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生理性贫血 |
释义 | 概述生理性贫血: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加之婴儿生长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 、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小儿生理性贫血是指出生后2~3月内小儿普遍发生的一种贫血。这种贫血不是因为造血物质不足,也不是因为骨髓的造血功能异常,而是小儿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发病原因胎儿在子宫内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血氧饱和度约45%,缺氧使体内红细胞生成素(人体内一种促进骨髓造血的激素)合成增加,所以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较高,出生时红细胞数约5.0~7.0×1012/L,血红蛋白约150~220g/L,生后一周由于生理性贫血血红蛋白逐渐下降,直到第八周后才停止,2~3个月时血红蛋白降至约100g/L,红细胞数降至3.0×1012/L,早产儿生理性贫血出现早而且较重,在生后3~6周时血红蛋白可下降至70~90g/L,生理性贫血产生的原因有: ⑴小儿出生后建立了肺呼吸,血氧饱和度由胎儿时期的45%升至95%,血氧饱和度成倍的增加使红细胞生成素明显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下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⑵胎儿红细胞的寿命比出生后制造的红细胞寿命短(胎儿红细胞寿命约为45~70天,生后制造的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生后胎儿红细胞逐渐破坏; ⑶生后3个月是体重增长最快的阶段,血容量增加很多,红细胞被稀释。 治疗生理性贫血是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现象,呈自限性,无需治疗,3个月以后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增加,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又会逐渐增加。但应注意饮食中必须富含造血所需物质,如果血红蛋白下降至小于70g/L或合并其它疾病时,应考虑少量输血,最好是小量输红细胞。大量输血可抑制红细胞生成素的合成,不利于正常造血功能的恢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