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祁剧
释义

祁剧是湖南地方大戏剧种之一,它又称祁阳班子,民国初年称“祁阳戏”,清末又名“楚南戏”,因形成于祁阳而得名。祁剧广泛流行于湖南省的祁阳、衡阳、邵阳、零陵、郴州、怀化等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州、桂林、平乐、柳州和赣南、粤北、闽西一带。

简介

祁剧,比京剧的历史还早400年的地方剧种,旧称祁阳戏、祁阳班子,是湖南地方戏曲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剧种。湖南省八个古老的地方大戏剧种中,只有祁剧占据了永州、衡阳、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大半个湖南省的地盘。

祁剧兼有高腔、昆腔、弹腔3种声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形成永河、宝河两大流派,其舞台语言均统一使用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声调高扬、激越。祁剧剧目繁多,曲牌丰富,是弹腔为主的多声腔的湖南大戏种。

祁剧的流布区域较为广泛,除湖南的衡阳、零陵、怀化、邵阳、郴州等地区拥有祁剧演出班社之外,不少祁剧班社还到外省演出,足迹流布桂、粤、赣、闽、滇、黔诸省。在演出过程中,祁剧与桂剧、粤剧、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等地方戏曲剧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扩大了祁剧的影响,又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曾一度形成“祁阳弟子遍天下”的鼎盛局面。

祁剧起源于祁阳,但是风云流转的几百年间,祁剧却传遍了半个中国。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祁剧不仅在本省红火,而且纷纷向邻近地区和省份蔓延流传,遍及桂、粤、赣、闽、滇、黔诸省,达到了鼎盛时期。

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带兵打仗,曾经带着祁阳班子跟随军队,把祁剧带领着一路唱到了新疆。民间有“祁阳子弟遍天下”之言,祁剧盛极一时。郭沫若看过祁剧演出后曾经说过:“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

解放后,祁剧多次进京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演出,毛泽东还亲自为祁剧《昭君出塞》改过唱词。祁剧先后创造出了《封神榜》、《孟丽君》等传统戏,《孔繁森》、《郑培民》等现代戏。现代祁剧《走廊宽,走廊窄》曾获省田汉戏剧一等奖;《孟丽君》历时20多年,演出5000多场。

溯源

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说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当时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地方化,明朝成化年间(约公元1465年至1487年),弋阳诸腔与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地方化,形成了祁阳一带的高腔;明朝万历年间,昆山腔风靡全国后,祁阳一带的戏曲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后,祁剧先后融汇徽调、汉调和秦腔而形成弹腔(南北路)。随着声腔的增多,祁剧剧目、表演艺术日益丰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社会太平,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官场选伎征歌,民间酬神演戏,一时成为社会时尚。清末,江西、福建等地称祁阳戏为“楚南戏”。民国年间,称“祁阳戏”,以发生发展于祁阳一带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祁剧”,兼有高、昆、弹3种声腔,分为永河、宝河两大河流,艺术特点高亢、粗犷,带有浓郁的山野气息。但舞台语言,统一用经过规范化的祁阳官话。

形成了祁阳一带的高腔;明朝万历年间,昆山腔风靡全国后,祁阳一带的戏曲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后,祁剧先后融汇徽调、汉调和秦腔而形成弹腔(南北路)。随着声腔的增多,祁剧剧目、表演艺术日益丰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到了清朝康熙、乾隆年间,社会太平,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官场选伎征歌,民间酬神演戏,一时成为社会时尚。弋阳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其被称为祁剧高腔之祖。祁剧在明代后期,已成为湖南流行较广的剧种。据清代同治九年修纂的《祁阳县志·艺文志》记载,明朝末期,祁阳地方已经有了较为健全体制的戏班活动。

高腔是祁剧最早的声腔,清朝康熙后期,祁剧在先后融合了徽调、汉调和西黄腔之后,逐渐形成了弹腔(南北路)。后弹剧在发展过程中,南路有受宜黄戏的交流影响。随着其流行和剧目及表演艺术的变化,祁剧声腔形式日益丰富。

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祁剧社有较大的流传和发展,向外遍及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省。祁剧著名班社在清嘉庆年间有吉祥班、老四喜班等。咸丰、同治(1851-1874)以后,祁剧有了全面的发展,众多新剧社、剧目和名家不断涌现。

当时的班社有科班、中班、江湖班三种:一、科班。一般的艺员入科三年才满师,期间的活动都在科班内。早期的科班在白水、零陵、贵恙、祁阳等地活动。二、中班。一般在学徒出科后,还要再帮师三年。学徒在次期间仍然一边唱戏,一边学戏,有微波的收入,这段时间被称为“中班”。三、江湖班。最早的江湖班是老春花班,在康熙年间就在武岗一带进行演出活动。乾隆年间有诸如庆芳班、瑞华班、新喜堂班等光绪年间著名班社有荣庆班、老永和班等。清朝末年的四喜班、荣庆班、老永和班和天仙园,合起来被称作“四大名班”。

名家

1961年9月16日晚,赣南地区祁剧团在南昌江西宾馆向周恩来演出了祁剧《拾玉镯》,洪玉玲饰孙玉姣,张少庭饰傅朋,钟玉兰饰刘婆婆。演出后,周总理热情地鼓掌,祝贺演出成功。次日,周总理又在江西宾馆接见演职员。当他知道祁剧起源于主席家乡时,格外高兴,立即扬起右手,爽朗地说:“好,要发展祁剧,要发展祁剧”。

祁剧名旦筱玉梅在北京参加全国戏剧会演,饰《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获全场观众称赞。在首都戏剧评议会上,郭沫若说:“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

湖南各地祁剧团,曾多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性戏剧会演,梅兰芳曾对祁剧演员邓汉葵等优秀演员说:“祁阳子弟满天下”。

声腔

祁剧音乐丰富,高、昆唱腔和伴奏、曲牌数以千计。一般可以分为高腔、弹腔、昆腔三种唱腔,高扬激昂的调门。

高腔是祁剧演出中最古老和具有特色的声腔,至今仍然保留着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乐器。演唱的时候,用鼓来打击出节拍,出腔则配合有锣鼓、唢呐来伴腔,用来渲染气氛,具有弋阳腔的“其节以鼓,其调喧”的特点。它的曲牌可以分为南、北、正、杂等类别。南、北曲牌的区别主要在旋律和乐曲情绪上,一般南曲比较抒情,北曲的比较悲壮。

弹腔可分为南北两路,其中南路相当于二簧,包括弋板、安春、阴皮等,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徽剧、宜黄腔等的影响。北路则相当于西皮,并有弋板(四平)、安春(吹腔)等调。南北路旋律相互糅合应用,被称为“南转北,北转南”。

昆腔保留的曲牌较多,曲牌版式大体可以分为正板、青板、吊句子三种。其中正板为一板三眼的四拍子;青板则为一板一眼和有板无眼的样式,多适用于节奏较快、情绪变化较大的场面;吊句子则多为自由节奏的板式,适合情绪激昂的场面。

祁剧的唱腔高扬激昂,传统的唱法除了夫旦、丑角用真声外,其他的行当均讲究用“雨夹雪”(真假声结合)的方式。演唱要求严格,咬字则要注重表现单、双、空、实,出音则讲究抑、扬、顿、挫,务求要做到字正、音清、腔圆。在表演艺术上,祁剧具有粗犷、夸张、朴实的特点,动作讲究眼、鼻、胸、手指、脚尖的配合一致和匀称协调,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称为“归子午”。祁剧的表演有一套本剧种特有的严格程式:例如“亮相”就规定要在撩袖、抖袖、整冠或者整鬓之后再进行;“开衫子”则可以分为全衫子和半边衫子;表现将校辕门侯差和武将出征前的战斗的准备,动作程序繁杂,规格严谨,难度很高。

套路

祁剧的各行当脚色的指、眼、步和身段,都各自有一套技法:要求花脸过头、须生平眉、小生平肩。例如花脸一般讲究眼珠的滚动和脸部肌肉的颤动;旦行讲究柔软放松的“棉花身段”等。祁剧在表演工夫上特别重视腕子功,要求能做到倒掌(手掌向外,手指能碰到手臂),转动灵活,耍出各种“腕子花”样式,做到柔弱无骨、转动灵活自如。眼神表情也有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者焦急时用“斗眼”,表现发怒或者威胁时用“瞪眼”,表现沉思时用“梭眼”,表现气愤时用“睁眼”,表现左右看人用“分眼”,表现人之将死用“阴眼”,表现人之喜爱多情用“俊眼”等。

祁剧的表演艺术多从生活出发,加以舞蹈化的发展。除此之外,祁剧尚有许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如跑马的舞蹈,习惯上称作“马路”,就有几十种不同的舞蹈动作,不但表演逼真,而且十分优美。同时又融合和吸收了拳击、舞剑等民间武术,因而更具有乡土特色。 脸谱一般只用红、黑、白三色,多注重眼、鼻、口的勾画,线条刚劲有力。

祁剧伴奏的乐器则主要为祁胡、月琴、三弦、板胡(瓜琴)4大件,祁胡伴奏用的琴筒一般用楠竹制做而成,一般小而长,筒口成喇叭形,琴柱内装上铁条,琴弓内藏铁丝,其音阶高扬嘹亮。在打击乐器方面,有特制的高音战鼓和帽形噪鼓以及宽边的大锣和大钹等。

行当

祁剧现行的角色行当可以分为生脚、小生、花脸、丑脚、正旦、小旦、老旦七行。除老旦在重头戏中较少外,其他各行当又因扮演不同类型的角色分成若干戏路。其中正生包括白须、花须、青须;花脸包括整个净行角色;丑角有文丑和武丑之别。每个戏班的正旦和和老旦只有一个,除此其他各行都有多人。

生脚:或称作正生,一般扮演挂青、白、花三种胡须的角色,其中还包括红生。一般按穿着的不同袍服可分为官衣、水衣、解袍、靠马、稻子、袍子、黄布摆等不同戏路;此外还有员外戏、背时皇帝戏(扮演被迫退位的帝王)、死戏、疯戏等特殊做派。其中的靠马戏指扎靠路马的武将戏。挂白须者如杨滚、黄忠,挂青须者如岳飞、马超。祁剧比较重视功架和马路,并有多种趟马动作,表演时演员上身为骑者,下部状坐骑。例如《杨滚教枪》中的“马踏五营”的一段,杨滚在表演跑马时,一手持刀,一手提靠,上下有节奏地摆动,俨然一副策马疾驰的样子;在表演退马时,双膝微蹲,双足踮起,采取碎步后退的姿势,臀部有节奏地扭动,活像马屁股。这路戏的表演相当具有特色,演出十分火爆。褶子戏和袍子戏则均比较注重身法的变化。特别是在袍子戏中,一般要求袍子、罗帽、胡须和手脚都能紧密配合,如《卖马当锏》一剧当中,秦琼耍的七十二路锏法,身法就特别繁重。在黄布摆戏中扮演长者、乡佬的一类角色时,大多为挂白须角色,要求唱、做、念并重,如《赶子雷打》中的张元秀。

小生:一般按照演员的冠戴来分戏路,在文戏中戴有纱帽、解元巾和一字巾戏,武戏则有二龙叉和包巾戏,紫金冠和罗帽戏则文武戏兼有。此外还有一路开脸戏,如《金水桥》中的秦英,《薛刚反唐》一剧中的薛葵,还有挂须戏如《杨滚教枪》中的高怀德等。紫金冠戏中扮演周瑜、吕布、罗成、子都等将帅,穿蟒或扎靠,都讲究运用颈功挽翎,甩紫金冠,抛披发等技法。解元巾戏扮书生,穿花褶子,讲究运用褶子的风度,斯文中略带有风流,如烧火中的倪俊;一字巾戏扮书生者则穿青褶子,着趿鞋,又称趿鞋戏,表演者斯文儒雅,如梅良玉、许仙等角色。祁剧的小生罗帽戏也用软罗帽,帽坨可作抛下、翻上或转动等动作。文小生则讲究腕子花、指法、袖筒功。

花脸:按穿着可分为诸如蟒袍、靠马、袍子、水衣、赤膊等不同种戏路。蟒袍戏还有文、武不同戏路之分。文戏者扮演诸如曹操、严嵩、潘洪、包公等角色,注重不同的位份和讲唱手法;武戏如《司马洗宫》中的司马师,注重袍袖功夫,有大幅度的挥袖、甩袖等动作;袍子戏中有几出中军戏(如《打弹鸣冤》中的中军),穿袍子、马褂,马蹄袖,挂朝珠,常走点步,动袖的时候还带有甩须,身法特多。赤膊戏则多扮演张飞、马刚等角色,演员袒露上身,并常用滚肚的技法。祁剧花脸角色的表演风格豪迈、粗犷、火辣。不论演哪路戏,都会有大幅度的动脸转眼的表演。如《泗水拿刚》中,当薛刚听说可以为文母报仇雪恨时,突的一下站立起来,头一扬就将软罗帽坨抛向脑后,一脚就架在椅子上,并双袖过头挥舞,双目圆睁,快速旋转,面部的肌肉产生剧烈掣动,一线胡须不断吹起,突出薛刚粗豪的性格和急于报仇的心情。在戏剧《秦府抵命》中,秦灿在盛怒时,双手猛然端起蟒袍前襟往桌上一盖,全身横扑在桌上,两手伸向桌外抓向刘彦昌;而当被刘驳斥得理亏时,则一下子跌跪在桌后,下颌挂在桌沿边,两眼发呆;当毒打秋哥气绝后,抛桌出位察看。这一连串的扑桌、跌桌、抛桌的大幅度动作,表现极为夸张、强烈。

丑脚:扮演的角色类型繁杂,戏路甚多。按穿着来分有诸如解袍、官衣、褶子、烂派、水衣等戏路;若按人物类型分就有老脸、公子、和尚、娃娃、痞子、蠢子、残疾人等不同的做派。蟒袍戏如《大进宫》当中的赵炳,官衣戏如《闹严府》中的赵文华,比较注意讲究位份,重在突出面部表情。公子戏与和尚戏则都属褶子戏类,身法颇多。公子戏着花褶子,戴公于巾,耍风流扇,甩袖时讲究缩脚矮身。和尚戏则穿和尚褶子,戴和尚帽,走矮步,基本功要求甚高。如剧目《样梅寺》中的了空和尚的表演,常用曲膝的拗身法。《双下山》中,本悟和尚有诸多象耍数珠、抛数珠和口衔一双鞋子、张口时将鞋子同时抛向身子两边的特技表演。烂派戏则多以衣着槛楼而得名,扮演术士、家院、解差、化子、瞎子、蠢子、哑巴等各类人物,比较注重讲白和表情的表现力。水衣戏可以分为文、武两类:文戏大多扮善良、诙谐的乡民,如《问樵开箱》中的格子,还包括穿水衣的老脸戏、娃娃戏、矮子戏等;武戏则多为扮演诸如江湖武士、贼盗等角色,如《水浒》中的鼓上蚤时迁;猴子戏的扮演亦属此类。

正旦:一般扮演端庄温柔贤惠淑女的妇女形象,如剧本《观音》中的观音,《岳传》中的岳夫人,对表演者要求稳重、文静。但并不是所有的形象都如此,在正旦扮演的有些角色中,表演也相当泼辣、粗迈,例如《目连传·打三官堂》中的刘四娘扮演。

小旦:一般饰演年轻姑娘和性格泼辣或具有风骚的妇女形象,前者形象诸如严婉玉、孙玉姣、杨排风等,后者诸如阎惜姣、潘金莲等。小旦的表演上做工较多,一般要求演员轻盈娇俏,动作幅度较大。

正旦和小旦有一些共同的戏路,如闺阁戏、蟒袍戏、靠马戏、背搭戏、悲泪戏等。闺阁戏又被称作闺门旦戏,以小旦的扮演为主,例如《绣楼赠塔》中的陈翠娥形象;也有正且扮演的,如《三天香》中的谢天香。要求表演者文雅、柔缓。背褡戏则以穿背搭而得名,大多扮演丫环,亦以小旦饰演为主,人物性格则大都聪明活泼、调皮泼辣;也有少数几出穿背搭的戏由正旦扮演,如《赶春桃》中的雷氏。悲泪戏中多以唱功为主,正旦扮演者的有如秦香莲、王春娥等;小旦扮演的如《丛台别》中的陈杏元,《叫街生祭》中的王金爱。此外还有一路小旦专工的笑耍戏,例如《桂枝写状》、《金莲调叔》。《调叔》丫类戏,旧有“风流戏”之称。

老旦:多扮演老年妇女。重戏不多,有“三出半老旦戏”之说,即《判双钉》、《造八珍汤》、《浪子收尸》三出,《望儿楼》算半出。此外还有象《太君辞朝》、《仁宗认母》、《牛陴山》等剧,都为唱功戏。

科班

祁剧科班众多,名伶辈出。清咸丰、同治以后,祁剧科班到处涌现。祁剧著名班社在清嘉庆年间有吉祥班、老四喜;光绪年间有荣庆、老永和;辛亥革命以后有大舞台、发舞台、品舞台、紫云台、大吉祥、太和园、开明、用中、国华等班。祁剧艺人历来重视培养新人,据现有资料,自咸、同到抗日战争前,祁阳县办有:鸿、元、如、永、祥、方、香、梅、玉、翠、文、三、喜、荣、国、丽、巧、春、超等四十二个科班。其中玉字科的李玉亮,翠字科的何翠福,三字科的唐三雄,喜字科的刘喜艮,称祁剧三个半聪明子弟,他们都是名重一时的艺术家。培植人才最多的,当推“荣”字科班,如名丑李荣富(艺名李泥巴),名生李荣祯,名旦苏荣兰,他们都是驰名湘桂的大老师傅,在祁剧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1933年在祁阳洪桥办的丽华班,为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邵阳、武岗、零陵、衡阳又培养了大批演员,大多成为各剧团的骨干,著名演员有李荣祯、桂松茂、郭品文、邓汉葵、李泥巴、筱玉梅、谢美仙等。

剧目

祁剧现有传统剧目总数上千,有一两百剧目已失传。据1982年统计有941个,其中整本272个,散折669个。祁剧音乐高亢激越,曲牌十分丰富,据邵阳统计,有1079首之多。其中被祁剧艺人视为高腔之祖的《目连戏》,可以连演七天,从不重复。现存的传统演出本《目连正传》有124折。

根据声腔的不同,祁剧的剧目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高腔剧目。祁剧高腔最早的剧目是《目连传》,现存的传统演出本《目连正传》有124折。 其余的高腔演出剧目还有《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其二,昆腔剧目。主要有《天官赐福》、《八仙庆寿》、《卸甲封王》、《六国封相》等。

其三,弹腔剧目。 弹腔分南、北路,剧目题材大都来自历史小说。主要是春秋列国、秦汉三国、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水浒故事及包公戏、按院戏。如《黄飞虎反关》、《湘江会》、《吴汉杀妻》等。表现坚贞爱情和美丽神话的剧目也有不少,如《拾玉镯》、《白蛇传》等。

祁剧剧目中,有不少做工戏,如《烤火下山》、《刘高抢亲》等。这些戏道白、唱词很少,主要是靠表演动作来介绍剧情,展开故事,表现人物。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祁剧重表演、重做工的特点。另外,祁剧表演还特别重视眼功,眼神表情多种多样:表现吃惊或焦急用斗眼,表现沉思用梭眼,表现威武英俊用颤眼,表现人之喜悦、爱慕用俊眼等。

解放后,祁剧多次进京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演出,毛泽东还亲自为祁剧《昭君出塞》改过唱词。祁剧先后创造出了《封神榜》、《孟丽君》等传统戏,《孔繁森》、《郑培民》等现代戏。现代祁剧《走廊宽,走廊窄》曾获省田汉戏剧一等奖;《孟丽君》历时20多年,演出5000多场;《目连传》则得到了欧美人的高度评价。

祁剧现有传统剧目总数上千,有一两百剧目已失传,后在1956-1961年期间发掘出来的。祁剧中的弹腔剧目约占百分之八十,高、昆剧目约占百分之二十。

祁剧传统剧目据统计有大小戏893本,其中百分之八十为弹腔剧目。高、昆整本戏《目连传》、《精忠传》、《观音戏》、《夫子戏》四大部,称为祁剧“正高”、“正昆”代表剧目,其他属于明清传奇的高腔、昆腔戏,则被称为“耍高”、“耍昆”。“耍高”剧目有《琵琶记》、《金印记》、《投笔记》、《一品忠》等;“耍昆”剧目有《鹿台饮宴》、《卸甲封王》、《别母乱箭》、《藏舟刺梁》、《劝农赏花》等。弹腔戏大多搬演《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以及部分神话传说和公案戏。经过整理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昭君出塞》、《牛皋毁旨》、《闹严府》、《泗水拿刚》;创作的现代戏有《黄公略》和已摄制成影片的《送粮》等。

传承

在祁剧界,艺人们有“三去赣南”之说,第一批在乾隆时期;第二批是仁和班在同治末年;第三批是福兴班在清朝末期民国初年。道光帝时期,艺人龙明信带领的新福祥班在江西宁化著名一时。民国时期,祁剧第一个女子科班丽华班于1933年在祁阳洪桥创办。

新中国建国后,剧团发展兴盛。1956年时,湖南全省有祁剧社团29个,共有1972人参与从事。从1958年起,不断创作现代剧作,如《送粮》、《新坡将军》等。在1960年,湖南省祁剧艺术团汇报演出了《闹严府》;同年,还开始兴建湖南省祁剧院。1963年在省戏曲学院设立祁剧科,开始招收专业学员。十年动乱,使祁剧艺术备受摧残,1978年以来,才渐渐恢复起来,1980年底,湖南省文化局组织全省祁剧教学演出,组织评选出二十四个优秀剧目录相、从而为祁剧保留了众多的许多优秀剧目表演艺术材料,为祁剧的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新生

影响:曾是全国第二的优秀剧种

祁剧,旧称“祁阳班子”,是湖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流行地区广泛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祁剧兼有高、弹、昆3种声腔,保留各类曲牌达1079支,唱腔素以高亢、激越见称。永河派弹腔戏较多,宝河派高腔戏较多。

现年64岁的李文芳,是湖南省祁剧院的退休人员,国家一级演员。1959年元月,她在北京怀仁堂为毛主席、周总理、贺龙元帅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在台上接见了我们,他还问我‘小鬼,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邵阳的,他说‘喔,是宝庆的’。”

和李文芳一样,国家一级演员严利文也曾经给国家领导人演出过。那是1963年,严利文随剧团到广州演出,当时贺龙、陶铸观看了他们的表演。

“李文芳和严利文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记录着祁剧的辉煌。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福建、新疆等地以及我们省的许多民间剧种,其实都是由祁剧发展而来的。有史料记载,清朝年间,左宗棠带兵打仗,为了安抚队伍中湘南子弟的军心,曾经带着祁阳班子跟随军队,把祁剧带领着一路唱到了新疆。”省祁剧院副院长李和平说。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邵阳、永州、郴州一带,每逢红白喜事和传统佳节,大家都要请来戏班子,唱上好几天。过年的时候有些地方甚至一唱就是个多月,引来方圆一二十里的人前来观看。当时,活跃在城镇、乡村的大小戏班不计其数,就连县级以上的正规祁剧团全省也有将近30个。一些有名的剧目如《昭君出塞》、《孟丽君》、《闹严府》、《牛皋毁旨》、《访贤记》、《包公坐监》等,连普通老百姓也能唱上几段。

因为流传广泛,影响巨大,新中国成立后,祁剧曾先后4次进京汇演,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1961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赣南祁剧团演员时,曾明确表示要发展祁剧。郭沫若在20世纪60年代看过郴州祁剧团赴京演出后说: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接见祁剧演员时说“祁阳弟子满天下”;田汉也曾撰文评价:“祁剧的《昭君出塞》是很有特色、很动人的好戏。”

尴尬:“台柱子”月薪才600多元

当记者在位于邵阳市区的省祁剧院找到肖笑波的家时,不禁吃了一惊:一居室的房子不到40平方米,简陋的家具将狭窄的空间塞得满满的,妹妹和她同住一间房……

就是如此拥挤的住房,还是笑波自己花350元/月租来的,单位只给她安排了一个单间,两个人合住,连厨厕都没有。

肖笑波今年23岁,是省祁剧院的“台柱子”,长得漂亮、高挑。除了唱戏,模特、唱歌、声乐、舞蹈等都是她的特长,并多次在这些项目上获奖,最近她还在全省第四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中获得大奖。

然而,对这样一个“台柱子”,祁剧院却只能给她提供简陋的住宿条件,以及600多元的月收入。

“并不是我们抠门,我们也是迫不得已!”省祁剧院副院长刘登雄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祁剧的辉煌开始慢慢褪色,城市观众迅速丧失,农村观众也陆续减少,经营状况直线下滑。省祁剧院加上退休人员一共114人,演出收入加上省、市财政拨款,每年经费缺口达到100多万,因此根本无法拿出钱来改善员工的生活状况。

记者在省祁剧院看到,整个剧院占地不到3亩,房子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红砖房,外墙没有粉刷。临街的一栋4层楼的房子兼顾了商用、办公、宿舍等多种功能,一楼是门面,二楼三楼被改装成了招待所来补充经费缺口,四楼是办公室兼员工宿舍。三楼的一侧被改建成排练厅,显得破败不堪,舞台地面的木板开始腐烂。

条件落后,人才流失,演员青黄不接。据了解,目前全省正规的专业祁剧社团已经由过去的近30家减少到了不到五六家,而勉强能搭台唱戏的只有两三家。2003年,省祁剧院从邵阳市艺术学校引进了肖笑波等18个青年演出人才,但很快就有一部分人被其他剧团挖走,一部分改行,至今只剩下8个,其中还包括2名乐师,整个祁剧院30岁以下的演员只有6个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演出人才青黄不接,而且理论研究领域也少人问津。记者想在省祁剧院买一点研究祁剧的书籍或者音像资料,但是最终没有如愿。“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是,唱了50多年,连一点音像资料都没留下。”严利文对记者说。

专家:祁剧衰落是“与生俱来”的

尽管祁剧面临着一场空前的生死考验,但是业内人士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的行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严利文和李文芳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尽管都已经退休,但是她们却不愿安享悠闲:每天坐40分钟的公交车,到邵阳艺术学校去教唱祁剧,每天3个小时的授课时间里,一字一句地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而一天的报酬是10元钱。

肖笑波尽管年轻,但是对祁剧的执著从没松懈。因为嗓子刚治疗,不能说话,她在一个本子上写道:“我从11岁就开始学习祁剧,可以说,我的祁剧表演功底和我本人是一道成长的。将近12年了,我的生命中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我知道,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的付出和经济收入不能成正比,也有好地方诚意邀请,我也曾经动摇过,但是都因为对祁剧的眷恋而放弃了。”目前,肖笑波靠在外面当模特,搞一些声乐、普通话、舞蹈培训等补贴家用。

“虽然祁剧在城市已失去了市场,但在农村的演出还很红火,因此祁剧还有发展的空间。”中国祁剧网站长王小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其介绍,他曾在郴州、永州等地对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业余祁剧团作了一些实地考察,结果证明,在农村存在一个巨大的戏迷群体,而且活跃在农村的业余剧团不在少数,经营状况也很好,某业余祁剧团光去年一年就演出了近300场。“这些业余剧团经营方式灵活,演出的剧目多种多样,什么戏都会唱,很受老百姓欢迎,可见农村是祁剧发展的广阔天地!”王小军说。

“戏曲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省艺术研究所专家孙文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祁剧已经跨越了一个时代,跨越了文明,它的消失是必然的。”

孙文辉说,戏剧的传承和新的戏剧范型的产生,都曾依附着群众性的农业祭祀活动的蓬勃开展。而农业生产实现工业化后,这种以祭祀为媒体,或以祭祀仪典获得复活的舞台戏剧,就将失去生存的土壤。

“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于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代人的情感形式必然不同于农业社会人们的情感形式。从这一角度来看,戏曲必然宣泄不了当代人的情感。因此,戏剧的危机就发生了。祁剧之死,正是由于它的生所决定的。”孙文辉说。

保护:打破体制性障碍桎梏

“正因为祁剧的衰落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保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民族遗产,它的消亡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损失,我们有责任让它长存于世。”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邹世毅表示。

邹世毅介绍说,祁剧面临的尴尬是一个普遍现象。全省目前的地方戏剧有19种,但是很多剧种已经没有了专业演出团体,大多数的剧种只剩下一个表演团体,形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团”现象,比如昆剧、巴陵戏、荆河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苗歌剧、话剧等等。还有一些地方大戏剧种和地方小戏剧种,专业表演团体日益减少,比如湘剧、辰河戏、常德汉剧等等,都只存在两三个专业表演团体,只有长沙花鼓戏,还存有10余个专业表演团体。目前全省到2005年底登记在册的专业表演团体共89个,实际上能够开展演出的仅67个,能够坚持半年以上演出并且全年演出场次在100场以上的剧团不到40个。

“我们并不指望振兴这些地方剧种,但是保护却是义不容辞的。”邹世毅认为,戏曲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最真实的内心抒发,它最能反映中国的历史,如果让它消失了,那我们的历史就没有形象的东西存在了,因此对这些东西我们应当放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加以保护。

目前,祁剧等民间剧种已经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业已开始启动,这对于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民间剧种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省直文艺院团改革严重滞后就是体制改革不能深入的直接原因。落后的体制还带来了国家文化资产凝固,社会资本难以进入,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效率低、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省祁剧院步入发展低谷的体制性障碍!”刘登雄说,这次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张春贤提出,文化体制改革,“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他很赞同这个观点。刘登雄相信,随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古老的祁剧,也将迎来新生。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3次
最近更新:2011-01-07
创建者:syxgd06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窦氏一家亲 展开

lizhongyandy 展开

辛勤贡献者:

半月沙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6: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