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柔弱
释义

词语柔弱,意为软弱、柔软。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道德经》、《淮南子》、《无上秘要》、《道德真经广圣义》、《西云集》、《乐育堂语录》、《周易阐真》等道家著作都对柔弱做了深刻阐述。

汉语词语

基本信息

词目】柔弱

拼音】róu ruò

【英译】 [delicate;frail]

【基本解释】

1. 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身体柔弱)

2. 容易受疾病或其它灾祸影响的

详细解释

含义

1.软弱,不刚强。

2.柔软,不坚硬。

3.柔和谦顺。

出处

1. 软弱,不刚强。一般形容女子。

《老子》:“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铎 柔弱易制,中官贪之,先用 铎 焉。” 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裹足》:“盖妇女裹足,则两仪不完,两仪不完,则所生男女必柔弱男女一柔弱,而万事隳矣!” 杨朔《樱花雨》:“ 君子 是那样胆怯,那样柔弱,看不见自己的明天,更看不见 日本 的未来。”

2. 柔软,不坚硬。

《隋书·隐逸传·徐则》:“﹝ 徐则 ﹞至于五更而死,支体柔弱如生,停留数旬,颜色无变。” 唐 杜甫 《江头五咏·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3. 谓柔和谦顺。

《淮南子·原道训》:“是故清静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三国志·魏志·徐奕传》:“夫能以柔弱而制刚彊者,望之於君也。” 明 张居正《女诫直解》:“生女如鼠之柔,还怕他后来粗猛,言女子贵於柔弱也。”

相关论述

《道德经》关于“柔弱”的论述

有七处,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十章),认为道的运动是循环的,其作用又是柔弱的,以“弱”形容它的运动特点

是持久而不带有压力感的。另外,《道德经》又以“柔弱”和“刚强”相对,认为“柔

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意思是天

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它以水为例,称“天下莫柔于水,而功

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又以人和草木为例,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

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因此,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如果说,

刚强和柔弱是道所包含的一组矛盾的特性的话,那么,《道德经》明显地倾向于赞扬柔

弱的一面,多次强调柔弱胜于刚强。宋代朱熹在他的《语录》中,曾经评价过这种“柔

弱观”,说老子“只要退步,不与你争,如一个人叫哮跳踯,我这里只是不做声,只管

退步。少间叫哮跳踯者,自然而屈,而我之柔伏自应有余。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

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间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着那刚强底

人,他便是如此待你,如云:惟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到那柔之极时,才

有一毫发露,便是刚,这气便粗了”。

《淮南子》关于“柔弱”的论述

《淮南子》对于水的“柔能胜坚”的特性作了

广泛而细致的铺陈描写,认为“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极,深不可测;修

极于无穷,远沦于天涯;息耗减益,通于不訾。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

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极;富赡天下

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行而不可得穷极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击之无创,刺之不

伤;斩之不断,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错缪相纷而不可靡散,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

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

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故而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

右;蟠委错?,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这就是说,具有柔弱特性的水是天下最高

的“德”的体现和代表。

《淮南子》和《文子》(即《通玄真经》),都将“柔弱”之道推衍到治国之中,

认为“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

者必得人心者也。

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自得者,必柔弱者”。但是汉代的道家并不偏向柔弱,

而主张刚柔相济,《淮南子·汜论训》称“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

仁。太刚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早期五斗米道在《老

子想尔注》中继承了《道德经》的思想,也赞扬“水善能柔弱,像道”,能够“去高就

下,避实归虚,常润利万物”;认为“水法道柔弱,故能消穿崖石,道人当法之”。

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学习水的“柔弱”。

《无上秘要》关于“柔弱”的论述

魏晋期间成书的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引用了《妙真经》,经文与《道德经》和《淮南子》等对水的赞扬和描绘相一致,只是在字句上更加通俗易懂。经文称“水之为物,柔弱通也。平静清和,心无所操;德同天地,泽及万物。大无不包,小无不入;金石不能障蔽,山陵不能壅塞;其避实归虚,背高趣下,浩浩荡荡,流而不尽,折冲漂石,疾于风矣。广大无疆,修远大道。始于无形,终于江海;升而为云,降而为雨;上下周流,无不施与。消而复息,生而复死;是故圣人去耳去目,归志于水。体柔守雌,去高就下;去好就丑,受辱如地;含垢如海,恬淡无心;荡若无己,变动无常,故能与天地终始”。明确要求学道之人“归志于水”,这样才能做到“与天地终始”。《无上秘要》还引用了《虚无经》文,概括了道的十三种特性,其中“七日呼吸中和,滑淖细微,谓之柔;八曰缓形纵体,以奉百事,谓之弱”。《虚无经》认为学习这十三种特性并加力行,“非独治身,平首万国”。不过,这一“柔弱”的特性,却是从“呼吸”调养和“百事”行为的角度加以描述的,主要是内修和修身的内容。

《道德真经广圣义》关于“柔弱”的论述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撰的《道德真经广圣义》却主要是从“平首万国”的角度阐述“柔弱”的作用,称“力强者,人折之;智强者,人害之;势强者,人谋之;气强者,人制之;德强者,人伏之。守弱体柔,不犯于物,其德如此,可谓之强。如道之用,孰敢害之”,“道以至柔,无乎不在,贯通万物,流注群形,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故保养道存则生全而柔弱,驰骋气散则枯槁而坚强。理国有道,则襁负而归仁,无道,则萧墙构敌矣”。金元以后,道教全真派兴起。全真道士追求“全性保真”,出家住庵,因而常以“柔弱”思想指导自己的内炼。

《西云集》关于“柔弱”的论述

有洞明子“述怀”诗五十首,其一称“清贫柔弱做真修,名利浮华事总

休。心地了然无别物,清风明月满琼楼”。他以“柔弱”和“清贫”相联系作为真正

内修的先决条件。内修家常常以刚柔对比来阐述内气运行以及火候方法等等。

《乐育堂语录》关于“柔弱”的论述

清代道士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回答“琴剑者何”的问题时称:“盖以至阳之气,中含至阴。

学者执著一个阳刚之气,则不能成丹。剑之取义,刚是也。而又加一琴字,取其刚中有

柔,健而和顺之义,然在下手之初,不得不知刚柔健顺,方无差错。若到水火调和,金

木合并,则刚者不刚,柔者不柔,且至纯熟之候,更不知有刚柔,惟顺其气机之流行,

自然天然而已矣。”CD在内修中在气机流行之中,从下手时知刚柔到纯熟时不知刚柔,

这是一个从不纯熟到纯熟,不自然到自然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使得水火调和,金

木相并。

《周易阐真》关于“柔弱”的论述

清代另一个著名道士刘一明在他的《周易阐真》一书中,反复地阐明刚柔相依的道

理。在“大壮”中指出“刚而能柔,阴阳混合,金丹已结”;“刚以治内,柔以应外。

外不足而内有余,不壮而壮,壮之有得于中”。在刚柔之间提出“中”的概念,大致

相当于今日常说的对立面之间要保持平衡的意思。在“损”中,即称“刚柔归中,刚中

有柔,柔中有刚,刚柔如一。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还元返本,圣胎有象。由是享自在无为之乐,我命由我不由

天”。认为金丹凝合于“刚柔归中”,而不是如同初期道家和道教的著作中,偏于柔弱,

强调以柔克刚,这无疑是道教教义思想的一个进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