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
释义 |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从全国唯一一所专门独立设置的医疗器械高等学校发展而来。目前是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专门培养医疗器械、医药工程设备、食品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领域的高级工程和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学院。具有理工医结合,以工为主,兼容管理的鲜明办学特色。素有 “中国医疗器械工程师的摇篮 ”的美誉。医疗器械与食品安全是我校重点发展的六大学科群之一,医疗器械专业群列入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医疗器械学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是从全国唯一一所专门独立设置的医疗器械高等学校发展而来。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 60 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40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王威琪教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著名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专家华泽钊教授担任学院首席教授。目前,学院已在精密医疗器械、生物系统热科学及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等研究领域内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年来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 励。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主要培养医疗器械、医药工程设备、食品加工及食品安全质量监控等领域的高级工程和管理应用型人才,是上述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设有“生物医学工程” ( 含医用电子仪器和医学信息技术方向 ) 、“医疗器械工程”(含精密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质量与安全、临床工程和康复工程方向)、“药物制剂” ( 属药剂设备与技术方向 ) 、“医学影像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 10 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在校本科生达到 1800 人。 学院拥有“生物系统热科学与技术”、“医学生物流体力学及技术”和“生物医学光学与视觉光学” 3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食品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生物工程”工程硕士点, 2008 年开始招收医疗器械 MBA 。在校研究生达到 200 人。 学院实验设施完备,拥有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医学影像工程和食品质量安全工程等 20 个中心实验室及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达到 3000 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 4000 万元。 2005 年,“医疗器械工程”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科教育被列为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同时获得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建设项目。 2006 年,“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被列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个。 2007 年,“医学工程与食品安全”被列为上海理工大学六大学科群之一,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 学院将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世界,紧密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科交叉、人才积聚的综合优势,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医疗器械与食品学科。 设置 “生物系统热科学与技术 ”、 “医学生物流体力学及技术 ”和 “生物医学光学与视觉光学 ”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 “生物医学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点、 “食品科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 “生物工程”工程硕士点。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学院已在精密医疗器械、生物系统热科学及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等研究领域内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年来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008 年开始招收医疗器械 MBA 。在校研究生达到 200 多人。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教授和副教授 3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4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王威琪教授担任学院名誉院长,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著名低温生物医学技术专家华泽钊教授担任学院首席教授。学院常年聘请大批医疗器械产业和医疗器械监管领域的专家、名师、劳模与学校共同进行应用性人才培养。学院所属的医疗器械与食品实验中心设有各类公共和专业实验室 20个,总面积达 4000平方米,实验设备固定资产 4000 万元。学院依托 “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在精密医疗器械、生物系统热科学及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等研究领域内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近年来获得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2005 年,“医疗器械工程”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本科教育被列为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同时获得上海市高校高水平特色建设项目。 2006 年,“现代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被列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项目,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的第一个。 2007 年,“医学工程与食品安全”被列为上海理工大学六大学科群之一,是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 学院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医院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紧密合作关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日本光电、德尔格等行业知名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为鼓励青年学子报考我院各个专业,立志成为医疗器械和食品安全领域的专门人才,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院设立了高额奖学金, “微创励志 ”奖学金总资助额度达到 200万元人民币。 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隽刻着学院发展的步步足迹。今后,学院的步子将会迈得更加踏实有力,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世界,紧密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科交叉、人才积聚的综合优势,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医疗器械与食品学科。我们愿承担起生命守护神的社会重任,为中国的医疗器械发展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学院领导名誉院长 王威琪,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留校。现任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工程技术分学术委员会主席、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信息分委主任、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国家医疗器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医学超声分会副主委、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兼医疗器械分会副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发明协会副会长、仪器仪表学报副主编及其他十余种学术刊物编委、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会委员。他在医学超声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WFUMB)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教育部二、三等奖省部级奖10多项。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应邀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等日本4所国立大学的客座教授和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合会学报(UMB)荣誉编委。主要成果:基于超声、心电、计算机的无创伤评估肺循环阻力系统,在无创伤检测血流速度上有两项发明创造,将现代理论(分形、数学形态提取、数量化理论、极点轨迹)首先引入围产医学,找到新参数对医用多普勒原理提出新解释,研制成国内首套超声血流速度校刻系统。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著作(合编)7本,发明专利2项,在国外作邀请报告30余次。 王威琪教授科研成果丰硕,他在医学超声学和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曾荣获世界医学生物超声联盟的Pioneer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次),上海市优秀职务发明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和其他委部省市级奖10多项。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20余篇,著作(合编)7本,发明专利2项,在国外作邀请报告30余次。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起担任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常委。 首席教授华泽钊 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首席教授 196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1980-1983年美国麻省工学院(MIT)健康科技中心访问学者;1983年由美国MIT回国后,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的低温生物医学研究室,开始了低温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学科研究。1986 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内首批“低温工程”博士生导师;作为国内开展最早的研究方向,他领导的低温生物医学工程在国内独树一帜,已承担和完成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上海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科研项目。曾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7)、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省部级三等奖6项;专著《低温生物医学技术》获上海市教材一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曾三次被评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劳动模范,2003年被评为全国首届教学名师。 东方学者 宋成利简介宋成利教授199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得生物电子学硕士学位,同年获得英国政府海外研究奖学金赴英留学,2000年获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其后一直在苏格兰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Dundee)医学院从事微创医疗器械及技术的研究,历任博士后研究助理,荣誉讲师和研究员。2008年获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2009年6月回国任职于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主持教育部微创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的工作。 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微创医疗器械,包括形状记忆合金的非线性力学性能及其在微创外科上的应用,胃肠吻合器,射频消融器和内镜缝合器械,其中多项技术已获美国FDA和欧洲CE认证。宋教授的研究成果还多次获得国际医学科技界的奖励,包括欧洲内镜外科学会(EAES)最佳论文奖,科技进步奖提名两次,国际生物力学会(ISB)临床生物力学奖第二名等,并在国际一流科学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参编英文专著一部。 刘宝林简介1996 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1-2004 美国MSU及UA访问学者,从事低温生物、食品冷藏、医疗器械热科学的研究工作。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学者等。负责国家、省市级课题近 20 项,发表论文 100 多篇,参编著作 2 部。曾获上海市育才奖、校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08年获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