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十五”计划 |
释义 | 十五计划就是2001年到2005年实行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意义在于引领中国政府对未来的一个发展目标,是一个中期目标。 指导方针(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取得成就((一)产业结构调整 (二)企业结构调整 (三)地区结构调整 (四)城乡结构调整) 预期目标(经济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改革攻坚) 纲要 十五计划 序言世纪之交,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九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总揽全局,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有效治理通货膨胀,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后,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困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信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淘汰落后和压缩过剩工业生产能力取得成效。服务业持续增长,就业岗位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瓶颈"制约得到缓解。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宏观调控机制进一步健全。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的规模扩大、结构改善、质量提高,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得到全面贯彻执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性进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解决。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本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编制,是战略性、宏观性、政策性的规划,是"十五"期间(2001年至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纲要主要阐述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方向,所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将运用经济政策等手段加以引导,在基础设施、科技和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政府将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 第一篇 指导方针和目标第一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第二章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经济结构第三章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第四章 优化工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五章 发展服务业,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 第六章 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 第七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布局和结构 第八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第九章 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第三篇 科技、教育和人才第十章 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一章 加快教育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第十二章 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 第四篇 人口、资源和环境第十三章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十四章 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 第十五章 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治理环境 第五篇 改革开放第十六章 推进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七章 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 第六篇 人民生活第十八章 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十九章 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七篇 精神文明第二十章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第二十一章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第八篇 民主法制第二十二章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第二十三章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九篇 国防建设第二十四章 加强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 第十篇 规划实施第二十五章 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第二十六章 创新实施机制,保障实现规划目标 指导方针未来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将“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独成篇,提出了诸多改革攻坚任务。《纲要》强调,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事实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相关的体制机制是根本,例如要让国内消费实现飞跃,必须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和统筹城乡改革,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靠推进资源价格领域的改革进行引导等等,所以说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纲要》制定的“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必将不断攻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各个难点,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稳定。"十五"期间要突出贯彻以下重要指导方针: 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认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主动、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要把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振兴科技,培养人才。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同时,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抓紧解决好粮食、水、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取得成就我国在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最突出的成绩就是我国GDP的增长,始终保持在9%以上,一般在9.4%~9.5%。对外贸易行业飞速发展,我国的外贸行业在世界市场当中,作为出口市场,作为进口市场,都是举足轻重的,因而我国遇到了一系列来自欧盟、美国以及来自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00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中国经济保持8.8%的年均增速;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城镇新增就业9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6%和6.2%。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 十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十五」计划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新世纪初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为纲领,与过去多个五年计划有很大不同。其主要特点如下: 1、市场为基础的五年计划 「十五」计划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历时二十二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出现了三大变化: 其一,经济快速成长改变了市场供求关系,商品短缺时代基本结束。改革打破了原有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开放改变了封闭的经济循环,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三大变化下制订的五年计划,必须是以市场为基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计划。其二,虽然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科技比较落后、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高、就业压力加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差距拉大、体制性障碍仍很突出、贪污腐化等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后能否解决,必须依靠深化体制改革去加以解决。 2、主要目标的范围扩大 以往各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偏重於经济增长速度,「九五」计划则加进了体制改革目标,「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范围进一步扩大,涵盖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目标比较全面、强调均衡发展的五年计划。 3、确提出以发展为主题 「九五」计划在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时,更加重视稳定问题。「十五」计划则提出以发展为主题,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解决目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如果经济发展缓慢,这些问题都会成为突出的矛盾。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既给中国提供了实现生产力跨越发展的新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4、三大因素作为发展动力 过去多个五年计划都是以数量扩张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九五」计划开始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五」计划更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三大内在因素,即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调整范围比「九五」计划要大得多,而且还把结构调整作为今后五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具体地说: (一)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当前特别要重视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具体措施包括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大对农业支持和保护力度;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馀粮、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改革和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信贷支持等。 二是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具体措施包括: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在能源、冶金、化工、轻纺、机械、汽车、建材及建筑等行业,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设计和制造水平,为各行业提供先进和成套技术设备。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形成工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重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具体措施包括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会计、谘询、法律服务等行业。 四是优先发展信息化,努力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大型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信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的产业化,把工业化和产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五是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搞好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以及能源结构调整等两个资源战略问题。 (二)企业结构调整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并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通过主动退出和积极调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三)地区结构调整对地区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是新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内容。「建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十五」期间关键要抓好开局,突出重点,力争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东部地区则要继续发挥其全国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四)城乡结构调整实施城镇化战略、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是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另一项新任务。由於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的绝大多数,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其可行途径是发展小城镇,重点是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预期目标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年均7%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科技、教育发展: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好转。 改革攻坚“十二五”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将“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独成篇,提出了诸多改革攻坚任务。《纲要》强调,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事实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相关的体制机制是根本,例如要让国内消费实现飞跃,必须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和统筹城乡改革,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靠推进资源价格领域的改革进行引导等等,所以说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纲要》制定的“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未来几年我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必将不断攻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各个难点,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