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帝之杖 |
释义 | 简介上帝之杖全名为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系统,该系统由位于低轨道的两颗卫星平台组成,其中一颗卫星搭载有名为“上帝之杖”的金属棒,该金属棒由钨、钛或铀金属制成,直径30厘米、长6.1米、重量达100公斤。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系统将在太空发射,其攻击能力强大、打击范围广,未来用于替代核武器。 “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系统是美军2012年开始研制的一种太空武器,美军计划在2025年之前完成“上帝之杖”的部署。 该项目计划依托太空平台搭载大量直径30厘米、长6.1米、重100公斤的由钨、钛或铀制成的金属棒。这些高密度的金属大棒可在卫星制导下,利用小型火箭助推和自由落体产生的巨大动能,可在任何时间对地球上任何地区的高价值战略目标实施精确打击。 “上帝之杖”从太空发射后,不依靠任何弹药,完全依赖动能撞击来对目标产生破坏力,但攻击效果堪比核武器。 研制背景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军就有了研制“上帝之杖”的初步构想。其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传说中的两起意外事故:一起是曾有一名妇女被飞机卫生间掉下的冻结的尿柱砸死;另一起是曾有人在帝国大厦上无意抛下一枚硬币,该硬币却像子弹一样击穿了行人的脑袋。但研制这种新概念战略武器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1、随着核武器并非为美国一家独有,以核武器为中心的传统战略武器的威慑力大受限制。 2、21世纪初,国际反核浪潮高潮迭起,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人们更是谈“核”色变。 3、保持核威慑的开支巨大,据美国官方透露,其核武器维护总费用每年在2000亿至3000亿美元,一枚核武器年需8000万至1.6亿美元。 4、其他常规武器往往不具备战略威慑能力。对于越来越坚固的地下工事,常规武器往往束手无策。 上述多重因素促使美军试图在其他非核武器上寻求新的突破口和新的战略制高点,以“上帝之杖”为代表的天基动能武器成为最佳选择。 结构性能“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系统主要由位于低轨道的两颗卫星平台组成,一颗负责通讯和锁定目标,另一颗则搭载有大量被称为“上帝之杖”的金属长杆形动能“炮弹”: 1、弹体:主要由动能弹头、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热控系统与通信系统5部分组成。 2、弹头:主要由高密度的钨、钛或铀等金属铸造,前方略尖,可减小空气阻力,降低到达地面时的动能损耗。 3、推进系统:主要是小型火箭助推器,可在外太空为“炮弹”提供较为精确、容易控制的推力。 4、制导系统:主要是不断调整火箭助推器和空气动力学舵面,改变飞行方向,确保精确命中目标。热控系统主要是依靠外部特制的热防护涂层来防止弹体过热。 “上帝之杖”打击目标时通常采取垂直攻击的方式,就像陨石撞击地球一样,动能巨大,产生的破坏力相当于一枚小型核弹,并能轻而易举地刺入地下几百米深的目标内部。 攻击能力攻击速度:“上帝之杖”能以11公里/秒的初始速度进入大气层,即使在大气下层飞行时速度会有所下降,但仍保持每小时1.12万公里的攻击速度。 破坏能量:公斤级质量的“上帝之杖”与吨级TNT当量产生的破坏能量基本相当。长度约为1米、质量约120公斤钨制弹头对钢制材料进行打击时,可造成深1.5米、直径1米的弹坑。对于打击敌地面重要目标和几百米深的地下掩体轻而易举。 优势特点与其他常规武器相比,“上帝之杖”还具有以下优点: 1、打击范围广。 其打击范围可覆盖全球任何一个地区的非移动类目标。 2、反应时间短。 从离轨到对地面实施打击仅需11分钟,打击时间不及洲际弹道导弹的三分之一。 3、突防能力强。 由于速度极高,可有效突破敌多层防御体系。 4、生存能力强。 搭载“上帝之杖”的卫星平台通常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远在一般飞机和导弹的攻击范围之外。 5、环境污染小。 6、相比核武器而言,该武器在道义上占有更多的主动权。 参考文章“上帝之杖”动能撞击堪比核武 简介传统核武器以其强大的威力和高技术门坎,被军事专家称为威慑性武器。不过,迫于当前国际反核浪潮高潮迭起的压力,以及使用传统核武器的巨大道义包袱和面临敌手核报复的危险,某种程度上也使核武器也逐渐沦为强国装点自己国力的“摆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常规武器和核武器之间找到一种既不会违反国际道义、招致核报复,又可以极大地威慑、杀伤对手的武器便成为军事强国抢占军事制高点的捷径之一。作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在“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不断遭遇挫折后,又提出了发展新型高科技杀手锏的军事战略。 “上帝之杖”计划是利用太空平台搭载大量直径30厘米、长6.1米、重量达100公斤的钨、钛或铀金属棒,这些安装了小型助推火箭的金属棒可以在几分钟之内依靠卫星制导对地球上任何地区的目标进行打击。金属棒从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太空倾泻而下的时速可达11587公里,其产生的动能撞击可以比拟任何核武器。这种新型天基武器反应速度快、命中精度高,令敌人防不胜防。从太空发射后,能毫不费力地摧毁大型建筑群和几百米深的地下掩体,是打击战略目标的“杀手锏”,而且还不会产生辐射。该计划的主要打击目标是诸如在沙漠中建设的防卫坚固的弹道导弹仓库、航天基地或者卫星设施等敌方设施。 启发20世纪80年代,美军就有了研制“上帝之杖”的初步构想。美军的这一灵感主要来源于传说中的两起意外事故:一起是说曾有一名妇女被飞机卫生间掉下的冻结的尿柱砸死;另一起是说曾有人在帝国大厦无意抛下一枚硬币,该硬币却像子弹一样击穿了行人的脑袋。 系统设计与原理据称,“上帝之杖”天基动能武器系统主要由位于低轨道的两颗卫星平台组成,一颗负责通讯和锁定目标,另一颗则搭载有大量被称为“上帝之杖”的金属长杆形动能“炮弹”。弹体主要由动能弹头、推进系统、制导系统、热控系统与通信系统5部分组成。弹头主要由高密度的钨、钛或铀等金属铸造,前方略尖,可减小空气阻力,降低到达地面时的动能损耗。推进系统主要是小型火箭助推器,可在外太空为“炮弹”提供较为精确、容易控制的推力。制导系统主要是不断调整火箭助推器和空气动力学舵面,改变飞行方向,确保精确命中目标。热控系统主要是依靠外部特制的热防护涂层来防止弹体过热。 “上帝之杖”打击目标时通常采取垂直攻击的方式,就像陨石撞击地球一样,因此它获得的动能巨大,打击地面时所产生的破坏力也相当大,其威力相当于一枚小型核弹,并能轻而易举地刺入地下几百公里深的目标内部,只此一条即可让任何钻地炸弹黯然失色。据五角大楼宣称,他们计划在2025年之前完成“上帝之杖”的部署。 影响核武器易发难收,危害极大。相形之下,太空武器杀伤人员少,太空作战以信息瘫痪作为主要作战方式,打击的主要是无人操作的太空设施,这就大大降低了战争的残酷性。这类“准核武器”辐射小,相对传统核武器而言属于“清洁性武器”。 其他为此,目前美军除了加大以上两种武器的研制外,还研制了另外三种“太空杀手锏”: 一 是名为“微型杀手”卫星XSS-11.它是对敌方的军用侦察和通讯卫星实施摧毁或使其失效的小卫星系统。 二是绰号为天基“魔镜”的激光武器。这是一种从高空飞船上的特制镜上反射激光束,利用激光束直接毁伤目标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 三是天基电波武器。其为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束能量毁伤敌武器系统中的电子元器件、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或使人员烧伤或失去作战能力的武器。近年来,美国已研制成功超高功率电波源,标志着天基电波武器已成为美军太空战的王牌之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