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蛇蛉目 |
释义 | 蛇蛉目属昆虫纲有翅亚纲Pterygota,通称蛇蛉。体细长,小至中形,多为褐色或黑色。头部长,后端常狭缩变细,呈三角形。复眼发达,单眼3个或缺如,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前胸延长呈颈状,中、后胸宽短。翅狭长,膜质,翅脉网状,前、后翅相似。腹部l0节,无尾须。雄虫尾端具肛上板和抱握器,雌虫县长针状产卵器。全变态,成虫和幼虫均肉食性。成虫多发生在森林地带中的草丛、花和树干等处捕食其它昆虫。幼虫多树栖,常在松、柏等松散的树皮下。该目全世界已知60余种,中国记载有2种。若干种类状如骆驼,称骆驼虫(Inocellia sp.) 简介有翅亚纲的1目。前胸细长如颈,前后翅相似,膜质,脉多,具翅痣。幼虫树栖的全变态昆虫。是一个较小的类群,有的学者将其并入广翅目,或作为脉翅目的1个亚目。世界已记载约150种,以旧北区最昌盛。在南非和澳大利亚尚未发现。中国只记载有4种。本目昆虫为中、小型,成虫体长10余毫米,翅展约20毫米。头部前口式,复眼突出,单眼3个或无;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前胸狭长呈筒状,中后胸宽阔成矩形;足3对相似,跗节5节,爪1对,无中垫。翅狭长,膜质透明,翅痣明显;翅脉清晰,在外缘不分小叉,亚前缘脉在翅痣以前并入前缘脉,后翅无明显的臀区,也不折叠。腹部10节,雄虫外生殖器明显;雌蛉有一细长而扁的针状产卵器。 全变态。卵细长,单粒产在树皮或树干的裂缝内。幼虫狭长,头长而扁,口器发达,前口式;眼每侧4~7个集聚一处,触角细长,3~4节。前胸长大,与头部相似,同样骨化;中后胸较小,足3对相似,均短小,跗节不分节,爪1对,无中垫。腹部10节,中段宽大,端部渐小,气门8对。蛹为裸蛹,能活动。 一年或更长时间完成1代。幼虫生活于树干的裂缝或树皮下,捕食小蠹等林木害虫。成虫白天活动,捕食各种小虫;夜间有扑光习性。 本目分为2科:①蛇蛉科,头部略呈三角形。3个单眼呈三角形排列。翅痣内有横脉。如中华蛇蛉,分布于北京。②盲蛇蛉科,头部略呈长方形。缺单眼。翅痣内缺横脉。如中华盲蛇蛉,分布于江苏省。 (蛇蛉科)体长约10mm,头部黑色,後缘具境窄颈,触角丝状细长,前胸背板狭长,黑褐色,腹部狭长,背方有2条黑褐色纵带,前後翅等长,具网状脉,翅痣褐色,中央有一条细横脉,雌虫具细长的产卵管。本种分类於脉翅目 / 蛇蛉亚目 / 蛇蛉科,旧称蛇蛉目,台湾生物名录置於脉翅目下,本目有2个科,另一个科叫盲蛇蛉科,此科不具单眼,翅痣中央不具横脉。本种分布於1000公尺以上山区,成虫栖息低矮草丛,喜欢赏花吸蜜,擅於捕食蠹虫等小型昆虫为食,幼虫一般树栖,常见於松、柏等树皮缝隙中。 识别要点头部延长,后方收缩成三角形,下口式(口器向下,即头部的纵轴和身体的纵轴大致呈直角,这种头部类型就叫下口式)。咀嚼式口器。触角长丝状。前胸细长如颈,前足位于前胸后端。两对翅相同,有1翅痣。雌虫有细长的产卵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头胸延长蛇蛉目,四翅透明翅痣乌;雌具针状产卵器,幼虫树干捉小蠹。 种类与分布世界已知约100种,主要分布在除澳大利亚以外的温带地区。本目仅包含2个科,有单眼,翅痣内有横脉的为蛇蛉科;头部无单眼,翅痣内无横脉的称盲蛇蛉科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