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磺镇 |
释义 | 石璜镇位于嵊州市西部,地处西白山东麓,东南紧邻长乐江,西面毗邻诸暨市,北邻竹溪、王院、崇仁,东连甘霖,西南接雅璜、通源、长乐,距市区17千米。 宋末元初,散居在不同地点又不通谱的三位王姓人王御隆、王万九(王羲之后裔)、王惟承先后从鄞县、新昌澄潭来到当时嵊县罗松乡断金里,分别在塘门里(今石一村)、九公巷(今石二村)、墙弄门(今石三村)落基,带领子侄生息繁衍。因其“地广饶、高且爽,其土肥沃、厚且夷,山川环抱,其形胜壮丽甲於一邑”,到此地居住的人越来越多,渐成一乡中最大的村庄。后以“磐石相安”之义,名其地曰“石王”,此后又以壁玉之义,易“王”为“璜”,即“石璜”。从南宋至清末600余年里,石璜为罗松乡的一个辖村。宣统三年(1911)罗松乡更名为辅仁乡。1950年5月设立石璜乡,1956年3月白竹、丁家、楼家乡的大部分和剡源乡的一部分并入石璜乡,4月,分设石璜镇,10月又并入石璜乡,1958年10月,为长乐人民公社石璜管理区。1961年11月为石璜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改设石璜乡。1984年1月,建石璜区,下辖石璜、镇基、雅璜、通源乡。1985年8月,石璜乡改为建制镇。1992年5月,撤销石璜区,原镇基乡(11个行政村)并入石璜镇。(摘自《嵊州市志》) 2006年,全镇面积62.39平方千米,人口29417人。辖1个居委会、54个行政村:大晒场居委会、石璜一村、石璜二村、石璜三村、石璜四村、金盘村、溪口村、楼家一村、楼家二村、楼家三村、东范村、下村村、相家村、庙下坂村、沈村村、王仪堂村、后白竹村、前家坑村、袁家村、新沃村、雅城村、天星村、赵宅村、堰底村、寺新村、溪东村、上村村、丁家村、溪西村、夏兴村、蔡墅村、范油车村、罗松村、朱村村、前白竹村、相家亭村、新塘村、张家山村、下方山村、寺根村、何家庄村、唐家湾村、三溪村、俞八路村、大湾山村、白岭村、王东山村、下三溪村、宣家岗村、徐家培村、葛村村、梅溪村、方潭村、廿亩头村、张范村。政府驻地镇东路19号。 2007年,石璜镇由原来54个行政村调整为17个行政村。 1.石璜村:由原石一、石二、石三、石四4个村合并组成。共计984户、2552人口,总区域面积1.78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石二村。 2.徐家培村:由原徐家培、宣家岗、葛村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66户,1374人口,总区域面积9.86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徐家培村。 3.三溪村:由原三溪、下三溪、梅溪、大湾山、俞八路、方潭、白岭7个村合并组成。共计603户,1627人口,总区域面积10.85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三溪村。 4.向阳村:由原寺新、唐家湾、王东山3个村合并组成。共计227户,596人口,总区域面积5.69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寺新村。 5.溪西村:由原溪西、庙下坂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95户,1629人口,总区域面积6.56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溪西村。 6.堰底村:由原堰底、下方山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04户,1150人口,总区域面积1.98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堰底村。 7.朱村村:由原天星、朱村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22户,1325人口,总区域面积3.1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朱村。 8.罗松村:由原罗松、廿亩头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318户,905人口,总区域面积2.1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罗松村。 9.寺新村:由原寺根、新塘、新沃、张家山4个村合并组成。共计621户,1703人口,总区域面积1.94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新沃村。 10.白竹村:由原前白竹、后白竹、前家坑、相家亭、袁家5个村合并组成。共计803户,2429人口,总区域面积2.57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前白竹村。 11.雅宅村:由原赵宅、雅城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696户,1979人口,总区域面积2.39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赵宅村。 12.何家庄村:由原何家庄、王仪堂2个村合并组成。共计452户,1244人口,总区域面积1.0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何家庄村。 13.夏相村:由原上村、下村、相家、张范4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86户,1577人口,总区域面积1.97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上村。 14.丁家村:由原东范、丁家、夏兴、蔡墅4个村合并组成。共计530户,1580人口,总区域面积1.7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丁家村。 15.楼家村:由原楼一、楼二、楼三、溪东、溪口、金盘6个村合并组成。共计906户,2494人口,总区域面积19.03平方千米,村委会驻原楼二村。 16.沈村、范油车等2个行政村其规模和村名保持不变。本文引用地址:行政区划网 http://www.xzqh.org/html/zj/0683_766.html 附:石磺的英雄主义与书生情怀石璜镇是浙东一个中等乡镇,全镇花木葱郁,犹如一个没有围墙的大花园,石璜镇的许多人现在还依旧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日子过得悠然而恬静。但人们无法忘却的是,当时间上推50~100年,在这里出现的英雄主义和书生情怀曾震动了整个浙东地区。 “石璜缴枪”有关资料 上篇:石璜的英雄主义 英勇抗清的白竹武装 1907年11月,石璜的古道上,一个披着秋日残阳的身影匆匆而行。他叫竺绍康,是辛亥革命时期三大革命团体之一的光复军的首领之一。这一次,竺绍康乔装打扮由沪到嵊,召集了王金发、张绍良、裘文高等18人,在甘霖镇张绍良家秘密开会,决定了在石璜白竹村揭义旗武装抗击清军的军事计划。 具体方案确定后,11月21日(阴历十月十六),已加入光复会的嵊西乌带党首领裘文高率仙居义军200余人,再加上另外一些人,一共有280余人聚集到石璜镇白竹村,并在白竹村裘氏家庙(苏公庙)设指挥所,抗击已到达前家坑村(离白竹村300米)清军驻嵊绿营管带(相当于现在营长)刘庆林率领的200余名清兵。 11月21日午后3时,双方激战了近1小时许,不分胜负。傍晚时分,当裘文高发现靠蛮打无法取胜时,便下令息战,另谋良策,以便智取。刘庆林见义军撤退,以为息战,便传令清军准备晚餐。正当清军就餐时,裘文高带领的10多位义军穿上了清军友军乡团服装,绕过白竹村,潜入了清营,并令人通报说是乡团援助。清军管带刘庆林不知是计,便领人引见。裘文高一行见到刘庆林时,突然拔出枪向刘庆林射击,刘庆林负伤后逃入后室,从后门逃窜。但逃出不远,就被裘文高率领的义军扑杀,最后他的头被义军砍下,悬头于树上。在扑杀刘庆林的同时,义军还焚烧了清军驻在地,清军顿时大乱,义军全线猛攻,扑杀了大批清军。 第二天,驻新昌的清军赶到支援。裘文高由于势单力孤,便率部退入东阳,由于已达到震慑清军的目的,进入台州仙居后,义军便被裘文高遣散。后来,裘文高在清政府高额悬赏、严令通缉下,在1909年5月10被捕,5月22日英勇就义。 这次白竹抗清战役,双方都有200多人参战,义军杀死了清军包括管带刘庆林等10多名绿营兵。据相关资料记载,这次裘文高武装抗清是1907年继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秋瑾被捕就义于绍兴轩亭之后,第三件震动江浙的事变,在光复会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白竹武装抗清是光复会在我市组织发动的规模及影响最大的反清会党起义,牵制和削弱了清军,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地方势力。同时,裘文高白竹抗清所表现的不畏强敌、英勇作战的精神,反映了我市的强悍民风。 石璜缴枪发生地 血火洗礼的石璜缴枪 那是一段硝烟弥漫的岁月。1946年11月,抗日战争已胜利,国共两党谈判破裂,解放战争即将打响,为了争取主动,中共金萧地区特派员马青决定在嵊西夺枪成立武工队。 11月19日晚上,在暮色苍茫中,马青集合了应飞、周芝山所率的两支武工队,在嵊西地下党员钱章超、周德伟等人协助下,再加上时任辅仁乡(现在石璜镇)自卫队分队附的齐昌瑞内应配合,共46人参加这次行动,一举解除了驻在石璜关帝庙、联保办事处的辅仁乡自卫队武装,缴获机枪3挺、步枪35支、短枪11支及弹药数担。石璜缴枪成功后,经整顿,还动员一批青年参加革命,以这些收缴的武器为基础,于同年12月成立了会稽山抗暴游击队,队长为周芝山,指导员为吕侠男,后来,这支游击队发展成为浙东人民解放军第二游击队(师级)。 石璜缴枪是浙东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是解放战争时期浙东革命武装斗争最早的一次行动。我党武装在浙东主动出击的第一枪,为浙东游击战争的发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篇:石璜的书生情怀 书香远播的辅仁书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是明朝顾宪成主持的东林书院的写照。在石璜镇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这样一个书院使石璜的书香远播,而且还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个书院就是石璜历史上有名的辅仁书院。 辅仁书院建于1788(即清乾隆五十三年),是我市建立最早的书院。这一年,石璜镇寺根村的大仁寺和尚为争夺300多亩寺里的田产起了纠纷,便请当时县太爷唐仁埴前来处理,唐仁埴作了明断:“僧争产,公析为三:一建造辅仁书院,二作乡试会试费用,其余归寺院里的和尚。”由于这个方案从人本出发,唐仁埴一经提出,大家都同意了。 不久,占地面积达100亩的辅仁书院在大仁寺东侧建成,书院共有房子40间,并对来书院学习和进修的人发膏火费,即相当于现在的津贴。 在辅仁书院(1788~1906年)存在的100多年书院史中,曾有过两次振兴发达时期:一次是道光年间至咸丰初年,当时由著名举人钱锦山在书院任主讲,钱锦山面对书院房屋年久失修、栋宇毁颓、宫墙斑驳的情况,他便设法募集资金重建书院。数年以后,于咸丰四年(1854年)完工,书院面貌一新,吸引了很多人在此修学。另一个发达时期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举人周锡璜掌教书院,他注重教学质量,百里内外学子都慕名而来,书院因此盛极一时。 辅仁书院存在期间,曾培养了大批人才。在1991年出版的《嵊县教育志》所载的44个从古到今教育界公认著名人物中,曾在辅仁书院修学的人数达到11人,占比25%。 辅仁书院在1906年停办后,改称辅仁高等小学,1911年之后改称为辅仁乡中心小学,直至建国前夕仍有六个班级,300多学生。尽管辅仁书院在100多年前已停办了,但其影响非常深远,因为辅仁书院的存在,石璜镇的名字曾一度由罗松乡改名为辅仁乡,这个名字一直从1911年使用到1949年,这寄托了当地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崇敬之情。 因材施教的清波中学 清波中学由白竹村裘冲曼先生(1890—1942年)于1925年8月创办,它算得上由嵊州人开办最高、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私立中学,在其办学期间,培养了大批人才,同时也以因材施教而著名,这样的教学理念,即使在现在也还是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20年代,裘冲曼任浙江省陆军测量局三角科长(后任局长,测量总局测量监少将技正),在内忧外患之中,他痛感外患深重,山河残破,便思量要“拯救中华,转移国运”,应从兴办教育、培养爱国人才入手。1925年8月,他与夫人靳尚德、内兄靳宽父商议,在杭州创立以招收高小毕业生入学的“清波学舍”。 学校创立后,裘冲曼先生勤俭办学,按照学生学业的不同程度因材施教,或对学生进行上课教育,或让其自学,两者妥善交替,同时,对学生的学业详加审阅,教学管理极为严格,因而广受家长的赞誉。 1929年秋,“清波学舍”迁移至杭州居山弄,定名为“私立清波初级中学”,裘冲曼先生兼任校长。1932年8月由袁心粲任校长,在杭历时12年半。 1937年12月,日军入侵,在杭州沦陷前夕,清波中学迁至裘冲曼的老家石璜镇。在裘冲曼慷慨出资、袁心粲营运的情况下,清波中学全校的图书、实验仪器得以安全到嵊(当时我市各中学尚难企及)。1938年2月,清波中学在石璜镇复学。同年7月,裘冲曼先生的胞弟裘颂兰继任校长。 1940年春,由于清波中学声名在外,家长都把子女送往清波中学求学,中学便生满为患,由于清波中学在石璜的校舍较小,应开元小学校长周樟潮之邀,清波中学便迁至长乐镇开元。开元村民不仅拱让原小学校舍,还把村内公祠作为清波中学校舍,而清波中学则在招生、奖学金方面为开元籍学生提供优惠,当年学生多达500余人。1940年9月,清波中学在崇仁设分部。1942年7月,开元校区遭洪灾,被迫于次年2月回迁至石璜镇新沃。 裘冲曼先生办学民主、开放,同时,教学管理严格,规章制度齐全,制定了《学生守则》、《考试规则》等27种成文规则。在裘冲曼的带领下,清波中学校长、教师都热心爱国,经常启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并向社会上群众宣传抗日。每逢节假日,清波中学生师生便在石璜王家祠堂进行文艺演出,内容多是捉汉奸、打日寇,颇受群众欢迎,观众每每挤满祠堂。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学校正准备筹划返回杭州,但国民党政府以“诽谤政府”的罪名勒令清波中学停办,在国民政府的重压之下,师生含泪告别了清波中学。 清波中学停办之后,大量的图书、仪器等教育用具被保存在白竹村裘冲曼先生老家。1952年,为办好崇仁中学,崇仁中学老师王一藩特地拜访了清波中学校董裘冲曼、袁心粲、裘颂兰,商量能否把图书和仪器无偿赠送给崇仁中学。他的要求得到裘冲曼等人应允,裘冲曼说:“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办学何分彼此。” 清波中学办学期间人才辈出,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史研究所长王庆成就是清波中学的学生。清波中学对嵊县的贡献不仅在教育事业上,还表现在对革命事业的直接支持上,它培养了大量的革命志士,他们长大后成为各级干部。而裘颂兰校长与中共宁绍属特委、嵊县中心县委的领导人杨思一、马青、邵鸣等人有着深厚的情谊,马青在组织石璜缴枪前,就隐蔽在裘颂兰家。马青的夫人邵鸣在《长相忆》一文中说裘颂兰“在最艰苦的岁月里,他毅然和我党站在一起”。 (资料提供:尹芙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