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氏峭公祠
释义

黄氏峭公祠,坐落在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上井自然村,为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享祠。黄峭有21股子孙后裔分处各地,他们为纪念开基大始祖黄峭而在其故里建此享祠。祠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四合院式,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

简 介

黄氏峭公祠为四合院式天井院,坐东北,朝西南,砖木构,硬山顶,三山式斗砖封火马墙,穿斗式构架,单进殿,面开五间,为18.7米,进深共28.1米,主体建筑完整,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古朴且具地方特色。

历史沿革

和平,又称禾坪,唐代称昼锦里,为邵武市的一个大集镇。其坎头村的上井自然村有一座闻名海外的祠堂—黄氏峭公祠。

黄峭,双名黄峭山,讳岳,字仁静,号青岗,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卒于后周广顺三年(953),享年八十二岁。早在唐朝中叶,黄峭的曾祖黄膺为避战乱,始发于河南光州固始,千里迢迢来福建浦城,其孙黄锡成了和平黄氏的开基祖。黄峭即为黄锡之子,年轻时任过千夫长,千户侯,唐昭宗时任工部侍郎。他正真善良,为官清廉,兴学重儒,于家乡和平镇办“和平书院”,此举当时得到各乡的仿效,传为佳话,黄峭共娶三位夫人,即上官氏、吴氏及郑氏,各生七子。黄峭自幼激励他们自强自立,有所作为,在其八十岁寿辰时,遣子十八(留三人孝敬各自生母),带着家谱,出外自谋生路,创立家家业,并赠诗一首“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堂,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漫云宝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即《遣子诗》)黄峭的儿辈果不负父亲的重望,在异地发愤图强,兴旺发达,卓有成就,子孙遍及海内外,成为一支旺族。《遣子诗》代代相传,成了黄峭后裔的《认祖诗》。

黄氏峭公祠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祠为砖木结构,坐东北,朝西南,有正厅、天井、廊道和下廊,左右各有一厢房,雕梁画栋,穿斗式梁架,正厅供有黄峭及三夫人、二十一子牌位。

据和平《黄氏宗谱》卷一《新建峭公祠序》,峭公祠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行一次修缮,又于民国十年(1921)重修。后由于诸多因素,祠堂破烂不堪,并挪为他用。一个世纪以来,峭公祠历尽沧桑,由于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改革开放后,不断有大量的各地黄峭后裔前来寻根认祖、祭祠扫墓。1994年,由市有关部门和当地黄氏后裔发动,成立了“黄氏峭公祠修缮筹委会”,开展联络各地黄氏后裔筹集资金工作。1995年动工,翌年夏主体建筑修缮告竣。1997年,列为邵武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天的峭公祠在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上,修葺一新。

近年来,闽、粤、赣、浙、桂、琼、黔、滇、川及台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黄氏后裔,长途跋涉,来到和平镇寻根认祖,祭拜祖宗。峭公祠事实上已成为联络海内外黄氏的纽带和桥梁,也对振兴邵武有着积极的意义。

现存有清光绪版《禾坪黄氏大成宗谱》三卷。

建筑价值

黄峭作为晚唐五代的一位历史人物,创办书院,造福桑梓,培育人才,教育子孙不靠祖荫、自强自立、开拓创业的精神,至今犹具有现实意义,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祠作为历史名人的纪念建筑,具有历史文物价值。今其后裔遍布海内外,人口达千万之众,其祠对吸引海内外后裔前来寻根认祖,促进各地后裔的联谊活动,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联络海内外黄氏后裔的纽带和桥梁,其潜在的价值远非仅是一处历史文物价值可比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