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校求婚 |
释义 | 基本信息名画珍品 画作名称:《少校求婚》 作者: 巴维尔·安德烈耶维奇·费多托夫 (P·A·Foedotov, 俄国) 创作年代: 1848 年 风格: 现实主义 题材: 风俗 规格: 58.3x75.4cm 质地: 布面油画 收藏地: 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作品简介19世纪的沙皇俄国处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反动的官僚权势在握,但手中没钱,而新兴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则相反,是有钱而没权,这两个阶级的相互勾结将形成一股势力,主宰着俄国的一切,这就是现实。 费多托夫这一幅《少校求婚》即揭示了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有权的沙俄少校军官,在媒婆的引导下来到暴发户商人家求婚,很显然这是一门互相利用、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联姻,是一幕表面是喜剧实为悲剧的场面。神气十足、装腔作势的少校正临门外,画家着意描绘室内发生的瞬间情景: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商人怀着难以明言的心态等着少校,佣人们交头接耳地议论这桩婚姻的是非,母亲拖着害羞的女儿,显得无可奈何。 画面主体形象是女儿,一个情窦初开的姑娘,期盼着美满姻缘,在求婚者到来之际,内心充满紧张和幸福之感,少女的羞涩,本能地欲避又止,慌乱中将手帕掉落在地上,这些心理细节刻画,十分真切生动,是一幕舞台剧画面。 画家很注意通过环境描绘表现人物,商人客厅摆设显得富有而格调不高,佣人在桌上摆放的粗陋食品,表明商人的小气吝啬。画家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费多托夫的人物造型极富表现力,他通过人物的姿势、面部表情、衣着和环境道具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作品的社会意义,他的画具有丰富的文学性。由于他的作品揭露社会的丑恶现象,所以没有人愿望购买,但它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 画家简介巴维尔·安德烈耶维奇·费多托夫(1815—1852年)俄国19世纪上半期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维尔·安德烈耶维奇·费多托夫,出生于莫斯科九品文官的家庭,11岁时考入第一陆军学校,后在彼得堡芬兰团队的禁卫军中服役,由于酷爱绘画,在29岁时入美术学院夜校学习。38岁退伍之后进入美术学院接受正规训练,师从于布留洛夫,起初他想成为一位战争画家,后来却成了一位讽刺风俗画家。费多托夫是在革命民主主义思潮影响中成长起来的画家,他所画的讽刺性风俗画十分生动,令观者忍俊不禁而后陷入深思,他那微妙的幽默,针砭时弊。真实的描绘和深刻的讽刺内容,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畸形人物和丑陋现象。俄国残酷的反动政治使费多托夫不得不陷入沉默、孤独和绝望,最后竟导致画家精神失常。他的作品和艺术生涯与大作家戈里有很多相似之处。费多托夫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实践奠定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基础,美术批评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俄罗斯民主艺术繁荣的开端。费多托夫过早地离开人间,留下的风俗画作仅10幅,肖像画20余幅。著名的有《初获勋章者》、《少校求婚》、《贵族的早餐》和《小寡妇》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