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钦陵 |
释义 | 唐代吐蕃大将钦陵(?—698),唐代吐蕃大将。噶尔氏族,故又称噶尔·钦陵。松赞干布大相禄东赞长子。任大论(大相)。以吐蕃赞普赤都松年幼,与弟赞婆专统兵马,居中用事,独揽朝政。事无巨细,皆出其手。东掠唐境,西扰突厥,败薛仁贵於大非川,由是权益大。 圣历元年(698),赤都松以狩猎为名,对其征伐,杀其党二千余人,遂自杀。自是噶氏家族势衰。 人物生平及史籍记载钦陵,吐蕃大臣。其祖世代为吐蕃贵族,姓薛氏。父亲禄东赞“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①曾赴长安为松赞干布求亲,遂有文成公主西嫁吐蕃赞普的盛事。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逝世,芒松芒赞继赞普位。因为赞普年幼,由禄东赞摄理政务。唐乾封二年 (667)禄东赞去世,即由钦陵掌握朝政。吐蕃语称宰相为论,而钦陵实为吐蕃宰相,故史称为论钦陵。禄东赞父子掌吐蕃朝政长达五十年之久。 论钦陵兄弟五人,兄早亡,弟弟分别为赞婆、悉多、于勃论。他们长期领兵在边境,“皆有才略”。赞婆在青海东部专主战事几十年。而钦陵自摄政后,总揽大权,对内将吐蕃王朝的政治组织进一步整顿完善,对外则进行武力扩张,兼并诸部,抗衡唐朝,使吐蕃国势力迅速发展壮大。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四月,钦陵攻占了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疏勒(今新疆喀什)、于阗(今新疆和田)等安西四镇,切断了唐朝到西北一线以至中亚的交通,对唐王朝造成了极大威胁。在此之前,吐蕃早将原居住在今青海海南等地区的吐谷浑击溃,占据其地,进逼河湟。此刻又占据安西四镇,唐王朝深感不安。于是以著名大将薛仁贵为逻逤(今拉萨)道行军大总管,以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帅,率兵十万前来青海,借护送吐谷浑主回国的名义,征伐吐蕃。这年八月,薛仁贵进抵大非川 (今海南州切吉草原),留郭待封领两万兵屯于大非岭上保护军需辎重 ,待命而进。薛仁贵自率大部倍道去乌海(今海南境之黑海),欲图给吐蕃以一次奇袭。 这时,吐蕃方面早有准备。钦陵亲自从安西移部青海,统所部四十万驻扎于大非川的西南,以逸待劳。当薛仁贵率军进到河口,遇到一支蕃军,大败之。郭待封闻薛军已有捷,遂不听薛仁贵将令,统所有军队辎重向乌海而进,欲图争功。中途,钦陵指挥蕃军二十万截击,俘获全部军粮辎重及许多唐军将士,郭待封大败而走。薛仁贵闻警,率部急退回大非川。钦陵集兵四十万围杀,唐军 “死伤略尽”②,全军覆没。最后钦陵答应了薛仁贵的求和,释放所有俘获唐军将士回国。此一战,钦陵以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歼灭唐军十万,大败了赫赫有名的薛仁贵,吐谷浑失去了最后一线复国的希望,日月山以西彻底为吐蕃所控制。薛仁贵因此而被贬为庶民,而钦陵之威名则又大大地扩扬开来。 仪凤三年(678)春天,唐朝以李敬玄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检校鄯州(今乐都)都督。李敬玄上任后意欲出伐吐蕃。而此时的钦陵也已作了不少防备工作。这年九月,李敬玄与兵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刘审礼、副总管王孝杰统兵十八万抵青海湖,钦陵即率藩军迎战。一战即将唐前军全歼,俘虏了刘审礼和王孝杰,李敬玄闻听后“狼狈却走”③,屯兵于承风岭(今拉脊山一带),靠泥沟而守寨。钦陵指挥蕃兵从高岗往下压,唐寨岌岌可危。后来幸亏左领军员外黑齿常之率五百人乘夜袭击吐蕃营寨,惊退蕃军,李敬玄才得以收拾残军逃还鄯州。钦陵又大获全胜。刘审礼在吐蕃病死。王孝杰因为长得有点象赞普的父亲,遂遭释回国。李敬玄吓得谎报有病,连连请求调回长安。唐朝方面只好又派监察御史娄师德出使吐蕃去讲和,钦陵的弟弟赞婆在赤岭(今日月山)迎接这位唐使,并相约互不相犯。 到调露元年(679)二月,芒松芒赞去世,钦陵与芒松芒赞之子器弩悉弄的舅父麴萨若拥立器弩悉弄为赞普。唐高宗闻信后,命大将裴行俭乘机出兵攻青海。裴行俭说:“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④唐高宗便收回了成命。从这里可以看出钦陵在当时吐蕃国中的威望之高和吐蕃势力之大。正由于如此,从大败李敬玄之后十多年间,唐朝虽不甘心于吐蕃的进逼河湟,但也不能轻易发兵作战。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唐蕃为争夺安西四镇而交恶。三月,钦陵同弟弟赞婆统率蕃兵,在素罗汗山(今洮州一带)与前来征伐的唐军又展开了一场决战,结果再一次取得大捷。唐方大将王孝杰因此被免为庶民,娄师德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 据敦煌藏文文献记载,钦陵不仅善于作战,而且能言善辩,极有远见。在这次战役之前,唐军统师王孝杰曾致书钦陵,并赠以粟米、蔓菁籽各一袋,书信声称:“吐蕃之军旅如虎成群,如牦牛列队,所计之数吾亦相当。谚云:量颅缝帽,量足缝靴。……天降霹雳,轰击岩石,岩石再大岂能相比?”钦陵复信答道:“小鸟虽众,为一鹰隼之食物;游鱼虽多,为一水獭之食物。麋鹿角虽多,岂能取胜;牛角虽短,却能取胜。松树生长百年,一斧足以伐倒;江河纵然宽阔,一(扌庹)之革舟即可渡过。青稞稻米长满大坝之上,却入于一盘水磨之中。星斗布满天空,一轮红日之光,使之黯然失色。一星焰火足以烧光高山深谷之所有果木树林;一股泉水源头爆发山洪,足以冲走所有坝上的果木树林。满地土块之中,若使一石滚动,请观此一石破碎,还是巨大土块破碎?……你们之军旅实如湖上之蝇群,为数虽多,不便于指挥,与山头云烟相似,对于人无足轻重也。吾之军丁岂不是犹如一把镰刀割刈众草乎?牦牛虽大,以一箭之微,射之难道不能致死乎?……”连篇累牍,类譬巧喻,真可以说是妙语叠出。据古藏文文献,此战果然杀唐军十万人之多,“尸骸高与天齐”。⑤ 同年九月,唐朝右武卫胄曹参军郭元振随吐蕃使者到吐蕃,钦陵提出讲和条件,即唐朝撤去安西四镇的戍兵,并以突厥十姓之地(今新疆境内)辖属于吐蕃。郭元振说:“四镇、十姓与吐蕃种类本殊,今请罢唐兵,岂非有吞并之志乎?”⑥钦陵很机智地问道:“使者意我规削部为唐边患耶?我若贪土地财赋,彼青海,湟川近矣,今舍不争何哉?突厥诸部碛漠莽莽,去中国远甚,安有争地万里外耶?…”⑦后来虽然唐朝方面考虑到边疆重地,不能轻易送他人,没有答应这一要求,但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钦陵其人是何等的有深谋远略。 钦陵兄弟在吐蕃执政数十年,权倾当朝。赞普器弩悉弄随着年长,意欲收回旁落的国事大权。圣历二年(699)二月,赞普与大臣论岩乘钦陵在外之机,捕杀其亲党两千余人,并召钦陵兄弟来朝。钦陵自知去必死,便举兵抗命。赞普出兵讨伐,结果钦陵兵败自杀身亡。 钦陵一死,其弟赞婆于同年四月率部千余人降唐。赞婆镇守青海三十余年,很有声望,武则天封为归德王、右卫大将军,令其率部众守洪源谷(在今甘肃古浪县西,邻近青海海北州)。接着,钦陵的儿子弓仁也率吐谷浑七千余帐降唐,拜为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后累迁至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卒后赠拨川郡王,其子亦在朝中为大将军。 以钦陵为代表的吐蕃势力为了扩强国域,突袭占据了吐谷浑故地,控制了青海大部,欲图进而直接攻占唐土。而唐朝失去附国吐谷浑等于失去了一个天然的藩篱。唐蕃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就在青海东部农业区以西展开了长期的战争较量。钦陵不仅派弟弟赞婆长期镇守青海,而且自己经常率兵活动于这块地方。他首先一举歼灭薛仁贵十万大军,彻底控制吐谷浑国土,为吐蕃国势的壮大,疆域的扩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之后又接连大败李敬玄、王孝杰数十万大军,对巩固吐蕃东境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在青海的军事活动是他一生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说,钦陵是吐蕃前期经营青海的一个重要人物,地方史研究中不应忽略此人。 注释: ①《旧唐书》卷196《吐蕃传》上 ②《资治通鉴》卷201。 ⑧《旧唐书》卷81《李敬玄传》 ④《资治通鉴》卷202。 ⑤《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 ⑥《资治通鉴》卷205。 ⑦《新唐书》卷216《吐蕃传》上 历史评价《资治通鉴》记载:“初,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尚幼,论钦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诸胡畏之。钦陵居中秉政,诸弟握兵分据方面,赞婆常居东边,为中国患者三十余年。器弩悉弄浸长,阴与大臣论岩谋诛之。会钦陵出外,赞普诈云出畋,集兵执钦陵亲党二千余人,杀之,遣使召钦陵兄弟,钦陵等举兵不受命。赞普将兵讨之,钦陵兵溃,自杀。夏四月,赞婆帅所部千余人来降,太后命左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将骑迎之,以赞婆为特进、归徳王。”“冬,十月,丁亥,论赞婆至都,太后宠待赏赐甚厚,以为右卫大将军,使将其众守洪源谷”史籍《通鉴考异》引《实录》记载:“赞婆及其兄弟莽布支来降,以莽布支为左羽林卫员外大将军,封安国公。”胡三省在《通鉴》之注中说:“按赞婆弟名悉多于敷论。明年,吐蕃将麴莽布支寇凉州,与唐休璟战。未详《实录》所云。今删去。” 吕元膺在《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碑铭并序》中说:论惟贤“其先西土人也。高祖讳东赞,作相于西戎,因官立姓,遂为论氏……曾祖陵,与祖躬仁同总众于东。至高宗朝,拔部落七千余帐归国,拜特进左玉钤卫大将军,封归怀郡王。褒忠奖诚,宠锡殊厚,子孙因家,自银州至于京兆。祖躬仁,朔方副大总管、云麾将军、行左晓卫大将军,酒泉郡开国公,赠拨川郡王,谥曰忠” 《骠骑大将军论公神道碑铭并序》明言:与弓仁一同附唐者是其父钦陵,而非赞婆。目前,藏学界也有钦陵即赞婆异名说,但难以论定。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唐徳宗建中初年,策贤良高第。唐朝贞元年间拜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宪宗朝,官吏部侍郎,在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病卒,终年七十二岁。元膺时,论弓仁之子论诚节尚在,他后又为论诚节之子论惟贤作碑铭,所言较《资治通鉴》及新旧《唐书》可靠。 家族后裔自宋朝以降,噶尔·东赞的后裔论氏家族汉化日深,弃武从文者渐众。至元、明之时,仍有见诸史籍者,九百余年间其族世系不绝,在中国各民族的家族繁衍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今天,在青海省黄南同仁县曲库乎乡有其家族人众,如今在该乡有“瓜什则措娃”之村落,实际上应为“噶尔氏部落”,音讹为“瓜什则”。藏语“瓜什则措娃”实际上就是“噶尔氏家的公子”之意,传为噶尔·东赞的长孙一族的世居之地。另外,在青海省泽库县也有瓜什则乡,就是噶尔氏乡,本为千户部落,皆为噶尔氏家后裔。在泽库县的多福屯乡有古德尕让部落,其先民就是噶尔东赞长子之后。在青海生海南州同德县拉加寺左近有辰什则部落,以为噶尔·东赞的后裔。 如此考据,噶尔氏的后裔子孙仍然生息在黄河西岸广袤的土地上,称凉洲论氏。君子之泽,世代不斩,汉藏两族关系之源远流长,兄弟情谊之深厚无比,当在不言而喻之中。 南唐烈祖的陵寝南唐烈祖的陵寝。李昪钦陵二陵均系依山为陵,相距约100米。李昪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东,称为钦陵,建于公元943年。李昪及其皇后钟氏的合葬陵居西,称为顺陵,建于公元961年。李昪陵因建于南唐国势强盛时;故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李璟陵则建于南唐国势衰弱时,规模略小,随葬品亦不丰富。 基本简介钦陵,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陵寝。其外形是一座隆起较为明显的圆形土墩,高出所在地面12米,周围170米。陵门坐北南向,遥对远处海拔343米高的云台山主峰,即所谓“背倚天阙,面矗云台”是也。形胜颇佳,堪称为“佳城郁郁”之地。陵墓前方西南角有一处平台,原为陵寝享殿所在,今已夷为废墟。 钦陵规模较为宏大,陵门立面用砖砌出柱枋、斗栱等仿木建筑结构,檐口用砖砌出叠涩的挑檐,正中为圆拱形洞门。整座陵墓进深长达21.48米,宽10.45米,墓室内有彩绘。陵墓设色基调呈暗红色,显得深沉而庄重,而彩绘的色彩则绚丽夺目,有牡丹、莲花、宝相花纹等,整座建筑布局严谨,坚固而宏伟。陵墓分为前、中、后三主室和十间侧室。前、中两主室及其侧室是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六间侧室则为石结构,内部装饰华丽。 在中室北壁下方左右两侧各置一尊高浮雕石刻武士像,武士头上戴盔,身穿梅花鱼鳞甲,双手握长剑,足踏祥云,相貌威严,作左右侍立护卫的姿态。原来都敷金涂彩,至今线条深处还遗存有金碧痕迹。在两武士之间的青石门额,横贯浮雕,石刻“双龙攫珠”图像,龙为五爪金龙,昂首阔步,张牙舞爪,生动逼真。其头平行相对,身向前伸,一前爪作攫珠状,正中是一颗火焰光珠,下托云彩,石刻精致,功力颇深。 墓主简介南唐烈祖李昪(888年—943年),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时期南唐建立者。本为孤儿,为杨行密于争战中所掳,并以为养子,而杨行密诸子不能容,遂将其给予徐温(一说为徐温所掳,并以为养子),并改名徐知诰。南吴时期,因功累升升州(今江苏南京)刺史、润州(今江苏镇江)团练史,徐知诰为政宽仁,又能节俭自处,奖励农桑,因此府库充实。当时,徐温居升州,并以徐温长子徐知训居南吴都城扬州(今江苏扬州)控制南吴政权,天佑十五年(918年)徐知训因骄傲荒淫为朱瑾所杀,徐知诰就近自润州渡长江平变,自是徐温乃以其代替徐知训留扬州,日常政事皆由徐知诰处断。徐知诰在扬州,一反徐知训之作为,恭敬事奉吴王杨隆演,并且谦卑对待士大夫,对待部属宽大,生活十分俭仆,并以宋齐丘为谋士,改革税制,因此国家遂渐富强,人心归附。南吴顺义七年(927年)徐温去世,徐知诰与徐温亲子徐知询争权,徐知诰趁徐知询入朝的机会,将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吴政权。天祚元年(935年),进封齐王。天祚三年(937年),改名徐诰。同年,篡夺南吴政权,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号升元。升元三年(939年),恢复原姓,并改名李昪。李昪登帝位后,勤于政事,并兴利除弊,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药中毒,个性变得暴躁易怒。升元七年(943年)背上生疮,不久病情恶化去世,时年56岁,在位6年,谥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子李璟继位。 墓地结构李昪钦陵全长达21米余,宽10米余,包括前、中、后三间主室和十间侧室。前、中两室及其所附四间侧室是砖结构,后室及其所附六间侧室是石结构。墓门及前、中、后三个主室都仿照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木结构建筑式样,在壁面上用砖砌或石雕成梁、桥、柱子和斗拱,再用石青、石绿、储石和丹粉等矿物质颜料在其上绘以鲜艳的彩画,图案多作牡丹、莲花、宝相、海石榴和云气纹等。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这是目前国内现存最早的附属在柱枋部分的彩画遗迹,在建筑史和艺术史上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李昪陵的中室和后室之间有哺道,在雨道口的中室北壁上方,横列大型的双龙攫珠的石刻浮雕,下方的左右两侧各置一尊足踩祥云、披甲持剑的石刻浮雕武士像,原均敷金涂彩。后室的室顶为巨大青石条砌成的叠涩顶,上面绘有彩色的天象图,包括日月星辰一百余颗。后室地面的青石板上又雕刻着婉蜒曲折的江河形状,象征着地理图。这种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陵墓内部装饰,是秦始皇陵以来帝王陵寝的装饰传统。后室的中后部有石砌棺床,棺床的侧面有行龙浮雕,并用浅刻的卷草和海石榴花纹作为棺床平面的装饰。 李昪陵前、中、后室所附的侧室内均有放置随葬品的砖台,原置的金、玉、铜、铁和陶瓷质的器物均被早年盗墓者所掠走或破坏扰乱。考古发掘所得的劫余器物以玉哀册和陶涌像较为重要,前者刻字填金,标明了该陵的陵名及下葬年代;后者有数以百计的男女宫中侍从涌和舞诵,以及各种动物涌,亦为南方唐宋墓中所罕见。 内部结构中室和后室之间有一短短的甬道,甬道当中有两扇可以开启的石门,门上有五排钉孔及安装铺首门环的痕迹。石门曾被盗墓者撬开,上部已损坏,但仍能开启。后室为墓穴所在,较前、中二室均大,是放置李昪及其皇后棺椁的地方,全部用石砌筑,顶作穹窿形,四壁表面均涂朱色,是由八角形柱、阑额、斗栱构成,为面阔三间的东西厢。全室计有柱八根,均用整石雕磨而成,上承一斗三升式斗栱,柱作灰黄色,斗栱作深灰色,上施彩绘,其花纹线条均留下雕刻痕迹。两侧三侧室形成一排廊柱式建筑,使整个立面具有高大、宏伟、庄重、华丽的外观。这是陵墓设计者匠心独到之处。北部正中是青石棺床,由六块方形大青石组成,合为整体,其后嵌入北壁龛内,棺床正中有一长方小井,名“金井”,这是古代的一种遗制,名叫“腰坑”。石棺床边缘有平雕牡丹花纹,棺床的周边还有浮雕三爪金龙八条。均作向前行进状,前面两条头相对,左右两侧各三条,前后相随。从棺床底下起,向东西南侧刻出两道分歧而曲折的石槽,蜿蜓曲折地向外延伸,这幅《地理图》,象征着封建帝王统治下的江河山岳。屋顶绘日月星辰,其中有刚升起的朱红旭日,浅蓝的明月和南斗、北斗等众多的星斗,室顶正中一片空白,可能是象征银河。这是一幅《天象图》,它和地面相辉映,是封建帝王所统治天地的象征,可惜在1956年重修时,作了大揭顶,这幅千年天文图今已无存。不过当时临摹作品仍由有关单位保存。像钦陵这种绘制天文、地理图的传统规制,只有帝王陵墓中才有,这是远自秦汉以来帝王陵墓的装饰传统,是作为所谓“帝王受命于天”,“上具天文,下具地理”至高无上的一种礼遇,其最终的意思是点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主题。室内四壁有小龛和凹槽十二个,可能是放置十二时俑的地方。后室室壁东西皆有当年残留的铁环各一,可能是用以悬挂帷幕之用的。 南唐文化南唐二陵,中国五代南唐先主李昪及其妻宋氏的钦陵和中主李璟及其妻钟氏的顺陵。位于江苏江宁牛首山南麓。二陵相距50米。1950~1951年发掘。钦陵全长21.48米,分前中后3个主室及10个侧室。前中室为砖砌,后室为石筑,均为仿木结构,在墓门上和壁面砌凿出柱、枋和斗栱,上有彩绘。后室顶部绘天象,地面刻凿象征地理的河川;进门处上方刻双龙戏珠,门两侧有披甲持剑武士石雕像。顺陵全长21.9米,有前中后3个主室和8个侧室,均为砖筑。内部结构简单,无天象河川,也没有双龙戏珠和武士石刻。二陵遗留文物约600件,包括男女陶俑、陶制神怪及陶瓷器残片等。其中的哀册残片,为判定墓主及陵名提供了依据。顺陵是五代南唐李璟的陵墓,它位于钦陵西侧约百米处。陵墓规制略简。李景颇具文学才华,他的词绮艳婉约,如“细语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等佳句至今为人称颂。 南唐二陵是在1950年才发现的,因年代久远,地面建筑早已不存。地宫虽在宋代就有人盗掘过,但仍出土了陶俑、瓷器、玉哀册等6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南朝陵墓石刻是六朝文化的珍品,也是中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在整个中国石雕艺术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与同时代的北朝石窟艺术遥相媲美。南唐二陵位于南京市南郊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开国皇帝先主李昪与中主李景的陵墓。1950年至1951年间,由南京博物院进行科学发掘,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