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留德十年 |
释义 |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印度古代语言研究 佛教史研究 吐火罗语研究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 东方文化研究 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 散文创作) 简介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以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情深。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8.6—2009 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 主要著述: 《<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 主要译作: 《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 主要作品: 《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病榻杂记》《书斋杂景》等。 内容简介《留德十年》记录了季羡林先生1935年至1945年在德国留学的经历。先生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了8个阶段,但他认为“能值得记述的东西只有两段,一个是留德十年,一个是十年的空前浩劫。”其中留德十年奠定先生一生的学术根基,分量之重可以想见。 1991年5月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完成了这部散文体自传,此书前后出版了不下5个版本,也收入了不同的文集或丛书之中。1996年,江西教育出版社将这部作品收入了《季羡林文集》的第二卷“散文卷”中;2000年商务印书馆则将其收入在“二十世纪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丛书中;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中国人自述丛书”(包括《冯友兰自述》、梁漱溟的自述文录《我生有涯愿无尽》、张静庐的回忆录《在出版界二十年》以及季羡林的自传《留德十年》),其中《留德十年》仍是最受关注的一部。季先生文章经久不衰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人物自传往往会掺杂某些虚假的成分,一来由于当事人主观的意愿,二来由于年代久远导致细节的磨损、模糊。季先生对此保持了十足的警惕,“我写自传,只写事实”是他的决心和承诺,这也正秉承了先生一贯严谨的学术作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留德十年》中引用了大量作者当年的日记,以作为事实的参照。虽年代遥远,但论人叙事历历在目,甚至间或还有“今天如何如何”的字眼,可信程度如此。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先生写于1935年至1987年间的8篇欧游散记,追忆当年事,感怀当年情,与自述部分交织经纬,前后补充。 先生回忆往事,情真意切,言词质朴,毫无矫矜自饰,读来犹如对面闲谈,清新淡雅。萦绕字里行间的对故人之思,时光不再的感怀虽不浓烈似酒,却也足以让人回肠荡气。 在《我的房东》一文中,先生满怀深情追忆他的女房东,一位母亲般的老妇人——欧朴尔太太。她的音容笑貌,性情喜好,一一道来,分外亲切。当写到即将离开时,女房东如失亲人般号啕大哭,先生也是泪洒衣衫,这是怎样的深情啊,几十载春秋风雨洗涤淡漠不了的深情! 《麦耶一家》以温情委婉的笔调,描述了先生留学德国时,同德国姑娘伊姆加德之间一段隐约朦胧的恋情。他们一起打字,促膝谈心,笑语温馨。时光飞逝50载后,先生感慨到“如果她还留在人间的话,恐怕也将近古稀之年了,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世界上还能想到她的人恐怕不会太多。等到我不能想到她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她的人,恐怕就没有了。”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还有那一面之交的波兰女孩Wala,相处不到一年却被先生视为知己的章用,每周日必到席勒草坪上聚餐的中国朋友们,“留德十年”中与先生匆匆相会又转瞬消失,人海茫茫再也找不着踪影。这种感时伤春之情,在一位耄耋老人的笔下更显隽永深刻。在《余音袅袅》中先生说道:“回忆的滋味决不是美好的。我咬紧了牙,生活过来了。但愿以后无需再把以前已经干枯了的快乐与痛苦重新回味。” 目录第一部分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已经活到了将近耄耋之年,古稀之年早已甩在背后了,而且经历了几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我这样的经历,过去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人情世态的体会,恐怕有很多值得别人借鉴的地方。 季羡林自述忆当年:《留德十年》 《留德十年》 楔子 留学热 天赐良机 在北平的准备工作 "满洲"车上 在哈尔滨 第二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我刚三岁,什么事情都不知道。后来读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书,看到战火蔓延之广,双方搏斗之激烈,伤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重,我总想像,这样大的大事开始时一定是惊天地,泣鬼神,才合乎情理。现在,我竟有幸亲身经历了规模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大得多、时间要长得多、伤亡要重得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戏,开端竟是这样平淡无奇。事后追思,真颇有点失望不过瘾的感觉了。 过西伯利亚 哥廷根 二年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完成学业 尝试回国 第三部分中国古代俗语说:千里凉棚,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的一生就是这个样子。当年佛祖规定,浮屠不三宿桑下。害怕和尚在一棵桑树下连住三宿,就会产生留恋之情。这对和尚的修行不利。我在哥廷根住了不是三宿,而是三宿的一千二百倍。留恋之情,焉能免掉?好在我是一个俗人,从来也没有想当和尚,不想修仙学道,不想涅磐,西天无分,东土有根。留恋就让它留恋吧!但是留恋毕竟是有限期的。我是一个有国有家有父母有妻子的人,是我要走的时候了。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一一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 佛教史研究一一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 吐火罗语研究一一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 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一一《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 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一一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一一《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比较文学研究一一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0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0余种、800余册,预计15年完成; 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一一90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 散文创作一一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