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缺乳症 |
释义 | 缺乳症亦称产后乳汁分泌异常,是指产后乳汁不足甚或全无的一种病症。一般而言,产后两周仍无乳汁分泌,应视为无乳症;若产后六周,乳汁分泌量仍不满足新生儿一次哺乳量,为乳汁分泌过少。此症近年来国内外均有不断增长之势,并日益受到重视。 基本信息针灸治疗缺乳症,在古籍中首见于《针灸甲乙经》,历代均有载述,其所积累的经验及穴方(如少泽、膻中)至今仍有临床价值。现代报道,在50年代中期就有多篇较大样本的文章,并有针灸对缺乳患者血液中生乳激素含量影响的研究报告。40余年来,特别是近20年,有关临床资料进一步增多,在穴位刺激方法上,除针刺外,更增加了面针、耳穴压丸、穴位注射及皮肤针等法,但仍以体针法用得最多,效果也最为确切。原理研究也显示,针刺可以显著促进脑垂体泌乳素的释放。 治疗方法体针(一)取穴 主穴: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 配穴:涌泉、太冲、曲池、 后溪。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如效不显时改取涌泉穴或加取其余配穴。先针双侧足三里,中等刺激;再取乳根穴沿皮下向乳房方向进针1~1.5寸,使针感向四处扩散、发胀;继针膻中,沿皮下向两侧乳房方向各进针1~1.5寸。用平补平泻手法,少泽刺血不留针.涌泉穴,令患者取卧位,双侧进针,速度要快,得气后以雀啄法强刺激3分钟,余穴用常规针法。均留针15分钟,针后,嘱患者双手放平,由膻中向乳头方向按摩5~10分钟。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885例,其总痊愈率为82.7~100%[1~4]。 面针(一)取穴 主穴:膺乳。 (二)治法 取28号1寸长之毫针,以15度角斜刺,针尖指向对侧肩部,针深直达骨膜。留针15分钟。每日1次,5~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100例,有效率为89%,对初产妇尤其是产后40天以内者效佳[5]。 耳针(一)取穴 主穴:胸、内分泌、皮质下、交感。 配穴:胃、肝、神门、缘中。 (二)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每次取3~4穴,双侧均选,一侧针刺,先泻后补,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另一侧用王不留行籽贴敷,每日按压4~5次,每次每穴按压1分钟。二法左右交替应用,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95例,结果,治愈247例,有效30例,无效8例,其总有效率为97.3%[6,7]。 拔罐(一)取穴 主穴:乳中、膻中、乳根、少泽。 配穴:太冲、足三里。 (二)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效不显时,加取配穴。令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先用两根针在膻中穴横刺,针尖指向乳头,进针约1.5寸;乳根穴,沿乳房向上平刺,进针1~1.5寸。得气后捻转提插,以患者感到乳房部麻木胀痛为度,然后针少泽。留针15分钟,每5分钟捻转一次。去膻中及乳根之针。将大号罐,以闪火法或真空拔罐器,分别在二侧乳中(以乳头为中心)及膻中穴,轮流拔罐,间隔时间为一分钟。因多为产后体虚者,吸拔时间不宜过久。最后,少泽穴之针略加捻转后拔出。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62例,结果痊愈59例,有效率3例,总有效率为100%[8]。 穴位注射(一)取穴 主穴:臂中、膻中。 臂中穴位置:腕横纹中点与肘横纹中点连线之中点。 (二)治法 抽取10%葡萄糖注射液10ml,用7号针头垂直刺入,待有酸麻重感时推入注射液,注射以后针感可传至乳根,拔针后摆动双臂10分钟,以加强针感的传导,此时,再用普通针灸针针刺膻中穴,留针15分钟,治疗后2小时配合服用鸡汤、猪蹄汤等。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200例,显效124例,有效56例,无效20,总有效率为90%[9]。 参考文献[1]佟书贤。针刺治疗缺乳症414例。中国针灸 1988;8(4):9。 [2]颜世贵。针刺治疗产后缺乳症286例。中国针灸 1986;6(3):19。 [3]李志强。针刺治疗乳汁分泌不足。山西中医 1985;1(2):57。 [4]龚 炎。针刺通乳65例疗效观察。中医杂志 1987;28(2):43。 [5]李栓位。面针膺乳穴下乳100例。河南中医 1981;(3):36。 [6]解广智。耳针治疗产后缺乳症265例。吉林中医药 1987;(3):14。 [7]景 宽,等。耳穴贴压治疗产后缺乳30例。陕西中医 1990;11(11):517。 [8]郑英斌。针刺结合拔罐治疗缺乳62例。陕西中医 1991;12(5):223。 [9] 董相兰,等。穴封催乳200例。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6;(3):3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