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十四无记
释义

“无记”是梵语avya^kr!ta的汉译,指无法叙述或说明的见解。“十四无记”,即指十四个超越经验认知层次的问题,无法加以叙述或说明,因此佛陀舍置不答。关於十四无记,在《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八》、《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六二》和《中阿含经·卷第六十·箭喻经第十》中都有所记载。

解释

此词又名十四不可记、十四难。即:

1、世界恒常存在。(“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存在。(“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世亦有常亦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际。(“世有边”)

6、世界无边际。(“世无边”)

7、世界有边际而有无边际。(“世有边无边”)

8、世界非有边际非无边际。(“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10、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依《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所述,佛陀对外道以颠倒之见问难的十四个问题,皆不置可否,不予明确的答复。《大智度论》卷二称之为“十四难”,该卷曾解释佛陀不回答的理由,是因“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中略)故佛不答”。

总之,这十四种问题是外道由于断常一异等妄见而产生的邪执。其中前十二项是就有无等四句而言,后二项是就一异而言。新译《华严经》卷二十一,更将前十二项就世间与我加以区分,而成十六种。

大智度论

附︰《大智度论》卷二(摘录)

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升乳,是为非问,不应答。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令有作无,非令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复次此十四难是邪见非真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复次置不答,是为答。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大品般若经》卷十四;《大般涅盘经》卷三十九;《显扬圣教论》卷六;《俱舍论》卷十九;《大乘义章》卷六〈十四难义〉;石上善应〈释尊の对话と经典の对论の形式〉(《佛教思想史》第三卷)。

佛陀对此等皆不作答,归纳原因,凡有三种:

(一)不应讨论此等虚妄无实之事。

(二)诸法从缘起-----------既非「有常」,亦非「断灭」。

(三)此十四无记乃斗诤法、无益之戏论,对修行无有用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