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生在勤 |
释义 | 人类之所以生存下来就在于勤奋。《左传-宣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曾多次提到了“勤”、“谨”、“力”、“功” 等概念,并结合具体条件深入分析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及其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这是贾思勰农业思想的又一个方面。 在贾思勰看来,农业是提供社会财富的主要经济部门,而农业所提供的一切社会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的。在《自序》中,他引用《仲长子》的话说:“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又引用《谯子》的话说:“朝发而夕异宿,勤则菜盈倾筐。且苟无羽毛,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饮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因此,他非常赞同“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力能胜贫,谨能胜祸”的观点,明确提出:“勤力可以不贫,谨身可以避祸。”这清楚地表明了贾思勰对劳动的重视程度,说明他已具有了朦胧的“劳动为财富之源”的观念。 贾思勰所主张的“勤”,并不是单对劳动者而言的,而是提倡包括统治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勤”。在《自序》中,他援引了“神农憔悴,尧瘦癯,舜黎黑,禹胼胝”等事例,又列举了任延、王景、皇甫隆、茨充、黄霸、龚遂等在 “安民”方面的辛勤,从而得出结论:虽然“稼穑之艰难”,但“丛林之下,为仓庾之坻;鱼鳖之堀,为耕稼之场者,此君长所用心也。是以太公封而斥卤播嘉谷,郑白成而关中无饥年”,“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四肢不勤,思虑不用,而事治求赡者,未之闻也”。这种主张全体社会成员勤奋劳作以创造农业繁荣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是不多见的。 贾思勰所说的“谨”,主要是指节俭和精打细算。他在《自序》中引用《管子》的话说:“桀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二里而用有余,天非独为汤雨菽粟也。”为此,贾思勰强调“用之以节”。他注意到,用之无节会对民生带来严重的影响。他说:“夫财货之生既艰难矣,用之又无节。凡人之性好懒惰矣,率之又不笃。加以政令失所,水旱为灾,一谷不登,?h腐相继,古今同患所不能止也。嗟乎! 且饥者有过甚之愿,渴者有兼量之情。既饱而后轻食,既暖而后轻衣。或由年谷丰穰而忽于蓄积,或由布帛优赡而轻于施与。穷窘之来,所由有渐。”如此多因素全方位分析节俭的影响,为《齐民要术》正文中有关各种“资生之业”的利益比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贾思勰所谈到的“力”,主要是指劳动者所付出的体力劳动,而“功”则指各种农业生产活动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为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贾思勰从农业经营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种谷第三》)的总原则出发,主张“多恶不如少善”(《种谷第三》),提倡走小面积集约种植的道路。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其精髓即在于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集约经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魏晋南北朝之际,中国已进入了北方旱作农业传统生产技术的定型期,贾思勰所提倡的小面积集约种植方式,正是这种技术走向定型的一种反映。 为适应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的需要, 贾思勰既强调 “用力少而得谷多” (《种谷第三》) 式的效益性劳动投入,又提倡“锄不厌数,周而复始”(《种谷第三》) 式积极性劳动支出。看来矛盾的劳动投入,实际上很符合中国传统旱作农业的生产需求。所谓“用力少而得谷多”式效益性劳动投入,是针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支出与产品效益相对比而言的;而“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式积极性劳动支出,则是为“起地”,即劳动对于土壤性能的改良作用而言的。主张用深耕细耙的方式去提高土地的抗旱能力和肥沃程度,即所谓“再劳地熟,旱亦保泽”(《耕田第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