越。全镇以生猪、肉牛、家禽、蚕桑为骨干产业,建有母猪良繁小区2各,蚕桑基地村1个。2005年来,全镇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大户有5户,年出栏生猪200头以上的大户15户,年出栏优质肉牛100头以上的大户3户,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的大户8户,建有石龙猪业专业合作社1各

石龙镇资源丰富。嘉陵江流经6个行政村,水利便利,砂石资源丰富,建有3各大型砂石料场。石油、天然气、黄金地下资源蕴藏丰富。86-87年,武警黄金部队曾在石龙镇探过黄金,93年,西南石油开采对成功钻出油气井一口,先后投资70余万元,整治镇村干道18条82公里,新开发场镇街道5条,硬化街道6条,7200平方米,安装路灯20盏,栽植绿化书400余棵,场镇所增面积3.5万平方米,新增居民47户,158人.。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所,村小5所,中心幼儿园1所,村幼儿园9所,在校学生103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15个。有敬老院1所,赡养“五保”老人4人,有镇农业中心1个,宣传文化服务中心1个,老年协会2个。广播、电视、通讯设备达标。

石龙镇下村:

磨合村 石城村 五显村 树椿村 龙狮村 万家村 石坎村 时新村 文昌村 黑石村 南溪村 洪龙村 慈云村 佛耳村 金鸡村

石龙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4758

男 7461

女 7297

家庭户户数 4264

家庭户总人口(总) 14595

家庭户男 7331

家庭户女 7264

0-14岁(总) 3332

0-14岁男 1770

0-14岁女 1562

15-64岁(总) 10191

15-64岁男 5100

15-64岁女 5091

65岁及以上(总) 1235

65岁及以上男 591

65岁及以上女 64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4358

6 广东东莞市石龙镇

石龙镇位于东莞市北部,东江下游。总面积10.38平方公里,广深铁路贯通全镇,交通四面八达。石龙镇明末清初以来是广东省著名商埠,并与广州、佛山、陈村一起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石龙镇还是著名的“举重之乡”,本镇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是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石龙先后为国家输送大批优秀举重选手如曾国强、叶浩波 、陈满林 、陈境开、陈伟强、李从军等 。他们多次荣获世界和亚洲冠军,多次破世界纪录。

中文名:石龙镇

拼音:shi long zhen

所在地:东莞市北部

总面积:10.38平方公里

景点:中山公园 欧仙院

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

石龙作为东江中下游的咽喉之地,是东江运输的交通枢纽。 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石龙在商业和交通的地位更加显得重要,以活跃的商贸而驰名省港,与广州、佛山、顺德陈村并称广东四大名镇(旧称“省、佛、陈、龙”),成为东江流域和省港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文化、商贸重镇。1926年东莞第一间银行中央银行在石龙设立,东莞最大规模的当铺也开在石龙,现在仍保存完好。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等行业的发展,作坊林立。形成了竹器街、面街、棉花街等产品专产专卖街市和民一布厂等私营企业。“石龙今日市廛开,车马纷纷涌进来,午后酒阑人尽散,白云依旧锁苍苔”,成为石龙在清末民初商业繁华情景的真实写照。清末民初的商贸街道风貌和历史建筑至今仍保存。

石龙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石龙人林直勉、李文甫、黄侠毅,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1922年4月,为讨伐盘踞惠州的陈炯明叛军,孙中山在石龙设行营兼大本营,先后14次亲临石龙前线,指挥战斗。蒋介石、周恩来也曾多次到石龙指挥讨伐陈炯明的战斗。1925年10月8日,东征军在石龙公园召开各界联欢大会,周恩来在会上发表演说,号召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奋起东征。

石龙又是全国闻名的举重之乡。1956年,石龙人陈镜开代表中国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比赛,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从1956年至今,陈镜开、陈满林、陈伟强、曾国强等石龙运动员先后30次打破世界和亚洲举重纪录。198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的荣誉称号。

竹器街,原称“鸣凤里”,位于石龙老城区,据考究已有400年历史。清朝初年“鸣凤里”改称竹器街。全长132米,宽3米。竹器的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竹席、竹箩、竹篮、鱼具等数十种之多,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县的乡里,当时从事竹器行业者有三千之众。

中山路民国建筑群,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龙老城区。1929年,从东至西联结沙边街、龙兴街、万兴街(三角市)、万安街、万胜街、东禄元、西禄元、饱街、塘 头9条小街扩建而成。街道长1435米,宽16米,两边各宽4米的行人道上为外延的骑楼,具遮阳避雨功能。占地面积19859.39平方米,民国建筑群建筑面积为9160平方米。两旁建有茂华烟铺(高19.5米)、王珍金铺、郭忠成金铺等西式建筑物和标志石龙由工场手工业向现代工业发展、拥有近百台织布机械的民一布厂。中山路是石龙作为四大名镇之一商贸繁荣的历史见证。

李文甫纪念亭,位于石龙中山公园内。为纪念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甫于1924年建立,是四柱水泥钢筋结构方亭,长宽各6米多,面积39平方米。李文甫(1890—1911),1908年参加同盟会,与胡汉民等成立南方支部,负责《中国日报》,兼任《时事画报》主笔,力倡革命。1910年参与广州新军起义,翌年在广州黄花岗之役中被捕就义。

周恩来演讲台,位于石龙中山公园内。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期间,石龙曾作为东征军的大本营。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曾三次到过石龙,二次发表演讲。演讲台为灰砖建筑,长6米,宽4米,高0.8米,1998年10月重修,台上竖立周恩来铜像,作为石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林氏宗祠,位于石龙林屋村,约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原名存著堂。林氏宗祠占地1230平方米,是传统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砖瓦建筑,祠堂内有“九牧流芳”、“存著重地”牌匾。

为了体现石龙古镇的深厚文化底蕴,弘扬历史文化,镇委、镇政府作了全面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融会古今文化,以文化为灵魂,提高城市的魅力。建设了大型的百米石雕“石龙古镇图”,挖掘各类资源,建成全国十大民间博物馆——石龙明清家具博物馆和全国首家举重博物馆——石龙举重博物馆、石龙奇石馆、电子信息产业展览馆,是东莞博物馆最多的镇区之一。目前,计划重修“中山纪念堂”,使孙中山先生14次到石龙的革命实践史料更为翔实,同时对全镇具有历史价值的特色街道进行深入调查与保护,使石龙岭南传统特色城镇的历史和遗产得以传承,让石龙这颗璀璨的明珠彰显无穷魅力。

经济发展

商风鼎盛传统的石龙镇,得改革开放春风之先,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高科技产业。石龙镇1996年被国家科委评定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单位”;1999年被国家信息办公室评定为“全国首个信息化试点镇”;2000年被省科技厅评定为“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单位”。石龙镇充分发挥地缘和人缘优势,优先发展光学电子、医药、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目前全镇有外资企业182家,已引进日本京瓷照相机、京瓷美达复印机、美能达复印机和打印机、台湾EMC显示器、北大方正电脑等国内外知名产品技术合作,以建立自主技术和品牌优势为发展目标,将石龙镇建成电子信息装备开发制造基地。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8亿元,出口总额4.8亿美元。2010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32亿元,出口总额达5亿美元。

石龙的由来

古有传言:有石如龙,潜于与东江河底,蜿蜒自上而下,至我境而翘首远望,低徊不去,逐成石龙福地。据专家从东江边西湖樊屋贝丘遗址测算,石龙地区约在3500年前便有人类聚居。相传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建圩;至清代乾隆中期,石龙升级为“石龙镇”。石龙历史上曾3次设市,最早是在1927年8月,当时的省政府批准石龙设市,成为省属直辖市。抗日战争期间,石龙一度改称为区,改称市,改称镇。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解放石龙,石龙镇改称石龙市,由军管会接收建政。1950年7月,石龙改市为镇,属东莞县管辖。

历史

中山公园

大革命期间,石龙曾经作过东征军的大本营,为讨伐盘踞在惠州的军阀陈炯明,孙中山曾十四次亲临石龙前线,指挥战斗。为了纪念孙中山东征和缅怀孙中山的伟绩,石龙人民将建于1924年的石龙公园改称中山公园,亭台假山错落有致,正门有一座琉璃瓦门楼,门楼上“中山公园”大字为著名书法家秦X生题字。

李文甫纪念亭

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山公园内。李文甫,石龙人,1909年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1911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在攻打两广总督府的战斗中受伤遇害,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唯一的东莞人氏。石龙人民念其英烈,与1924年在石龙公园建亭立碑纪念,亭边有红棉树种植,碑记当时为广东省省长胡汉民所撰。

周恩来演讲台

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石龙中山公园内。1925年,国民革命军东征期间,石龙曾作为东征军的大本营。当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曾三次到过石龙,二次发表演说。东征军在中山公园召开军民联欢会,周恩来在高墩上发表演说。演讲台为灰砖建筑,台上竖立一尊周恩来东征铜像。

欧仙院

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欧仙,字东明,黄家山人,宋仁宗时在世。年轻时曾到罗浮山从黄野人学道,暮年返乡,买舟垂钓,顺以渡人。后来传说有一天深夜,有道人度他得道成仙,由于此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深为乡民乐道。乡民为了纪念他,在乡间择一清境庙侧,集资建祠,称“欧公祠”。

中山路

建于1929年左右,是石龙最早建的马路,马路两旁的建筑是传统的骑楼结构,石龙人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故命名为中山路。如此完整、规模宏大、风格统一的岭南特色骑楼,在珠江三角洲实属罕见。中山路商业十分繁荣,在商业贸易上的重要位置。

竹器街

据考究已有400多年历史,竹器的品种有竹梯、竹床、竹椅、竹席、竹箩、竹篮、鱼具等数十种之多,做工精细,坚固耐用而闻名于东莞、增城、博罗等县的乡里。现在在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环保潮流、竹器街又活跃起来,重现昔日风采,经营竹器的店铺有二十多家,产品琳琅满目。

古镇新貌

——NEW LOOK

金沙湾公园

位于石龙新城中心南岸,全长二千多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金沙湾公园依江而建,设计新颖,充满亚热带风情,由上而下分成大道、中路、江边长堤三层,每层之间以绿化阶梯相互连结,公园有花廊、花坛、草地,充满大自然的气息。江边长堤建有音乐喷泉和两个小型广场,一个人造沙滩,还设有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座椅,堤边杨柳摇曳,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悠悠的江水鳞光闪闪,相互辉映,如诗如画,成为东江河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金沙漾月”被评为东莞新八景之一。

石龙古镇图

位于金沙湾北岸金沙湾广场右侧有一幅用福建青石雕刻而成的大型石雕——石龙古镇图,浮雕以古镇明清时期“九庙六桥鸣凤里”的繁华景象为背景,再现古镇昔日风采,该作品长100米,高6米,用1100快福建青石雕刻而成,石块总重量达1700吨。上面以栩栩如生的龙石雕烘托,给人一种巨龙腾飞的感觉。

举重之乡塑像

位于中山公园内,石龙是全国著名的举重之乡。至1986年石龙举重运动员共18次破超世界纪录,10次破超亚洲纪录。为表彰石龙人为举重事业所作的贡献,广东省人民政府在1984年授予石龙镇“举重之乡”的荣誉称号,并在石龙中山公园侧竖立了举重塑像,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题写了“举重之乡”四个大字。

金沙湾广场

位于新城区东江河畔景观带主景区,占地5258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园林面积8335平方米、广场面积17136平方米、水域面积2636平方米。主要体现石龙的历史文脉,提供科技展览、娱乐、休闲、集会等综合活动场所,广场设有音乐喷泉供游客观赏,广场中央有一个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龙”字。

杜鹃花长廊

位于西湖区东江堤岸,仿照金沙湾公园的模式建设成集堤防、公路、园林绿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美化东江工程。堤顶是宽23米,双向4车道的堤岸公路。堤岸至江边的护坡上分几级建设,分别是草地、围栏、公园椅、散步长廊和杜鹃花长廊。种植了十万株杜鹃花树,连绵3公里。每当杜鹃花盛开时节,一棵棵粉红的花树将东江南岸装扮得层林尽染红霞醉。

酒店建筑

石龙金凯悦大酒店

金凯悦大酒店(Gladden Hotel)(东莞·石龙)隶属于广东名冠集团,与金凯悦大酒店(东莞·寮步)、金凯悦大酒店(东莞·凤岗)直接受管于金凯悦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金凯悦大酒店(东莞·石龙)是石龙镇第一家五星级绿色商务型酒店,30分钟车程可到东莞城市中心,至深圳、广州市区只需半小时车程,邻近石龙火车站,是莞城附近众多乡镇的中心地带。酒店403间客房,客房内设有宽频上网、卫星电视、多频道音乐调节、独立保险箱、国内、国际长途直拔电话、消防警报/喷淋及烟感器、浴室用品、吹发器、水壶、空气调节、浴间、冰箱、播放设备。

石龙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业是石龙镇的支柱产业,5年间共完成科研成果和技术攻关超百项。

凭着“科教兴镇”战略,石龙镇确立以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发展策略,制定了电子信息产业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企业、企业服务机构、创新投资融资机构、科研院所等组织聚集而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1999年国信办就已将石龙列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镇,石龙选择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现在,石龙拥有多项国家级殊荣: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办公设备特色产业基地。

目前,石龙镇拥有信息产业园、石龙数码工业园、现代信息服务园等三家信息产业园区,并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企业服务机构、科研院所等聚集而成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吸引了日本京瓷、柯尼卡美能达、电产三协等世界500强企业在该镇建立最重要的海外生产基地。

目前,石龙获批组建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有2个,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有1个,博士后工作站有1个。

7 湖北京山县石龙镇

石龙镇,镇政府驻丰谷,人口22867人,面积290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22个村委会:丰谷街、张湾、黄湾、义和、陈湾、联合、柳门口、石龙、三同、梭墩、蒲圻、蓝音、田音、仙女、长岭、罗家桥、倒灌溪、杜湾、熊家坡、东湖、何家当、王家集、五姊山。

石龙镇辖总人口23862人,人口出生率8.03‰,死亡率4.36‰,自然增长率3.67‰。全年全镇生产总值12.6亿元,增长29.9%。 农业总产值3.46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48.5万千克,棉花67.5万千克,油料575万千克,生猪出栏6.7万头,家禽出笼46万只,果品2250万千克,水产品,500万千克。大力推广优质稻,全镇优质稻种植面积4000公顷,其中一类优质稻2666.67公顷。种植油菜1666.67公顷,小麦2333.33公顷,优质西瓜666.67公顷,优质花生666.67公顷,优质鲜果基地333.33公顷,优质棉1866.67公顷,优质玉米533.33公顷;成片造林313.33公顷,四旁植树20万株,建设绿色通道11千米,新建花卉苗木基地26.67公顷,中幼林抚育面积2866.67公顷;建成梭墩绿色家园示范村。获得全县考核现代农业建设第一名。

工业总产值9.14亿元,增长21.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432万元,占年度任务的181.1%,其中:潭龙石材第一期续建项目到位资金4400万元,宏远仪表续建项目到位资金500万元,康龙红薯淀粉加工项目到位资金332万元,丰谷农贸市场到位资金200万元。取得全县招商引资年度考核第二名。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增长29.9%。完成通村公路建设4条7.2千米;启动并完成杜湾—熊坡农田整理项目、五姊山基地节水灌溉项目;投入资金206万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80处,农业灌溉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在罗家桥、石龙、东湖3个村试点,开展以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和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五通”活动,完成沼气建设任务460口和“一建三改”农户100户。

新增规模企业3个,新增个体工商户48个。税收256万元,其中国税130万元,地税126万元。居民存款余额1.86亿元。取得全县财税工作考核第二名。

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4所,幼儿园、托儿所5所,初中在校学生688人,小学在校学生9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适龄少年入学率、巩固率达均为100%;王集小学餐厅、镇中心小学学生宿舍、餐厅建成投入使用。全镇有卫生院1所,医生43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2116人,参合率100%。

全镇汽车保有量582辆,拖拉机保有量2015辆;大型耐用消费品保有量:摩托车6800辆,电脑680台,空调560台,热水器800台。电话实现村村通,农户拥有固定电话3200部,移动电话用户6500户。(镇党政综合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