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髡残松岩楼阁图
释义

清髡残松岩楼阁图绘山岚、松林、楼阁。坡用湿笔挥写,笔墨流畅滋润,山峦显得浑厚;松林、树木则用焦墨勾点,葱郁苍茫,奥境奇辟。画上方有长篇题识,其中论画云:“董华亭(其昌)谓:画和禅理共旨,不然禅须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力学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反映了石溪的绘画思想,正是追求气韵的佳作。

基本信息

【名称】清髡残松岩楼阁图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清代

【文物原属】私人收藏

【文物现状】南京博物馆藏

【规格】立轴,纸本,设色,纵:41.6厘米,横:30.4厘米

作品赏析

图中绘山岚、松林、楼阁,具写意山水风范。这幅作品,其山坡用湿笔挥写,笔墨流畅滋润,使山峦显得浑厚华滋;松林、树木、楼阁,先用焦墨勾点,再加点染,葱茏苍秀,意境奇开。整幅作品墨气淋漓,秀逸湿润,气韵生动,是一幅意境独造的山水力作。在这幅画的上方,画家长篇题识,其字苍秀,风神独具。

以纷繁的笔墨表现千山万壑的浑厚与苍茫,是清代画家髡残绘画风格的显著特色。他这幅纵321厘米,横 127.8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纸本水墨《松岩楼阁图》(见图),却以简练奔放、恣意挥洒的笔墨,表现出“这一座山”质朴而又厚重的意境,此画在髡残的作品中堪称佳作。

欣赏《松岩楼阁图》,感觉画面好像只是巨幅作品中的—个局部,但整体上却不显局促与残缺。画家描绘了山顶上的几株古松杂树和房舍的屋檐,中间一段云烟渺渺,远处天际用淡墨烘染出天光岚影、云烟起伏,气韵自然生动。这里虽然是画面上的虚处,却是整幅作品中最关键、最精彩的地方。此画的线条大多以枯笔完成,无论长短粗细,都是那样的古拙苍劲,韵味醇厚。自清以降,在线条的运用上尤其是干笔的使用,能够与髡残并肩者并不多见。这幅作品虽然线条不多,但每一笔都有拔山扛鼎之力,加之画上的草书长跋洋洋洒洒、灵动飘逸,与画之用笔和谐呼应,令人叹为观止。

画上长跋曰:“吾乡青溪程司空(程正揆)藏有山樵(王蒙)《紫芝山房图》,莱阳荔裳宋观察(宋荦)亦有《所性斋图》,而皴染各不相同,皆山樵得意笔,乃知舞大呵者神变莫测。董华亭(董其昌)谓画如禅理,其旨亦然,禅须悟,非功力使然,故元人论品格,宋人论气韵,品格可学力而至,气韵非妙悟则未能也。尝与青溪论笔墨三昧,知己寥寥,知其解者,真旦暮遇之耳。丁未重九前三日,作于幽栖大歇堂,病眼昏涩,自愧多谬若此,野翁道长先生得无喷饭乎,石溪残道人。”这段跋文为髡残的这幅作品为什么与以往风格不同作了清晰的说明——法无定法,表现出生动的气韵才是创作的第一目的。这对于当今的画家也很有启迪。

创作背景

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重,布局妥帖。构图虽然繁复严密,丰满郁茂,却丝毫不显迫塞滞涩,景色不以怪异新奇取胜,在质》怦凡中见深邃,在自然宁静中显功力。他善于使用秃笔和渴墨,用笔凝重扎实,雄强的笔触层层皴擦勾染,笔势强健而不霸悍,墨色厚重而不板滞,能够作到渴笔不枯见骨力,湿笔不湮显精神,正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他画山石多用解索皴和披麻皴,并以浓墨焦墨点苔,显得山川深厚,草木华滋。其作品以真实山水为粉本,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崇高境界。

画家简介

髡残(1612—约1692)字介邱,号石溪,又号白秃、残道者、庵住道人,晚署石道人、石溪和尚,本家姓刘,湖南武陵(今常德)人。在清初画坛,他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号青溪)并称“二溪”,后世将其与石涛、朱耷、弘仁并称“清四僧”。髡残自幼喜好绘画,20岁时放弃举子业,削发为僧,遨游于名山大川之间。30余岁时,明朝覆灭,髡残参加了由南明何腾蛟组织发起的反清队伍,后来抗清失败。他为躲避灾难隐身于常德桃花源。程正揆在《石溪小传》中记载了髡残这段艰难的生活:“甲申间避兵桃源深处,历数山川奇辟,树木古怪与夫异禽珍兽,魈声鬼影,不可名状;寝处流离,或在溪涧枕石漱水,或在峦猿卧蛇委,或以血代饮,或以溺暖足,或藉草豕栏,或避雨虎穴,受诸苦恼凡三月……”在这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中,髡残不仅磨陈了意志,更有了—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好机会,这段不凡的经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充实了胸中丘壑,为后来的山水画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些他在不少题画诗中都过叙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7: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