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与环境 |
释义 | 图书信息人与环境 作 者: 陈亮 著 出 版 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1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11101204 定价:¥39.8 ( 当当网定价:¥32.6 ) 内容简介马中:在物欲至上,无视自然价值的当今社会,(本书)不啻为令人警醒、发人深思的一部环境哲学力作。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丁士福龄认为,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事关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类生存繁衍。作者勇于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深度和价值。 国防大学教授丁士峰认为,保护环境事关国计民生。作者紧紧抓住了当代环境保护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通过对环境保护的价值分析,揭示出环境伦理和环境公正的基本思想,深化了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认为,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在“本体之思”中通过剖析人与自然的六重性,从哲学高度揭示了人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在“价值之维”的分析中通过对环境正义的深入论述,深化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在“思维之变”分析中,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发展观的转变两个角度将对环境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冯秋婷认为,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摆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上升到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本书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树发认为,保护环境利国利民,……作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深入研究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很有探索性,也极具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刘海涛认为,本书的突出特点是,不是就环境问题而论环境,而是将自然环境这个问题放在由人、社会、自然构成的大的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理解,并突出了“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角地位和能动作用,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志华认为,本书理论联系实际,从物质、人口、精神三种生产活动对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工作机理作了深度的分析,见解新颖,语言生动,可读性、针对性、现实性、价值性很强。 谁不愿看到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流水、美丽绽放的鲜花,谁不愿看到自己的后代健康成长,谁不愿看到自己的祖国繁荣昌盛?行动吧,你和我!尽管.“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作者简介陈亮,字潼中,1968年11月生于江苏沭阳。长在新沂河畔乡村。1991年7月毕业于湛江水产学院水产养殖系获农学学士学位,2001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MBA硕士学位。2009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较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和组织人事工作以及环境保护体制改革工作等。1994年作为中国渔业观察员赴美国海岸警卫队参加太平洋公海渔业执法,1999年参加中国-瑞士合作培训项目第一期师资班赴瑞士,英国、法国学习,2000年参加中国高级管理人员研究班赴美国GE公司培训。曾发表《唯物史观: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坚持解放思想创新环保干部人事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践行科学发展观》等文章。 目录引言:环境问题,一个应深入研究的课题 0.1 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 0.1.1 环境问题的产生 0.1.2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征 0.1.3 当代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危机 0.2 环境和环境保护: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0.2.1 环境和环境保护:思想史的一个问题 0.2.2 环境和环境保护:宗教发展史的一个伦理问题 0.2.3 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难题 0.2.4 环境和环境保护: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0.2.5 环境和环境保护:当代中国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1章 环境问题的原因之析 1.1 环境问题的经济原因分析 1.1.1 环境是物质使用性与生态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1.1.2 经济的外部性与生态系统有限自净能力的矛盾 1.1.3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膨胀的矛盾 1.1.4 政府干预与政府失灵 1.2 环境问题的观念原因透视 1.2.1 机械主义的自然观 1.2.2 工具理性的科技观 1.2.3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1.2.4 消费主义的生活观 1.2.5 物质主义的发展观 1.2.6 知识论的思维方式 1.3 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分析 1.3.1 人与自然关系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表现 1.3.2 环境问题的资本逻辑 1.3.3 环境问题的经济因素、认识因素与资本逻辑的关系 第2章 环境保护的本体之思 2.1 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2.1.1 西方抽象自然观的历史沿革 2.1.2 马克思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2.2 “人”的革命性变革 2.2.1 传统人学观及其缺陷 2.2.2 当代对传统人学观的检思 2.2.3 现实的历史的人:马克思哲学人学研究的革命 2.3 人与自身关系的两重性 2.3.1 人是身心关系和谐的统一体 2.3.2 关于人的生理和谐 2.3.3 关于人的心理和谐 2.3.4 构建身心和谐的途径 2.4 人与自然关系的六重性 2.4.1 自然相对于人的先在性 …… 第3章 环境保护的价值之维 第4章 环境保护的思维之变 第5章 当代中国环境保护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第6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社会大生产视角分析 第7章 中国环境保护的主体视角分析(上):社会公众参与和公众参与和市场机制 第8章 环境保护的主体视角分析(下):国家——管理体制和手段 结束语:建设生态文明——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附言:环境保护理论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后记 新版图书信息书 名: 人与环境 作 者:左玉辉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9月1日 ISBN: 9787040302462 开本: 16开 定价: 39.00元 内容简介《人与环境》是为满足广大高等学校通识课程建设的需要而编写的教材。《人与环境》作者长期致力于环境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8年领衔建设环境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 《人与环境》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学》(第二版)。针对通识教育特点,对其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和调整,以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为主线,第一章介绍环境科学基础概念,第二章到第八章重点介绍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事实,第九章到第十二章介绍环境多样观、环境和谐观、环境规则观和五律观,第十三章到第十五章论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调控问题。 《人与环境》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通识课程教材,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图书目录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科学学科定位——五律观 一、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自然科学 二、技术现象、技术规律和技术科学 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和经济科学 四、社会现象、社会规律和社会科学 五、环境现象、环境规律和环境科学 第二节 环境科学学科体系 一、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与环境规律体系 二、环境科学主要分支学科 第二章 人与水 第一节水资源 一、地球上的水 二、水资源 第二节 水灾害 一、洪水灾害 二、干旱灾害 第三节 水污染 一、主要水污染物及其环境效应 二、水污染源 三、水污染的特征 第四节 水环境质量标准 一、水质基准与水质标准 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第五节 水污染控制 一、水污染的源头控制 二、污水的人工处理 三、尾水的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第三章 人与大气 第一节 大气概述 一、大气的成分 二、大气的分层 三、大气边界层 第二节 大气污染 一、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二、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三、大气污染的危害 第三节 空气质量 一、空气质量基准 二、空气质量标准 三、空气质量指数 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 一、清洁能源 二、绿色交通 三、末端治理 四、环境自净 第四章 人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概述 一、土壤的组成 二、土壤的结构 三、土壤的形成 四、土壤的分类与分布规律 第二节 土壤环境 一、土壤环境的物理学性质 二、土壤环境中的胶体物质 三、土壤酸度和土壤缓冲性 四、土壤氧化还原性 五、土壤环境中的矿化作用和腐殖化作用 第三节 土壤污染 一、土壤污染概述 二、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三、土壤的自净 第四节 应对土壤污染 一、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二、土壤污染防治 第五章 人与生物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的生物 一、环境中的生态因子 二、生物与环境 第二节 环境污染中的生物 一、环境污染物的吸收和分布 二、分子水平上的危害 三、细胞水平上的危害 四、组织器官水平上的危害 五、个体水平上的危害 六、种群水平上的危害 七、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危害 第三节 生物安全 一、再看生物多样性 二、生物入侵 三、转基因技术的生物安全问题 第四节 环境生物技术 一、生物技术的优点 二、环境污染治理生物技术 三、环境污染预防生物技术 四、环境监测生物技术 第六章 人与固体废物 第一节 固体废物概述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 二、固体废物的来源 三、固体废物的分类 四、固体废物排放量 第二节 固体废物污染概述 一、固体废物污染 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三、固体废物管理 第三节 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 一、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输送 二、固体废物的处理 三、固体废物最终处置 第四节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 一、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二、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 三、其他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第七章 人与物理环境 第一节 噪声 一、噪声概述 二、噪声的来源 三、噪声的危害 四、噪声控制 第二节 电磁污染 一、电磁污染的来源 二、电磁辐射的危害 三、电磁污染的控制 第三节 放射性污染 一、放射性污染来源 二、危害和影响 三、放射性污染的分类 四、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第四节 光污染 一、光污染的来源 二、光污染的危害 三、光污染的控制 第五节 热污染 一、热污染类型 二、热污染的危害 三、热污染控制 第八章 人与全球变化 第一节 全球变化概述 一、全球变化的概念 二、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 三、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后果 四、全球变化研究 第二节 全球变化中的气候变化 一、气候变化的直接观测 二、气候变化的驱动要素 三、气候变化的回顾和预测 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第九章 环境多样观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一、物质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 …… 第十章 环境和谐观 第十一章 环境规则观 第十二章 五律观 第十三章 中国人口环境 第十四章 中国经济环境 第十五章 中国资源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