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屈光性近视 |
释义 | 屈光性性近视眼应指轴长不变(或在正常范围内),而由晶状体等屈光因素改变所引起的近视眼。 按照屈光成分分(1)轴性近视:是由于眼轴的延长造成的近视。一般眼轴增加1mm,近视度增加-3.00D,在高度近视眼特别是恶性近视眼中,眼轴的延长极为严重,往往可以看到明显的眼球突出。 (2)曲率性近视:由于角膜前面或晶状体表面的曲度增强,曲率半径变短,而使平行光束入眼后过早聚焦于视网膜前的近视状态。 (3)指数性近视:指由于房水、晶状体屈光指数的增高,屈光力增加,而使平行光束入眼后过早聚焦于视网膜前的近视状态。 按屈光度分①轻度近视眼:近视度<-3.00D(300度),一般眼底无病理性改变 ②中度近视眼:近视度>-3.00D(300度)<-6.00D(600度),部分眼底呈豹纹状改变。 ③高度近视眼(病理性近视眼):近视度>-6.00D(600度),常引起玻璃体和眼底的退行性病变,其中>-10.00D(1000度)、眼底病理性改变严重的也称为恶性近视眼,多与遗传因素有关。 按屈光特性分1、弯曲性近视,是由于角膜或晶体表面弯曲度过强所致。 2、轴性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轴过度发展所致。 3、指数性近视,是由屈光媒质指数过高所致。 4、位置性近视,是由眼球内某屈光媒质位置前移(多为晶状体)可引起近视,这种较少见。 在屈光静止的前提下,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汇聚,而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造成视觉变形,导致远方的物体模糊不清。上海新视界眼科医院说近视除了看不清东西外还存在其它的危害,如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所以近视的危害不容忽视的,一定要引起注意。 屈光性近视眼学说概述轴性学说指眼轴延长是近视眼的本质,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便是眼轴伸长的过程。近视眼是由于眼轴延长所致。 轴性学说的依据是:①活体及离体近视眼球轴长测定均相应延长;②眼底可见弧形斑等器质性改变;⑧屈光度加深及视力下降一般均进行性发展;④动物实验结果,⑤调节功能改变在近视眼(包括在早期阶段)表现不明显。某些学者不仅认为近视眼是轴性的;而且把这类近视眼称之为“轴性近视眼”。如前所述,近视眼是由于眼轴延长所致。最早的报告见于Morgagni(1761)。TpoH分虽然近视眼的轴性学说一开始就有解剖学的证据,但早年即有人持不伺意见。尽管承认高度近视H艮中轴长确具重要作用,然而近视眼在性质上还应注意存在有以下两种主要情况:其一为人眼有多种屈光成分,轴长是因素之一,但决定最终屈光状态是由各屈光成分关系组合的情况所决定,主要受结构形态及位置的影响。其二为屈光性能的变化,如晶状体屈光力的作用。屈光性近视眼起核心作用的屈光成分是晶状体,其作用机制是调节。 Steiger认为轴性学说不能用来解释所有的近视眼现象。每一屈光成分都有一定的可变范围,如角膜屈光力可在38.O~48.0D之间,人眼最后屈光状态决定于角膜与轴长的组合情况。近视眼的轴长不一定都属病理值,调节在近视眼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在以后的研究报告中也时有出现。“屈光性近视眼”的理论基础是调节机制,并取得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资料的证实。视近活动中晶状体有明显的功能一结构改变,用调节性近视眼学说能很好解释大量的近视现象,其逻辑推理很易被人们接受。日本眼科学会曾讨论指出,后天性近视眼系因近业→持续调节→睫状肌紧张性增强→晶状体屈光力增加所致。佐藤通更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经过长期研究,坚持认为中度以下的近视眼为后天过度近业、持续调节、睫状肌紧张、晶状体屈光力增加引起,是一种长期适应性结果,坚决否定轴性学说。 严格说来,屈光性(或光折)性近视眼应指轴长不变(或在正常范围内),而由晶状体等屈光因素改变所引起的近视眼,其实质是强调环境因素的作用。 假性近视学说在我国,长期以来不仅确认屈光性近视眼的存在,而且还把其看作是近视眼的主流,是近视眼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并设计一种独特的“假性近视”学说。主要依据为:①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证实调节紧张或调节痉挛可出现近视;②眼部滴用阿托品类药物视力可能改善;③近距离工作者近视患病率明显增高;④采取某些放松调节的措施(如雾视法等)可使视力上升等。从而把调节看成是近视眼形成的唯一(或最重要)因素,把视近负荷增加诱发的近视眼等同于调节性或屈光性近视眼,不仅是青少年近视眼,而且包括所有近视眼部经历假性→半真半假(混合)性→真性近视眼的过程,即功能性近视眼逐步过度到器质性近视眼。近视屈光程度亦相应由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眼是可逆的(至少在假性、半真半假性阶段),从而在一定时期中是可防、可治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