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舌状酸藻
释义

大连产舌状酸藻,是中国的新记录种。2000年大连旅顺海域裙带菜养殖浮筏上发现一种原产于日本的舌状酸藻,就是伴随着当地从日本引入的裙带菜苗绳进入该海域的,在我国藻体可长至1m,远高于其原产地的的记载长度(30-50cm)。本种原产于日本函馆等地,在中国未见报道,可能是由于近几年从日本引进裙带菜苗种绳带来的。

中文学名:舌状酸藻

拉丁学名:Desmarestia ligulataLamouroux

门:褐藻门( Phaeophyta)

纲:褐藻纲( Phaeophyceae)

目:酸藻目(Desmarestiales)

科:酸藻科(Desmarestiaceae)

属:酸藻属(Desmarestia)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域

鉴别

舌状酸藻为深绿色、扁平、膜质、叶状,多次羽状分枝,纵贯藻体中部有棱,切面观为三角形,藻体下部圆柱状,内部分为三部分:表皮、皮层、髓部。皮层细胞为大细胞,单室孢子囊产生于皮层细胞。藻体褐色,离水死亡不久变青绿色,丛生或单生,高50~200cm。

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域。地理分布:北大西洋、俄罗斯远东、日本、朝鲜半岛、北美洲西岸。模式标本产地:苏格兰(Scotland) 。

基本特征和定殖

主要特征为异形世代交替,孢子体大,由藻丝粘合成单轴假膜体(pseudoparenchyma) ,多次分枝,毛基生长。构造可分皮层与髓,皮层上产生单孢子。配子体微小,为卵式生殖。

固着器圆锥状或盘状。主干圆柱状或亚圆柱状,直径3~4mm,分枝对生,3~4次,扁平,有中肋,中部较宽,向基部渐窄,通常宽0.8~4mm,厚0.2~0.5mm,末位小枝披针形,长1~4mm,宽0.1~0.4mm,小枝两缘及顶端生有单列细胞毛,毛脱落后,枝缘呈锯齿状。构造分皮层和髓,皮层细胞小,1~2层,含有色素体,横切面观亚方形或长圆形,长10~17μm,宽10~15μm,髓细胞无色,横切面观长圆形或圆形,大小差异较大,长25~170μm,宽25~150μm。毛长1~1.3mm,一次对生分枝,中部稍粗,向两端渐细,顶端呈尾锥形,基部具有分生细胞,细胞横壁处缢缩呈念珠状,含盘状色素体,中部细胞长50~90μm,宽40~50μm,长为宽的1~2倍,顶细胞长20~30μm,宽7~10μm。

生于低潮线下数米深的岩石上,其孢子体出现于冬、春较冷的季节内,本

生态影响(Ecosystem):

该藻死亡后会分泌硫酸,如在我国大量繁殖,必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赵淑江, 朱爱意, 张晓举. 我国的海洋外来物种及其管理[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5, (3): 58-66.

邵魁双, 李熙宜. 大连海区潮间带底栖海藻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0, 15(1): 29-34

栾日孝, 楚志广, 苏乔, 安利佳. 中国酸藻属(酸藻科)新记录[J]. 植物研究, 2003, 23(4): 396-398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