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田鼓词
释义

起源演变

青田鼓词为流行青田境内的一个曲艺品种,由隋唐时代“变文”演变而来,明清时期已见流传,青田俗称“唱词”,用本地方言演唱,演唱者大多为盲人。迄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当时这种“讲唱文学”由佛教徒为宣传佛教的教义和道理开始,由于大都是音译和意译,文字深奥不通俗,一般老百姓无法理解,因此当时的和尚用通俗白话再配以“韵文”来演唱,使一般民众所能接受。

宋代开始,文人们把“变文”再改良,演变为“诸宫调”,形式为一人讲唱、多人演奏,但因场面太大,一般普通老百姓不能接受,所以诸宫调演变成鼓子词、弹词和说唱。鼓子词分北词大鼓、南词(弹词和鼓词),其中鼓词由单人演唱,器具简单,民间一般百姓都能享受这种文化娱乐,深受群众喜爱。

明清时期,青田鼓词极为流行。二十世纪60年代前,仍然十分兴盛, 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间明令禁唱“旧词”,鼓词受到限制。80年代后,民间曲目得到解放,鼓词日渐兴盛。

青田鼓词在全县境内上至祯埠乡下至温溪镇东岸均有分布,现有鼓词艺人300左右。青田鼓词说唱形式现仍与明清、民国时期相似,但形式已趋于简化。鼓词一人表演,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结合。词句以七言为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道具简单,节奏整齐,板式变化丰富。青田鼓词可分为“平词”、“大词”两种。

艺术特点

青田鼓词一般都用本地方言演唱,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结合,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善于叙事,长于抒情,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辞结构以“二、二、三”和三、三七字句为主,也有分四六言,三七言,三三四言等十言句,唱韵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曲调唱腔除在演唱武打、激情等场面时有些高亢、粗犷外,一般多为简朴低沉,节奏缓慢自由,旋律起伏不大。音域大都在5至3度间低回吟诵。在两个基本乐句的基础上艺人可即兴发挥,以延伸和压缩的手法表达喜怒哀乐,丰富唱腔。基本曲调有快板、慢板、平板、叹板、散板等十几个板式,演奏的主要乐器为大鼓、扎鼓、六轮(节子),拍板、锣等。唱大词用大鼓、大锣,唱平词用扎鼓,六轮、拍板两词皆用。 青田鼓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以及无故事情节的简短词目,其中以家庭悲欢离合、爱情故事、历史传奇居多,传播的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跟传统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大词的唱本有《观音佛》、《陈十四夫人》、《包公词》,主要叙述观音佛和陈十四夫人的一生经历。大词唱全本要三天三夜,如果只唱一天或二天,唱词先生便 “摘唱”其中的主要内容。平词的曲目很多,其中以各种演义、传奇小说、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唱本有:《征东》、《征西》、《隋唐》、《杨家将》、《封神榜》、《五虎平西》、《岳飞传》、《粉妆楼》、《飞龙剑》、《九龙神剑》、《六美图》、《七美图》、《八美图》、《二度梅》、《绿牡丹》、《三侠五义》、《珍珠塔》等。以世情、劝善及其它内容为主的短篇唱本有《公婆劝》、《劝世文》、《兄弟劝》、《十劝精》、《三玉杯》、《西湖景》、《话青田》、《十字》、《浪子回头》等。

兴衰交替

历来靠祖传和师传的青田鼓词,均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其它文化艺术的繁荣,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青田鼓词逐渐被冷落,目前除大词《观音佛》、《陈十四夫人》两本曲目还在传承外,平词却很少演唱,平词的大量曲目基本没有传承,除少数艺人熟悉唱本外,一般艺人不会说唱。因此,有濒临绝灭的危险。

虽然如此,但在老一辈艺人的不懈努力下,青田鼓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由于青田鼓词用本地方言说唱,带有浓郁的地方民歌风味,曲词大多为群众词汇,并夹染一些民间谚语、俗语、通俗易懂、曲句俚质、音韵和谐、押韵自然,易于记忆。词目大都由历史小说,民间故事改变而来,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

如今,青田鼓词在县城内十分盛行,每个地方都有鼓词说唱,尤其以祯埠乡至温溪东岸的大片区域内最为盛行。甚至在温州、丽水一带亦有相当的名气和影响。其说唱曲目繁多,现仍有300余名艺人,是其它地方鲜有的。

2007年,青田鼓词被丽水市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渐受相关部门重视的青田鼓词,大胆走出“深闺”,走入大众眼帘。

作为丽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田鼓词这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随着现代传媒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被年轻一代冷落。但作为民间艺术,青田鼓词自有其与生俱来的民俗气息,犹如“养在深闺”的女子,既神秘又美丽。如今,鼓词在青田十分盛行,每个地方都有鼓词说唱,尤其以祯埠乡至温溪东岸的大片区域内最为盛行。本期,我们推出对青田鼓词的介绍文章,揭开这个“深闺女子”的神秘面纱,让读者们领略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魅力无限

前段时间,听说鼓词艺人季海华自费刻录鼓词光盘,颇受一些乡镇村民的喜欢,大家争先购买。这其中自有其独到的吸引力。择日不如撞日,赶上了一户人家请季海华前去唱词,记者也兴致盎然地前去聆听,希望能一饱耳福。

现场,鼓声配着铃声、快板声,词句缓缓溢出,动听富有节奏,给人一种听觉的享受,使听者如痴如醉地陶醉其中。这出《陈十四夫人》的词,把古代传奇女子陈十四娘收妖降魔的传奇故事通过说唱弹奏的形式中表现出来,平添了许多风趣和雅致,再现了鼓词这一艺术瑰宝的璀璨。

道具虽不多,但见季海华演奏时一手击拍,一手敲鼓,鼓拍结合,板式丰富,有快板、慢板、散板、叹板等十多种。节拍快慢有序,缓急有别,急如暴风骤雨,缓如和风细雨,音调时高时低,高低分明,听后使人赏心悦耳。说唱时一人扮演多种角色,塑造多个不同性格的人物,模仿各种不同声音,集唱曲、说书、相声、口技、独角戏于一体。并且根据故事内容及场内具体情况,随机应变来点插科打诨,加点笑料,吊起听众的胃口……座下,赞叹声不绝口,认可了季海华的表演技艺。

记者总算领略到了青田鼓词所具备的独特魅力,它的最大特色是单人表演,手中敲两种以上的乐器,口中仍然唱念自如,有声有色。一个人扮演各种角色,不但要细致刻画人物,使人物的个性、神态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并要吐字清楚,情节交代详细。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并且还会模仿各种不同声音,用以渲染气氛。

这就是青田鼓词,它将历史长河遗留下来的艺术经过岁月的沉淀,通过艺人们不断地改良创新,自成一格,品味起来“纯正香甜”。

艺人追梦

能有这番才艺的鼓词艺人自然很不简单。这位天生弱视的艺人在鼓词行业能有此番造就,跟他从小的兴趣和努力是分不开的。面对这条从艺之路的过往,季海华侃侃而谈,甚至未忽略其间的细微之处。

从小就对鼓词有着浓厚兴趣的季海华,在16岁时师从海口镇白岸村的鼓词艺人陈兵琪,如今在这一行业也算小有名气。据季海华回忆,他从小就对鼓词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村里哪户人家邀请唱词艺人,他总是喜欢从家中搬个小板凳,坐在唱词艺人的身傍,目不转睛地盯着唱词艺人脸上变化莫测的表情,竖着耳朵听着富有节奏的唱词,听着听着甚至有些醉了。那时对季海华来说,这是一种享受。正是这种熏陶,为他日后的从艺生涯奠定了基础。

此外,季海华那喜好鼓词的外公周宝庚也影响着季海华。颇有闲情的周宝庚偶尔会小露才情,唱上几段,季海华耳濡目染,自然加深了对鼓词的喜爱之情。

真正将季海华走向鼓词从艺之道的是他初三的班主任。由于季海华天生低视力,班主任建议他学一门技艺以谋出路。虽爱好读书,但季海华经过深思后,发现这一建议挺有道理,自己天生弱视,将来肯定对学业和工作造成影响。还不如另谋出路。在这种情形下,季海华走上了鼓词这条从艺之路。就是在这条从艺之路上,季海华将他的人生发挥到了极致。

回顾往昔,季海华有着诸多感慨。这条从艺之路,他走了13年,在这13年里,他从无名小卒成了家喻户晓的鼓词艺人,技艺越发精湛。但鼓词行业面临着传承断档的危机,令其心急如焚。现今他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对鼓词行业进行创新,将鼓词推向市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项目,从而将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但令季海华感受最深地是,从事鼓词行业,他从唱词中学会如何为人处事。而唱词中所讲述的为人处世之道,也迎合了广大喜好鼓词的人们的口味。

影响深远

的确,青田鼓词所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除了曲词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自然,说唱生动优美外,还在于鼓词中所阐述的为人之道迎合了广大群众的心理。

青田鼓词以听觉思维去联想,想象再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情景,成为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成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鼓词是青田人民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据一些村里的老人反映,在旧社会,平民百姓受尽官府和邪恶势力的压迫欺凌,在心理上希望有一个为民办事的好官,有一个和谐的社会和安定的环境。而鼓词中宣扬忠孝节义,积德行善,善恶报应,惩恶扬善恰恰符合广大群众的胃口,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便他们心理的这种寄托在鼓词中得到了实现。再者,过去由于社会贫穷,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人们在休闲之时劳作之余,唯以“听词”、“看戏”消遣。通过听词看戏等活动,使他们学到不少知识,对时局、世情、礼仪等方面的见解非常在理,谈吐得体,能说出很多的道理来。因此,他们对鼓词曲目中的内容十分熟悉,也很喜欢听,有的还能唱上几段。鼓词中所宣扬的传统文化,对善良、智慧人物的赞美,对邪恶势力的憎恨亦能引起听众的共鸣。

现实生活中,就是鼓词所阐述的这些哲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农民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人际观。青田一带的农民勤劳俭朴,团结奋进的精神,忠厚诚实,热情好客的良好习俗,跟受到鼓词的长期熏陶是分不开的。

行业兴旺

正是因着鼓词的这种吸引力,兴旺了鼓词这一行业,也养活了一大批从艺的残疾人。

船寮西村的鼓词艺人毛勇南因手残,在17岁那年选择了鼓词这一行业。刚出师时,大户人家不喜欢请他这种名不见经传的新手,他只能长年手捏竹棒,肩负袋具,走村串户,唱些简短的词目(也叫讨饭词),以此收点粮食背回家中赡养家中父母。随着年岁渐长,积累了些名气,请他的大户人家多了,日子也过得充足。

从艺42年的毛勇南见证了鼓词行业的发展。据他所知,长期以来,从事鼓词的艺人绝大部分为盲人或其它残疾人。这些人大多从小就失去劳动力,生活无着落,生存空间狭窄,在旧社会,他们不得已去学习这门受人鄙视的技艺,成为末等的生意人。然而恰恰是这一末等的生意解决了许许多多残疾人的生活出路。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县内各地唱大词的风气日盛,且报酬相当可观,故从业人员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健康人也选择这一行业。为解决就业、稳定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该县组织了鼓词协会,艺人们有幸成了文化战线中的一员,他们在演唱传统节目的同时,根据形势需要编唱新词,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教化人们移风易俗,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保护传承

县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金荣平无不担忧地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其它文化艺术的繁荣,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青田鼓词逐渐被冷落,目前除大词《观音佛》、《陈十四夫人》两本曲目还在传承外,平词却很少演唱,平词的大量曲目基本没有传承,除少数艺人熟悉唱本外,一般艺人不会说唱。因此,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由于老一辈鼓词艺人的相继去世,现有艺人中说唱技艺精湛者也为数不多,如若不及时抢救,将出现这一民间艺术断档的现状。再加上现代的年轻人对鼓词缺乏兴趣,听众大多属中老年人,导致青田鼓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严重制约了这一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金荣平说,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文化部门开始对记录鼓词内容的手抄本和录音带进行收集,刻录成光盘。并邀请了相关艺人演唱传统鼓词唱本,逐一进行录音、存档,将其中流传广泛、内容丰富,群众喜爱的优秀唱本编撰成书。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艺人对鼓词进行创新,编唱符合时代潮流和现代人欣赏的新唱本,争取将具有青田特色的刘伯温传说、华侨故事编成唱本;改进鼓词表演方式,争取,将青田鼓词搬上舞台。还计划成立青田鼓词保护组织,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调查研究,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并制定《青田县鼓词保护办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