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病虫测报
释义

概述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简称病虫测报,就是系统、准确监测农田病虫草鼠发生动态,并运用生物学、生态学、数学、系统科学、逻辑学等知识和方法,结合实践经验和历史资料,对病虫草鼠未来发生危害趋势作出预测,为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的预报服务。病虫测报被普遍认为是植物保护乃至农业生产的基础性工作。

我国病虫测报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农业丰收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病虫区域测报站建设列入重点建设项目,使基层测报站测报手段逐步得到改善,进而带动测报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病虫测报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忽视测报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棉铃虫暴发为害的近7年,测报经费也并没有保证,并没有形成一个支持持续发展的机制。因此,测报水平也没有预期的发展快,可以说,病虫测报还没有走出困境。如今,我国确定了中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预期改革开放将有重大突破,病虫测报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病虫测报发展的紧迫性

我国农业要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就对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生产中重要一环的病虫测报与防治,与高产、优质、高效均息息相关,而且,随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农田管理的变革,田间生态环境变化较大,病虫害成灾频率提高,病虫草鼠的新情况不断出现,需要加强监测和研究。同时,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技术、预测决策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及应用,也势必渗透到病虫测报的调查、预测、服务等各个环节,甚至会动摇病虫测报概念本身。

病虫测报站的功能

农业部投资的区域测报站担负着影响全局的重大病虫草鼠的系统监测和汇报任务,这些站分布在重大监测对象的重点发生区,宜少而精,多则滥。大多数地(市)、县测报站(植保站)担负着当地主要病虫草鼠的监测预报任务,主要为当地生产服务。农业部及各省测报总站是基层信息汇集地、信息处理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主要做长期预报,也负责给基层站以技术支持和工作指导,以及考核和激励。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农业处在深刻变革之中,单纯的测报业务不宜独立,但应有逐年增加的财政经费支持。测报投入的回报,除了把“预报”作为产品出售给用户(基层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农药厂商)或开展以广播、电视、电信为传媒的预报甚至计算机联网服务以外,更重要的是:与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相结合,与承包防治相结合,为农户开展植保综合服务,逐步向植保产业化迈进。

病虫测报发展的方向

病虫测报要向规范化、标准化和引进新技术方向发展,概括起来有六条:监测工具标准化,调查统计规范化,预测方法科学化,预报内容数量化,发布预报制度化,信息服务现代化。

监测工具标准化

现在,全国比较统一的测报调查工具有:黑光灯、杨枝把、粘虫诱蛾器、孢子捕捉仪、吸浆虫淘土取土器等。它们的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除了上述少数工具外,基本上就靠眼观手查了。这就大大限制了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测报工具的标准化是提高测报准确率最基本的条件。一方面,我们要抓好传统工具的标准化,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引进高新技术,像昆虫性信息素等生物、化学技术,卫星遥感、雷达监测等可用于自动采集病虫信息的电子技术,都应尽快移植到病虫监测上来,发明出新的测报工具,并在应用中使之标准化。

调查统计规范化

我国从1996年实施首批15种重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的国家标准,这是全国测报及科研人员几十年辛勤劳动的结晶,应该认真贯彻。病虫害测报调查规范是支撑和服务农业的七个标准体系之一,它与监测工具一样,都是奠基的工作,省级以上测报站应主持抓好本地区(或全国)重要病虫害调查规范的地方标准(或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

原始资料的统计是应用资料、积累资料的前提,但目前这方面很薄弱。大多数病虫害调查方法中对数据怎样统计没有明确规定。许多测报术语的内涵不清楚、不科学,比如发生程度。即使常用的统计方法在某些地方应用中也有差错。

预测方法科学化

病虫害预测方法有三类:一类是完全根据病虫与环境互作规律做预测,如期距法、物候法、流行速率法;一类是数学或系统科学方法,如多元统计分析、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第三类是指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以逻辑判断为主的预测方法,多用来做定性预测,主要有:集思广议法、特尔斐法、主观概率法、相互影响分析法、调查推断法、相关分析法、相似类推法。

经典的多元统计方法、时间序列方法、马尔柯夫方法在病虫测报中有广泛应用,现在已发展到多种统计方法分析结果的组合预测。近年来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在包括病虫测报在内的诸多农业领域应用渐多,效果比较理想。以专家经验为基础的定性预测方法主要用来做大区超长期预报,但有些地方在应用中操作不够规范。不同机理预测方法的组合预测可以更好地拟合历史预测未来,唐小我教授推导出的经济预测领域不同方法组合预测的最优加权系数计算公式,在病虫测报上也有较好效果。

总之,科学的预测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掘原始数据的内涵,更好地利用专家的经验。我们要积极引进相关学科的预测方法,为提高测报准确率服务。

预报内容数量化

预报内容主要包括发生程度、发生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发生期,甚至还要根据当时危害情况和防治水平,作出危害损失预报和防治效益预报。预报内容合理的量化,是我们永远的努力方向。

预报发布制度化

必须明白,病虫预报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及时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和农药生产经营部门提供有用信息。因此,发布预报要有一个制度,不论预报结果轻重,都要按不同病虫发生为害时间先后,定期发布长、中、短期预报。

信息服务现代化

预报的生命在于时效,所以,预报出来以后,必须尽快传播出去。现在,通过计算机网络、传真、电话最为快捷,广播、电视、电信信息服务台传播面大,所有这些先进传播手段都大大提高了病虫预报服务的时效。在适当时候,应该创建省级或全国的植保推广信息网,直接与internet相连,把它作为开展综合植保服务(包括病虫预报服务)的窗口,作为测报资料管理的枢纽,作为技术交流的园地。

测报科研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病虫测报作为一个应用学科或领域,还有许多基础性的问题没解决,在诸如测报标准、预报准确性评价方法、危害损失、防治效益、病虫害新特点等方面都迫切需要立项研究,但是,目前,列入国家科研计划的测报项目很少,测报站参与的更少。测报站既是问题的提出者,又是成果的应用者,应该广泛参与到测报科研中,与科研部门深入协作,尽快科学地解决测报的基础性问题。

测报员的素质

测报工作本身对测报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个合格的预报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植保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必须具备农学、土壤、生态、气象、数学、系统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我国测报站系统正经历最严重的人员更新阶段,基层测报骨干多是农民测报员出身,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但新知识缺乏;另有一大批新成员,虽然知识水平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测报站系统有必要长期开展深入实践、学习新知的活动。农业部及各省测报总站应对基层测报员分批集中轮训。通过培训和实践,培养一大批能力强、有活力的测报专家,为下世纪我国病虫测报事业的发展打基础。

测报的一些基础知识

1、农业害虫成灾的必需条件

农业害虫构成危害,必须具备3个条件:

其一,必须有一定量的虫源,虫源基数越多,发生为害的可能性越大;其二,必须有适于害虫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生态环境条件,生态条件适宜时,虫口密度就大;其三,必须具备寄主作物的易受害生育期、抗虫性和产量等,如果害虫发生期与寄主植物易受害期吻合、抗虫性弱,害虫就能构成较大危害。

2、简述经济损失允许水平和经济阈值的概念。

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简称EIL)是指引起经济损害的害虫最低密度。经济损害允许水平是指由防治措施增加的产值与防治费用相等时的害虫密度。

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简称ET)又称防治阈值(control threshold)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在此密度下应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害虫密度达到经济危害水平。

国内将经济阈值习惯称谓防治指标。作为指导害虫防治的经济阈值,必须定在害虫到达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前,因而必须预先确定害虫的经济损害允许水平,然后根据害虫的增长曲线(预测性的)求出需要提前进行控制的害虫密度,这个害虫密度便是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

3、何谓害虫。根据害虫的成灾特点,简述害虫的类别。

人们通常把害虫定义为其活动对人类利益是有害的昆虫(包括螨)种类。笼统地说,害虫正在与我们人类争夺某些资源,它们会降低人类对资源的利用率、质量或价值。根据害虫的成灾特点,可分为:

关键性害虫 又称严重性害虫或常发性害虫,是指在不防治情况下,每年的种群数量经常达到经济危害水平,对资源的产量造成相当损失者。如棉铃虫、菜青虫等。

偶发性害虫 是指在一般年份不会造成不可忍受的经济损失,而在个别年份常因自然控制的力量受破坏,或气候不正常(如雨水偏多等),或人们的治理不恰当,致使种群数量暴发引起经济损害的害虫。如棉小造桥虫、大豆造桥虫等。

潜在性害虫 是指作为资源消费者和资源竞争者中的大多数种类,约占植食性昆虫种类的80%~90%,在现行的防治措施下,它们的种群数量永远在经济阈值以下的种群平衡状态,绝对不会造成经济危害损失,因为它们有牢固的自然控制因素。但是由于它们在食物网中所处的位置,如果改变防治措施或改变耕作制度,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则有可能变为重要害虫。

迁移性害虫 这类害虫通常属r-选择类害虫,活动性和繁殖力均强,成群迁移或迁飞,会周期性地或偶然地在一段时间内危害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如东亚飞蝗、褐飞虱、粘虫、小地老虎、稻纵卷叶螟等。

非害虫 包括无害的和有益的两类昆虫。在生态系统中,它们可能对于控制害虫,对于营养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对于农作物受粉或传播种籽,或为有益生物提供转换营养或庇护场所等起重要作用。

4、虫害形成的条件

造成农作物虫害必须具备下列3个条件:

虫源 虫源是造成虫害的基础。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虫源基数越大造成虫害的可能性也越大。

害虫要有一定的种群密度 有较多虫源不一定造成虫害,还必须具备利于害虫繁殖蔓延的生态环境条件(包括生物与非生物条件)。只有当害虫的种群密度发展到足以造成危害农作物产量或质量的虫口数量,才能造成虫害。

适宜的寄生植物及其生育阶段 适宜的寄生植物是害虫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田间有充足的喜食植物及其感虫品种,才能提供害虫丰富的食物营养,虫口数量才能得到快速增长。尤其是当作物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的危害期相吻合时,才能造成严重的虫害。

5、害虫田间分布的常见分布型既适宜取样方法

随机分布型 昆虫在田间呈稀疏的、个体间距离不等的、比较均匀的分布状态,调查取样时每个个体出现的机率相等,故取样点数可适当少些,样点相应大些。一般多采用对角线式或棋盘式随机取样调查。如玉米螟卵块、菜粉蝶卵的分布等。

核心分布型 昆虫在田间分布呈不均匀的状态。个体形成许多相同或不同大小的集团或核心,并向四周作放射状扩散蔓延,核心之间是随机分布的。而昆虫个体间是不随机分布,故取样时取样点数量可多一些而取样点可小一些。一般采用棋盘式或隔行式随机取样调查。如玉米螟幼虫和甘蓝夜蛾幼虫的田间分布等。

嵌纹分布型 也是一种不随机分布。昆虫在田间呈不规则的疏密相间、密集程度极不均匀的嵌纹状态,通常由很多密度不同的随机分布混合而成,或由核心分布的几个核心联合而成。多采用“Z”形式或棋盘式随机取样调查。如棉红蜘蛛在由其它作物田向棉田转移时,造成周边分布较多,并不规则地向田内扩散蔓延而形成嵌纹分布。

6、按预测预报的内容,简述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

发生期预测 预测某种害虫的某一虫态或级别的出现期或危害期;对于具有迁飞、扩散习性的害虫,预测其迁出或迁入本地的时期。并以此作为确定防治适期的依据。

发生量预测 预测害虫的发生数量或田间虫口密度,估计害虫未来的虫口数量是否有大发生的趋势和是否会达到防治指标。但需坚持多年,积累有关资料,预测结果才可靠。

灾害程度预测 在发生期、发生量等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作物栽培和害虫猖獗相结合的观点,进一步研究预测某种作物对于虫害最敏感的时期,是否完全与害虫破坏力或侵入力最强而且虫量愈来愈多的时期相遇,从而推断虫灾程度的轻重或所造成损失的大小;配合发生量预测进一步划分防治对象田,确定防治次数,并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以争取治虫的主动权。

7、按预测预报时间的长短,简述害虫预测预报的类别

短期预测 其期限大约在20天以内。常根据害虫前二个虫态的发生情况,推算后一、二个虫态的发生时期和数量,以确定未来的防治适期、次数和防治方法。

中期预测 中期预测的期限一般为20天到一个季度。是根据上一个世代的虫情,预测下一世代的发生情况,以确定防治对策和部署。

长期预测 其期限常在一个季度以上。长期趋势预测需要根据多年系统资料的积累,才有求得预测值接近实际值的最大可能性。

8、简述害虫发生期预测的方法

历期法 根据某代或某虫态的发育历期,结合下段时间的温度等有关的环境条件,推算下一代或下一虫态的发生期,以确定未来的防治适期、次数和防治方法。

期距法 根据害虫某虫态或虫龄发生峰日相距防治适期的天数进行预测,称为期距法。

物候法 利用其它生物现象作为害虫发生期的预测指标,称为物候法。如“毛白杨花絮落地,棉蚜卵变蜜;柳絮遍地扬花,棉蚜长翅搬家”;“小麦抽穗,吸浆虫出土展翅”;对于粘虫和小地老虎的预测是“桃花一片红,发蛾到高峰”等。

有效积温法 每种昆虫完成某一发育阶段均需积累一定量的有效温度,即有效积温(K)。当环境温度(T)高于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C)时,昆虫开始发育,通常有效温度(T-C)与完成某发育阶段所需的时间(D)成反比,其关系式:K=DT-C)。

9、何谓诱杀防治法。简述诱杀防治法包括的内容。

诱杀(trap-killing)主要是利用害虫的某种趋性或其他特性如潜藏,产卵,越冬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采取适当的方法诱集,然后集中处理,也可结合化学药剂诱杀。诱杀防治法主要包括:

(1)趋光性的利用 多数夜间活动的昆虫有趋光性,可用灯光光源诱集。

(2)趋化性的利用 利用害虫的趋化性也是常用的一种诱杀措施。例如利用蝼蛄嗜好马粪的趋性,小地老虎和粘虫对糖醋酒的趋性,粟芒蝇对腐臭鱼虾的趋性,采用适当的诱杀方法。

(3)颜色的利用 有些颜色,如黄色对有翅蚜、白粉虱有一定引诱力,可用黄皿、黄板诱蚜,作为测报和防治措施。

10、简述棉蚜在棉田的发生特点。

(1)苗蚜。在棉苗出土至现蕾阶段发生的棉蚜,常称苗蚜。苗蚜在黄河流域和辽河流域棉区发生最普遍而严重。苗蚜在棉田按其发生消长大体可分为最初为点片发生阶段、普遍发生严重受害阶段、衰亡或绝迹阶段3个阶段。

(2)伏蚜。 伏蚜是棉蚜种群在盛夏形成的生物型,体型小、色黄、耐高温。在7~8月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常发生,伏蚜暴发时,蚜群密度急剧增长,有些棉苗单株虫口达万头以上。棉株上蚜虫分泌的蜜露如同油腻展布,枝叶卷缩,蕾铃脱落,损失十分严重。一般持续危害20~40天,常因蚜霉菌的流行而结束。

(3)秋蚜。有些地区气候反常,加之施肥、喷药不当,在9~10月间的吐絮期,棉田蚜虫虫口密度迅速增长,造成较严重的危害,这就加大性蚜的虫量,增加了越冬基数。

10、如何区别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休眠是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适应性生理反应。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昆虫进入不活动状态,即通常所说的“蛰伏”(越冬或越夏)。蛰伏的昆虫,一般表现为生长发育停止,其主要特点是新陈代谢速度显著下降,并潜伏在一定的保护环境下,借以度过不良的条件。滞育是昆虫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遗传性反应。滞育的具体表现和休眠基本相同。但二者的蛰伏在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因为休眠是由于环境因素不适宜而引起的生理反应,如温度或湿度超出昆虫正常活动所要求的范围,昆虫就表现为蛰伏,若温度、湿度恢复到昆虫正常活动所要求的范围,昆虫就复苏,并继续生长发育和繁殖。而滞育则是由于受某些环境因素的刺激或诱导,致使昆虫表现出稳定的遗传性反应,开始蛰伏,滞育的昆虫在一定时间内,无论环境条件怎样改变,也不会停止蛰伏。

11、何谓预测预报站、点?中心测报点与一般测报点,专职测报员与兼职测报员的区别是什么?

测报站、点是指各级病虫害防治管理机构在病虫鼠害发生区设置的专门从事一定区域病虫鼠情调查、测报工作的工作机构。其中,将从事测报对象系统调查、观测,或兼管若干个一般测报站点的,称之为中心测报站点。而把那些只对测报对象的主要发生虫态或发生阶段进行调查,直接为生产防治服务的测报站点,称之为一般测报站点。在基层专职从事病虫鼠害的发生情况调查与测报工作的人员,统称为专职测报员。而把以从事其他工作为主,兼职从事病虫鼠害调查和测报工作的人员称做兼职测报员。

12、在具体分析虫情时,温度和湿度对害虫的发生有何影响?

气候因素与昆虫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温度和湿度可以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生存及繁殖,从而造成害虫不同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亦可通过对寄主植物或者其他生物(如天敌等)的作用,而影响虫害的发生。因此在分析虫情时,温度和湿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而温湿度的综合作用对昆虫种群数量变动影响也很大,一般来讲,季节性的温湿度对昆虫的综合影响作用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

(1)秋冬季昆虫准备越冬或刚进入越冬阶段时,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昆虫体内含水量较高,过冷却点也高,导致昆虫耐寒性减弱,越冬死亡较多。但进入越冬后,高湿常有利于保持水分平衡,也有利于春季的出蛰。

(2)秋冬季低温干旱,则虫体内含水量较低,过冷却点也低,耐寒性强,越冬死亡率较少。

(3)春季虫体已解除休眠或滞育,如气温回暖后,又遇春雨多的情况,则虫体内代谢增快,虫体含水量增加,如遇寒流由于其抗寒性减弱,导致昆虫死亡增多。

(4)夏季一般高温下,如遇高湿则昆虫幼虫体内水分蒸发慢,体温较高,代谢快,发育历期较短,而成虫寿命一般较长,总繁殖量较大。但若不是好湿性种类昆虫,也易热死。

(5)夏季高温干旱,特别是温度过高或高温持续时间较长时,则幼虫体内水分蒸发快,代谢较慢或受抑制,发育延迟,容易热死,并且成虫寿命比较短,总繁殖量较少。

13、病害预测的概念和主要依据是什么?

根据病害流行的规律和即将出现的有关条件来推测某种病害在今后一定时间内流行的可能性。这就是病害预测。

病害预测的依据因不同病害的流行规律而异。通常主要是依据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的特点。病害流行前寄主的感病状况与病原物的数量。病害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当地的气象预报等因素。对这些情况掌握得越准确,病害的预测也越可靠。

一、病害流行的预测预报

防治病害,必须早作准备,及时防治。否则,一旦大面积流行,就将陷于被动。然而防治又要有的放矢,若不管流行与否,盲目进行防治,又会造成浪费。特别是对流行性强的病害,其年份波动大,流行速度快,更需要事先取得预见性,估计出病害是否流行、将达到什么程度、需不需要防治、何时防治为宜,并及时发出预报或警报,指导防治。这就是病害的预测预报。

病害预测预报不仅用于指导药剂防治,而且对品种安排、栽培管理措施的拟定都能提供有益的情报。预测预报在现代化大农业中,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病害预测的理论基础是病害流行规律的研究,预测的具体方法有多种多样,因病害种类、地区条件而异,但总起来说,要从流行三要素全面分析入手,找出当时当地的主导因素,再求出主导因素及其它有关因素影响病害流行程度的定量关系,据此进行预测,例如华北北部小麦条锈病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品种抗病性、越冬菌量和春季雨量,在感病品种麦田中,如越冬菌量较大,四月份雨量偏多,病害即将流行。

二、病害预测的依据

(一)病害流行规律包括病害的流行形式、流行过程的特点、病害三要素在病害流行中的相互关系、影响病害流行的诸因素特别是主导因素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是决定病害预测途径和方法的主要依据。

(二)病害流行的历史资料包括当地逐年积累的病情消长资料,与病害流行有关的气象资料以及品种和耕作栽培资料。

(三)当前实况监测和气象预报资料包括病原方面的初菌量,即病原越冬或越夏以后的存活数量、传播时期等,或当前病害发生的数量。寄主方面主要是品种的感病性、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布局情况、种植方式。环境条件方面主要是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资料,特别是温湿度和雨量的预报资料,以及耕作和栽培管理计划,特别是肥水管理计划等。

寄主抗病性是病害预测的重要依据,首先要掌握品种抗病性的基本资料,其次要了解寄主品种抗病性随其生长发育发生变化的规律。

田间病情调查是病害预测的基础资料,病情调查包括定点观察、大田普查和设立病害预测圃进行定期调查。预测圃可以用当地较感病的品种,设置于较适于发病的地块以及采取有利于诱发病害的栽培措施,以保证预测圃先于大田发病。预测圃发病后便可指导大田的病情普查。

病原物越冬或越夏后的存活数量决定初侵染发生的程度。例如,通过检查小麦种子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负荷量和谷种粒黑穗病菌冬孢子的负荷量,基本上可以预测本季黑穗病的发生程度。根据田间病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进行空中孢子捕捉。如在小麦秆锈病流行的重点地区进行空中孢子捕捉,以掌握锈病在田间尚未发生或未普遍发生之前,空中孢子的流行情况,结合田间病情动态观察,对病害的流行作出预测。

对传毒昆虫带毒率的测定,亦可作为某些病毒病预测的依据。如测定黑尾叶蝉带毒率,可预测水稻普通矮缩病,测定灰飞虱的带毒率,可预测小麦丛矮病。

大多数流行性强的病害,在病原和寄主的抗性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其流行与否及流行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条件,尤其是其中的温湿度、雨量等因素,如小麦赤霉病除越冬菌量作为预测指标之一外,还可以根据小麦抽穗开花期的温度、雨日的比例预测当年的发病程度。其它如稻瘟病、稻白叶枯病、小麦锈病、玉米小斑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都以气象条件作为病害流行预测的主要依据。

(四)经验是预测人员和当地群众在病害预测方面通过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对一个植病工作者来说,这方面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多年病害预测的实践以及向有经验的群众调查和学习,对当地一些主要病害的流行情况,特别是发生始期、发生程度与当地气象及栽培管理因素的相关性等方面,可以逐步积累有益的经验以作为病害预测的参考。例如,华北地区水育秧的秧田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绵腐病烂秧的流行时期,这与常年在4月上、中旬有晚霜和寒流袭击有关;长江流域,9月上、中旬为稻穗颈瘟的流行时期,这与水稻孕穗抽穗期常受台风和降温的影响有关;在华北北部没有保护地栽培的地区如种植感病品种,春季黄瓜霜霉病的发病始期多在6月中旬的前半旬,而6月中、下旬为流行盛期,这是因受外地菌源影响,发生和流行时期略有推迟,而具有本地越冬菌源的京、津郊区,一般发病始期在5月下旬,流行时期为6月上、中旬。

综合上述各点,对病害流行规律的认识愈清楚,掌握的历史资料和当前的有关资料愈完备,气象预报愈准确,实践经验愈丰富,预测的准确度便愈高,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就愈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7: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