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州 |
释义 | 齐州即今山东省济南市,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济南北接京津唐,南接长三角,西连黄河中上游,东连胶东半岛,在全省处于承东接西的位置,在全国来说是连接华东与华北的门户,是连接华东、华北和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枢纽,京沪锁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是黄河三角周最大的中心城市。而环渤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各种资源丰富,是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环渤海经济区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工业密集区,渤海湾西部城市群的合作与繁荣正日益发展。 齐州概况齐州州治在今山东省省会济南市,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济南素以泉水众多、风景秀丽而闻名天下,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泉水之都”。据统计有四大泉域,十大泉群,733个天然泉,在国内外城市中所罕见,是举世无双的天然岩溶泉水博物馆,除“泉城”外济南也被常被称为“泉都”,因“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有著名的七十二泉,一派江南风光而得名。济南的泉水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各异,精彩纷呈,有的呈喷涌状,有的呈瀑布状,有的呈湖湾状,众多清冽甘美的泉水,从城市地下涌出,汇为河流、湖泊。盛水时节,在泉涌密集区,呈现出“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清泉石上流”的绮丽风光。早在宋代,文学家曾巩就评价道:“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元代地理学家于钦亦称赞说:“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市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济南的城市发展、历史沿革、民风民俗也与泉水密切相关,形成了独特的泉水文化。 行政区划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偏西,北纬36度40分、东经117度00分。东邻滨州市、淄博市,南与泰安市、莱芜市接壤,西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北与德州市交界。总面积8177平方公里。总人口604.85万人(2007年末)。全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市中、天桥、历下、槐荫、历城、长清6个区,章丘市和平阴、济阳、商河4个县。市政府驻市中区。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济南市总人口5921891人。其中:历下区582520人、市中区 572141人、槐荫区396846人、天桥区570296人、历城区878131人、长清县506579人、平阴县344386人、济阳县518879人、商河县574789人、章丘市977324人。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属齐国。秦置齐郡。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其长子刘肥为齐王,领齐国及所属7郡。吕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割齐国“济南郡为吕王奉邑”,济南之名始见于文献。盖因郡治迁往位于济水(古河道)之南的东平陵故名。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济南郡为济南国,辖有东平陵、邹平、台、梁邹、土鼓、于陵、阳丘、般阳、菅、朝阳、历城、猇、著、宜成14县。景帝三年(公元前155年)济南王谋反被诛,国除为郡。西晋永嘉中,移治历城县。南朝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于济南郡侨置冀州,北魏皇兴三年(469年)改名齐州。隋开皇初废济南郡为齐州,大业初复改为齐郡,辖有历城、祝阿、临邑、临济、邹平、章丘、长山、高苑、亭山、淄川10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 改齐郡为齐州,次年置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 撤总管府,贞观七年又置总督府。天宝年间先后改称临淄郡、济南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齐州,辖历城、章丘、亭山、临邑、长清、禹城、临济6县。 北宋初属京东路,元丰元年(1078年)属京东西路,政和六年(1116年)升为济南府,领历城、禹城、章丘、长清、临邑5县。金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领历城、临邑、齐河、章丘、禹城、长清、济阳7县。 元初改为济南路,属中书省,领历城、章丘、邹平、济阳4县及棣、滨2州。 明初仍为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年)省治由青州移治济南,济南遂成为全省政治中心。时济南府治历城县,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肥城、青城、陵县15县及泰安、德州、武定、滨州4州。 清仍置济南府,雍正二年(1724年)由济南府析出泰安、武定、滨州3州升为直隶州。光绪年间,济南府仍辖有历城、章丘、邹平、淄川、长山、新城、齐河、齐东、济阳、禹城、临邑、长清、陵县、德平、平原15个县及德州。 民国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9年7月,设立济南市。 1948年9月解放,置济南特别市(相当于现在的直辖市)。1949年5月改为济南市,1957年12月25日,历城县归划济南市。1978年11月17日,章丘、长清2县划入。1985年平阴县划入。1987年,历城县撤销,改置历城区。1989年济阳、商河2县划入。1992年10月章丘撤县设市。2001年6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长清县,设立济南市长清区。2002年5月8日,长清区正式成立。 遥望齐州九点烟在济南千佛山西盘山路唐槐亭之上的转折处,有一座飞檐丹柱的牌坊,正面匾额上是“齐烟九点”四个大字。这“齐烟九点”语出唐代大诗人李贺的《梦天》诗中“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一句,意思是指站在千佛山这个位置所能看到的济南市区北部的九座小山。 李贺诗原意齐州是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梦中到天上回看中国九州,像似九点烟浮在海里。 济南古为齐州,清代历城知县叶圭书建坊题字,借用来说登山到此向北所望到的景致。 这九座小山,有绿秀峻拔的华不注山、碧如屏风的鹊山、巍然盘陀的药山以及错落其间的卧牛山、驴山、凤凰山、标山、匡山、北马鞍山等,山峰苍翠,云雾润蒸,岚烟缭绕,飘飘渺渺,成为突兀在泉城上空的九点烟岚。 按照顺序,自西向东依次是匡山、粟山、北马鞍山、药山、标山、凤凰山、鹊山、华山、卧牛山。匡山、粟山、北马鞍山、药山,在济南市区西北部。 匡山,本名筐山,因形如覆筐而得名。因杜甫赠李白诗中有“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的句子,后人便在山上修祠立碑,标之曰“太白读书处”,并将山名改为匡山。有一说,李白曾读书的匡山在今四川省,与济南的匡山无关。但是济南人则不以为然。粟山名取“沧海一粟”之意,极言山之孤小。 北马鞍山因山形颇似马鞍而得名,为与市区南部的马鞍山相区别,故冠以北字。山西麓有明代抗倭名将卫青的坟墓,山东麓有明代诗人李攀龙祖茔。 药山因山中盛产中药而得名。标山、凤凰山、鹊山在市区北部。古时标山一带是一片湖泊,标山的两个小山头浸在水中,犹如测量水深的标尺,故得名。元代文学家张养浩曾在标山下隐居,并作有《标山记》。凤凰山在标山以东,因山形似凤凰展翅而得名,今天已经被圈在一处住宅区中,成为社区的大盆景。 鹊山是“齐烟九点”中唯一一个处于黄河北岸的小山。其得名一说因山中多乌鹊,一说因先秦名医扁鹊曾于山中居住、炼丹。鹊山以北就是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了。山南临着滚滚东去的黄河,顺河自西东来的人,船过鹊山,在其左岸便再也见不到石山了。 华山、卧牛山在市区东北。华山又名华不注山、金舆山,海拔197米,是“齐烟九点”中最高的山峰。 华山素以奇秀著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描绘此山道:“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而李白在其诗中描绘为:“兹山何峻秀,翠绿如芙蓉。”就华山山形,将其比喻为含苞待放的芙蓉最为贴切,所谓“华不注”,也正是济南人所说“花骨朵”的同音。 卧牛山在华山东,因山形似卧牛而得名。“齐烟九点”在济南北部成一大月牙形,每座山皆立于平川之上,互不相连,成为现代城市难得的城中山! 齐州地图《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齐州,齐郡。上。开元户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七。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齐国,秦并天下为齐郡。汉分齐郡立济南国,今州即济南国之历城县理也。景帝三年为济南郡,理东平陵,属青州。晋永嘉之後,郡移理历城,即今州理是也。後为石勒所据,慕容氏亦有其地,义熙五年,刘裕平之。宋元嘉九年,分青州立冀州,理历城。後魏将慕容白曜攻下历城,後文帝改冀州为齐州,与济南郡并理。隋开皇三年罢郡,以所领县属齐州。 大业三年罢州,为齐郡。隋末陷於寇贼,武德元年海、岱平定,罢郡复州。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一百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二百里。东至淄州一百九十里。西渡河至博州二百九十里。东北渡河至棣州三百五十里。正南微西至兖州三百三十里。正北微西至德州二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丝,葛。赋:绵,绢。 管县九:历城,全节,章丘,亭山,临邑,临济,长清,丰齐,禹城。 历城县,上。郭下。古齐历下,城对历山之下。汉为历城县,属济南国。晋属济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齐州。 华不注山,一名华山,在县东北十五里。齐、晋战于鞍,齐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注。 州理城,古历下城也。《左传》晋平公伐齐,战于历。《汉书》郦食其说齐王田广,罢历下军守备,韩信度平原袭破历下,因入临淄。《述征记》曰:“历城到营城三十里。自城以东,水イ漫数十里,南则迫山,实为险固也。” 神通寺,在县东七十里琨瑞山中,苻秦时沙门竺僧朗隐居也。朗少事佛图澄,尤明气纬,隐於此谷,因谓之朗公谷。 全节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春秋谭国之地,齐灭之。汉以为东平陵县,属济南郡。宋省“东”字。後魏为东陵,至周省。其全节县,本是隋末土人李满率乡人据堡,赡以家财,武德二年归国,於堡置谭州及平陵县,以满为谭州总管。 贞观元年废谭州,县属齐州。十七年,燕亮构逆,满及男君球固守。贼平县废,有诏重置县,改名全节,以旌其功焉。 济水,在县北四十里。 巨合城,在县东南二十三里。耿?讨张步,守巨里,即此城也。 章丘县,上。本汉阳丘县也,属济南郡。高齐文宣帝天保七年,自高唐故城移高唐县理於此。隋开皇十八年,以博州亦有高唐县,改为章丘县,属齐州,取县南章丘山为名也。武德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废谭州又属齐州。 东陵山,在县南二十八里。《庄子》曰:“盗跖死於东陵之上。” 龙盘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上有神迹,是姜?原所履处。 长白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二千九百丈,周回六十里。 济水,西去县十七里。 县理城,即黄巾城也,在济水之南岸。汉献帝建安中,黄巾贼张角之所守也。 亭山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东〕平陵县地,宋於此置卫国县,属顿邱郡。隋开皇六年,改为亭山县,属齐(郡)〔州〕,县东南有亭山,因以为名。 长白山,在县东北六十里。《齐记》曰:“於陵城西三里有长白山,陈仲子夫妻所隐也。” 百脉水,出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馀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 临邑县,上。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东郡。至晋,属济北国。宋孝武帝孝建二年,立东魏郡,理台城,以临邑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临邑县属齐州。武德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废谭州,属齐州。 黄河,在县北七十里。 济水,西去县四十里。 漯水,北去县七里。 鹿角关,在县西北七十里。隋大业三年废。 长清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卢县地,隋开皇五年,於此置镇,十四年废镇,长清县属济州。因清水为名。贞观十七年废济州,属齐州。 隔马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左传》曰,晋侯伐齐,齐师遁,夙沙卫杀马於隘以塞道,後因为隔马山。 黄河,北去县五十五里。 济水,北去县十里。 清水,西南去县十里。 氵育沟泊,在县西南五里。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族生焉,数州取给。 废四口关,在县西南五十里。後魏置,武德九年废。 石?故城,在县东三十里。 临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菅县,属济南郡。隋开皇六年,移朝阳县理於此,属齐郡,十六年改为临济县。 黄河,在县北八十里。 济水,在县南二十里。 丰齐县,上。东北至州四十里。本汉茬县也,取县东北茬山为名,属泰山郡。 隋大业二年省入历城县。武德元年重置,天宝元年改为丰齐。 岐阳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济水,西去县二十六里。 祝阿故城,在县东北二里。《礼记》曰“武王克殷封(皇)〔黄〕帝之後於祝”,即此。 禹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祝阿县,春秋时齐邑,汉以为县,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郡。天宝元年改名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禹息故城,因而为名,在州西北八十五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