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入赘婚姻
释义

在旧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女到男家成亲,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了。但是也有男到女家成亲落户的。这种婚姻多是女家无兄无弟,为了传宗接代者招女婿上门。但旧社会有一种偏见,男到女家成亲落户要随女家的姓氏。常常被人耻笑为“倒扎门”,“小子无能更姓改名”等等。所以,旧社会入赘的不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大力提倡男女平等,鼓励男到女家成婚落户,并享有平等的权利。

词语解释

词目:入赘

拼音:rù zhuì

释义

字面理解即“入”——进入、加入等,“赘”——累赘。所以指的是男方到女方家里落户,俗称“倒插门”。

基本解释:

[marry into and live with one's bride's family] 上门女婿,男子到女方家落户

今夜要来入赘,没奈何,只得允从。——《杨家将演义》

详细解释:

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其家庭成员。

《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玉英 女儿有如此美才,后日不舍得嫁他出去;访一个有才学的秀士入赘家来,待他夫妇唱和,可不好么?” 清 李渔 《凰求凤·媒间》:“ 乔老爷 无子,只有这位小姐,不肯嫁他出门,要你过来入赘的。” 丁玲 《夜》:“他也曾离开过这里,挟着一个小包卷去入赘在老婆的家中,那时他才二十岁。”

入赘风俗

在古代最早的母系社会已有,男子就婚于女家并成为女方家庭成员的婚姻形式。俗称招婿。原为母系家族婚制,是从妻居、服役婚等古婚遗俗的发展。入赘得以延续的原因,或是女方需要劳动力,需要养老接代;或是男子家贫而无力娶妻,只能以身为质到女家完婚。秦汉时,入赘形式具有“赘婿服役”的性质。宋代以后,入赘变为“赘婿补代”、“赘婿养老”性质,女家没有男性子嗣,招婿上门接续宗祧,补充劳力,并赡养女家老人。赘婚有改为妻姓与不改姓两种形式。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男到女家落户者,大多出于日常生活、住房、养老等需要。

入赘,即所谓的倒插门女婿,对于这一现象,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社会上传来了各种声音。

声音一:“我不反对入赘婚姻,我也相信入赘婚姻能够幸福,但我不希望我未来的老公入赘到我家。因为我不想给他压力,同时,入赘到家,孩子要随我家姓,这样对不起他父母。”

声音二:“入赘生活也很幸福。我是一个外地人,今年入赘到了龙岩。结婚之后,我们夫妻俩和两位老人住在一起,一家人经常有说有笑,相处得非常融洽。我觉得入赘没什么不好,一起生活得幸福就好。”

声音三:“在看重经济合作的新结婚时代,有能力有才干的男人,入赘也是资源整合的一种有效方式,这绝不能说是吃软饭!”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自古以来就是不变的传统。只是,在生存压力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男婚女嫁有了不一样的形式,人们对它的看法也不一样了。现在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了,在80后的这一恋爱结婚的主力军中,他们的父母很大一部分都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于入赘,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谢母亲:“我就一个儿子,现在入赘到女方家。刚开始时,我也舍不得,心里总有个疙瘩。但是后来到龙岩看到孩子生活得很好,一家人很幸福,我就放心了。孩子也长大了,总不能老把他绑在身边。我现在就等着退休了,退休后跟老伴一起到龙岩生活。”

黄爸爸:“现在小孩的生存压力大了,创业的机会也少了,可不比我们当年。入赘也不是说认个儿子,主要是孩子们过得好就行。我们做父母的,能帮的就帮。这只是一种形式罢了,不应该用传统世俗的观念去看待这种婚姻。”

男婚女嫁和入赘是两种不同的婚姻模式,但殊途同归,结果都是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不过,受传统观念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两者之间仍然存在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入赘婚姻中的男人可能要比男婚女嫁婚姻中的男人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更多的努力。因为,一般来说,入赘婚姻是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双方家庭存在不对称性,为达到平衡而采取的婚姻模式,因此这与男婚女嫁的婚姻模式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双方家人达成谅解,克服困难,而其中,入赘男人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另外,入赘婚姻中的男人入赘到女方家庭生活,他要适应的就不只是妻子一人,还有妻子的家人,因此要付出更多。

入赘,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说了。入赘的结果,首先是要得到双方父母的同意;其次就要看当事人是以怎样的心态来对待和处理好这一微妙的境况了。终其结果,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就看我们自己是怎样看待的了。

适者生存

“萧山招赘”成为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已存在多年,关于入赘婚姻的争论一直甚嚣尘上,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很多人对这种速配婚姻嗤之以鼻,认为它明显带有以爱情换事业的功利主义色彩;但也有人为之欢欣,认为这是实现优质资源互补的有效尝试,而且对缓解当地性别比例失调也大有裨益。

2005年前后,萧山入赘婚姻遭遇离婚浪潮的冲击。很多入赘家庭面临解体危机,仅萧山区瓜沥镇就有近20对入赘婚姻以离婚收场。近两年来,萧山招赘出现知识化、年轻化、人才化和平常化的新趋势,而且入赘婚姻离婚率也在不断下降。大家对入赘的思考越来越理性,对这种打破了门第观念和地域界限的婚姻模式给予了更多的认可。

记者在萧山金点子婚介公司发现,办公桌上堆积着近300份女孩的招赘资料,同时还有60多名男性等待入赘。显然,入赘婚姻仍然很有需求。

对萧山招赘现象的争议,2003年,本刊曾作过报道,5年后,记者再次来到萧山,这一次,会有怎样的发现?

提起杭州萧山,除了飞速发展的私营经济、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的飞蹿之外,最能勾起人们思绪的恐怕还是“萧山招赘”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婚姻现象。所谓“招赘”就是“招上门女婿”,既是俗称“倒插门”。这一地区在历史上就有招赘的传统。

萧山招赘在近十年来的兴起是各种原因促成的。萧山地区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中有相当数量是身价不菲的“富家女”,她们从上世纪90年代末便陆续进入结婚年龄。创下殷实家业的父辈们渴望能招到优秀的上门女婿继承家业,但是当地几乎没人愿意将自家唯一的儿子嫁到别人家。

为解决萧山富家女婚嫁难题,当地不少婚介所甚至为愿意入赘的男子提供免费服务。

萧山金点子婚介服务公司资深顾问李继延的电话响个不停。“你看,这位家长又发短信过来,催着给他女儿介绍对象。这位家长已经找过我好几次。”

“很多女孩的资质非常好,相貌端正、家境殷实,而且文化程度一般都还说得过去。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女孩身体有缺陷或者对男方要求太高。”李继延介绍,“金点子婚介自1999年至今共帮1000个左右富家女牵线,成功实现招赘的有600多对。我们去年成功婚介近400对,近一半是招赘。”

李继延指着办公桌上整齐排放的个人资料信息告诉记者,“目前又有近300个家庭要找上门女婿,其中只有150家是要求入赘后孩子必须随女方的,还有一半是没这样要求的,可见大家对入赘的态度是越来越开明了。”

“很多人批评入赘婚姻是盲目的速配,认为纯粹是金钱至上的表现。富家女想找个有能力、有文化又能在一起相濡以沫的男性有什么不好?另一方面,有理想有能力的男士找个适合自己又有财富的女性也不是什么坏事!这几年社会上离婚率都很高,不能仅仅因为招赘的是个有钱人家就另眼相看。据我了解,萧山入赘婚姻的离婚率和一般家庭的离婚率相差不大。”李继延说。

2004-2005年,“萧山入赘”曾遭遇离婚的冲击波。很多入赘婚姻面临危机,最后不得不以离婚草草收场。萧山区法院瓜沥法庭统计,自2005年以来,该法庭受理的“招赘婚姻离婚案”有近20件,如果算上隐瞒入赘事实的,估计会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招赘家庭过得其乐融融,和一般的婚姻家庭没什么两样,外界的评论和冲击好像与他们无关。同样是入赘婚姻,呈现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据了解,离婚的招赘家庭大都是在2000年前后组成的,双方在认识后不久就匆匆定下婚事,婚前双方缺乏必要了解的事实相当普遍,更不会有什么感情基础。

“那时愿意入赘的大多是来萧山打工的外地人,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专业技能。结婚后很多年轻人经常因工作问题和家人发生争执。”李继延说,“女方家人还提出,入赘者有赌博等恶习,可能你们外地人不太了解,萧山这地方赌博的风气是暗中盛行的,外地人来这以后染上赌博恶习也是很自然的事。”

这显然与父母招赘的初衷相违背,老人家本想找个贴心的上门女婿,好当自家儿子养,这下倒好,找了个累赘。

入赘者其实也有难言的苦衷。刚离婚的入赘者周元?化名?来自河南,仪表堂堂,自家没有什么财产,也没有专业技能。“嫁”到媳妇家后,一直没能找到像样的工作,老婆经常斥责他无能,家中若有不快,丈人和丈母娘也时常旁敲侧击地数落他。在家里没地位不说,邻里还经常在背后指指点点,周元感觉压力很大,在家里家外都抬不起头。

有调查显示,在富家女离婚案中,入赘者多来自于外地农村,学历普遍偏低,又没有稳定工作和生存技能,婚后经济上大多要倚仗女方,所以在家庭中没有什么地位。日子久了,很多人便开始自暴自弃,好吃懒做,并染上赌博等不好的习惯。

与失败的入赘婚姻相反,幸福的家庭一般都有这样的共通之处:入赘者要么有一技之长,要么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般还具有较高的学历。这些人在入赘后很快便适应了婚后生活,获得家人的认可与尊重,其中还有很多入赘者借助女方提供的平台,实现了成功创业。

阿强(化名)就是在入赘后开始创业的。他现在经营着一家专门生产汽车清洁用品的公司,80多人的厂子就他在打点,女方从不过问。每当提起阿强,岳父项忠诚(化名)总是乐得合不拢嘴。

在瓜沥镇做了40多年村干部的项老爷子经营着一个小有规模的建筑队,唯一的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老人家很开明,问女儿是嫁人还是招赘,女儿选择了后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