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埔族 |
释义 | 平埔族,指的是居住在台湾平野地区的“原住民族”,在学术分类上属于“南岛语系民族”,是“台湾原住民”的族群之一。“平埔”两个字,就字面的意思而言,就是“平地”的意思;“族”则是指称某一特定的人群。就此而言,“平埔族”是用来指称“居住在平地的人群”的简易称呼。 名称由来400年前,早在汉人来到台湾拓垦、定居之前,台湾西海岸的平原地带,从北部的宜兰、基隆一直到恒春,就已经有许多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不同部落认同的人群在居住着。这些比汉人更早居住在台湾平原地带的不同人群,由于和汉人的语言、文化都不相同,因此在早期的台湾历史文献中常被称为“番”。从“番”的字形、字意来看,“番”是“禾”与“田”所组成的,是用来指称以某种方式耕作的人,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汉文化为中心的眼光下,“番”就含有歧视的意味(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 nd,a)。 “平埔番”或“平埔熟番”的字眼出现在志书中,主要是为了和“生番”与“高山番”区别。“平埔熟番”的称呼虽然在18世纪中期以后就出现在清朝的文献中,但主要还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文献出现得比较多。例如,《噶玛兰厅志》(1851)就有“平埔番”一词。简单地说,18世纪下半叶在文献中出现的“平埔番”、“平埔熟番”,是指居住在屏东平原、宜兰平原、台东平地与恒春平野的土著族群。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谓的“平埔族”隐含了两个意涵∶“平埔”与“熟埔”。“平埔”一词较流行于民间;而“熟番”则是较官方的用语(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 nd,a)。 分类Image:PepoWomanChild S.jpg 虽然自有人类以来,不同的人群之间就对彼此的关系有某种程度的“分类系统”。但是,人类开始以“族”或“民族”来区分人群则是相当晚近的事,特别是在100多年前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开始兴盛的时候。台湾的所谓“族群分类”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台湾日治时期统治台湾的日本殖民帝国,基于统治的理由,对台湾的人群与土地进行全盘的调查与了解,同时也展开了台湾族群的分类工作(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 nd,b)。 起初,日本学者认为居住在平原地区的原住民大多已经汉化,只是以“平埔族”或“平埔番”一词概括之,而将人群分类的重点放在“高山族”上。后来,日本学者对文化渐行消失的平地原住民有了较多的了解之后,也开始将发现到所谓的“平埔族”,实际上也是由多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民族所构成。然而,在过去90多年来,学者对平埔族的分类相当不一致,有的分为7族14支、也有分为8族、9族、10族、12族等(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 nd,b)。 日治时期学者的分类有关平埔族的分类,在日治时期以前,均缺乏有系统的分类。荷兰时期仅记录了先住民的社名,并依其分布的地区,划分成几个区域群。清朝黄叔璥在《番俗六考》中,也是依照地理分布而将原住民分为13个部落群。 直到日治时期,伊能嘉矩、粟野传之丞的《台湾番人事情》(1900)一书中才对平埔族加以有系统的分类,其后伊能嘉矩又着《台湾番政志》(1904),将平埔族的分类加以修正,而分平埔族为:凯达格兰族(Ketagalan)、噶玛兰族(Kavarawan)、道卡斯族(Taokas)、拍宰海族(Pazzehe)、拍暴拉族(Vupuran)、巴布萨族(Poavosa)、阿立昆族(Arikun)、罗亚族(Lloa)、西拉雅族(Siraiya)、以及马卡道族(Makattao)等10族。 以伊能嘉矩的这个分类系统当作主要的参考架构,移川子之藏、小川尚义、马渊东一等人也都提出过对平埔族不同的分类方式(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 nd,b)。其中主要的争议有几个: (1). 阿立昆(Arikun)及罗亚(Lloa)这两族到底应不应该被归为同一族(后来的学者比较倾向于将这两族归为一族,称之为洪雅(Hoanya)); (2). 凯达格兰(Ketagalan)是否是同质性的一个族群,还是应该再继续做细分; (3). 西拉雅族(Siraiya)和马卡道族(Makattao)应该是不同族或者是同一族; (4). 移川子之藏在伊能嘉矩的架构下新加入的邵(Sao)族,应该是平埔族还是高山族。 战后学者的分类近年来,学者对于平埔族的分类,又有新的看法。日本语言学者土田滋在1985年的分类中(见Tsuchida 1985),将平埔族分为12族:噶玛兰(Kavalan)、马赛(Basay)、凯达格兰(Ketagalan)、龟仑(Kulon)、道卡斯(Taokas)、拍宰海(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萨(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大武垄(Taivoan)。 台湾语言学者李壬癸则有不同的看法,在1996年〈台湾平埔族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分类〉一文中,1提出了7族14支的看法:邵族(Thao)、噶玛兰(Kavalan)、凯达格兰(Ketagalan)【下分:巴赛(Basay)、雷朗(Luilang)、多啰美远(Trobian)等三支】、巴布兰(Baburan)【下分:道卡斯(Taokas)、巴布拉(Papora)、猫雾捒(Babuza)、费佛朗(Favoran)等四支】、拍宰海(Pazeh)、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下分西拉雅(Siraya)、马卡道族(Makattao)以及四社熟番(Taivoan)等三支】。 平埔族族群介绍Image:Plain Aborigines Taipei.jpg . 邵族(Thao) . 噶玛兰族(Kavalan) . 凯达格兰族(Ketagalan) . 雷朗族(Luilang) . 道卡斯族(Taokas) . 巴布拉族(Papora) . 猫雾族(Babuza) . 巴则海族(Pazeh) . 洪雅族(Hoanya) . 西拉雅族(Siraya) 近况由于历经与汉人数百年来的交流,平埔族的风俗习惯、语言逐渐凋零散佚而不可考据。目前在学者与平埔族后裔的努力下,逐渐找回部分的习俗及语言。其中邵族、噶玛兰族已获得台湾承认,成为台湾原住民族的亚族之一。 相关资料1. 原论文发表于1992年的《台湾风物》,这里参考的是1996年的版本。后者曾做过修正,和前者不全然一致。 和平埔族相关的原始史料与研究书目汇编 说明:由于和平埔族相关的研究数量极多,这里仅收入原始史料和研究书目的汇编,不收入一般性的学术研究。此外,本书目仅收入专书,单篇论文或书籍篇章也不收入。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陈炎正编,1979,岸里社史料集成。台中:丰原一周杂志社。 . 村上直次郎编,1995,新港文书。台北:捷幼。 . 杜正胜,1998,景印解说番社采风图。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洪丽完,2002,台湾中部平埔族群古文书研究与导读:道卡斯族崩山八社与拍瀑拉族四社(三册)。台中县丰原市:台中县立文化中心。 . 胡家瑜主编,1999,道卡斯新港社古文书。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 岸里大社文书出版编辑委员会编辑,1988,国立台湾大学藏岸里大社文书(五册)。台北:国立台湾大学。 . 刘泽民编著,2000,大肚社古文书。南投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刘泽民编著,2002,平埔百社古文书专辑。南投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 刘泽民编著,2003,大甲东西社古文书(两册)。南投市:台湾文献馆。 . 刘泽民、陈文添、颜义芳编译,2001,台湾总督府档案平埔族关系文献选辑。南投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 三田裕次藏,1988,台湾古文书集,张炎宪编。台北:南天。 . 谢继昌主编,1999,凯达格兰古文书。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 宜兰县立文化中心编,1994,宜兰古文书.第壹辑。宜兰:宜兰县立文化中心。 . 伊能嘉矩,1996,平埔族调查旅行:伊能嘉矩<;台湾通信>;选集,杨南郡译注。台北:远流。 . 曾振名、童元昭主编,1999,噶玛兰西拉雅古文书。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 张炎宪、王世庆、李季桦主编,1993,台湾平埔族文献资料选集:竹堑社(上、下)。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田野研究室。 . 庄英章主编,1988,台湾平埔族研究书目汇编,潘英海、翁佳音、詹素娟编辑。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 参考书目(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李壬癸,1996,台湾平埔族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见张炎宪、李筱峰、戴宝村编,台湾史论文精选(上),页43-68。台北:玉山社。 . Tsuchida,Shigeru. 1985. Kulon: Yet Another Austronesian Language in Taiw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60: 1-59. . 伊能嘉矩,1904,台湾蕃政志。台北: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殖产局。 . 伊能嘉矩、粟野传之丞,1900,台湾蕃人事情。台北:台湾总督府民政局文书课。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nd,a,平埔族?平埔族群?,见平埔族群的基本认识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引用于2004年11月3日] . 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nd,b,平埔族的分类与分布,见平埔族群的基本认识 [online]。台北:中央研究院平埔文化资讯网。[引用于2004年11月6日]。 平埔介绍基隆 凯达格兰平埔族是大台北地区的祖先,基隆的旧名“鸡笼”传说就是从“凯达格兰”翻译而来的。 台北 台北,顾名思义是在台湾的北部,它是由“台湾”“北部”所组合而来的。 瑞芳 瑞芳旧称“坩仔赖”,此处以前是基隆往宜兰的交通要道,曾有陈登、赖世二人合作经营坩仔店﹝杂货店﹞,故俗称坩仔赖。 汐止 汐止位于基隆河中游河岸,旧名“水返脚”,顾名思义是潮水只涨到[此为止,然后就回返了。 景美 景美旧称“桱尾”,桱是指输水灌溉的木槽管道,以前这里是“溜公圳”灌溉水渠的本末端,因此而得名。 三张犁 台湾刚开始开垦时,每一个佃户可以分配到一张犁,一张犁大约能开垦五甲地,每户人家分到的犁数不同,因此“二张犁”、“三张犁”成为地名。 淡水 淡水原称“沪尾”,沪是捕鱼的器具,尾则指河流末端的河口地带,因为位在淡水河口,是设沪捕鱼的末端处,故称之。 石牌 位于士林和北投之间的“石牌”,以前经常有汉人、原住民在北争夺地域,清廷为确定双方的界限,故立石于两者交界处,因此取名为石牌。 大稻程 “大稻埕”位于今日的大同区,从前此地遍种水稻,并有一处公用的大晒榖场,俗称大稻埕。 万华 万华原名“艋舺”,此名起源于凯达格兰平埔族的译音,是独木舟的意思。 芦洲 “芦洲”,原来是淡水河中的沙洲,到处长满了芦苇,所以称为芦洲。 板桥 板桥的名为“枋桥”,垦拓的时候,曾架设木皮桥在今日的西门公馆沟上,便利行人往返,因此而得名。 三峡 早期的三峡居民,在三峡溪注入大汉溪的三角形平原,拓垦建村,且当时的溪水波涛汹涌,旧名“三角涌”因此而得名。 桃园 桃园,初由客家人垦拓,称为“虎茅庄”;后来有人在此种植桃树,改称“桃仔园”,后来才叫桃园。 观音 “观音”地名的由来,相传是在清领时期,有一个农民在溪边捡到一块类似观音像的天然石,并筑堂奉祀,故取名之。 中坜 中坜大部分住客家人,“坜”系客家话,指凹下的低地,且刚好又位于新竹与淡水的中途,故取名为“中坜”。 平镇 昔日的平镇,地处交通要冲,经常有盗匪出没抢劫,因此,在路边设张望寮,叫“张路寮”,后来地方日渐平静,故称“安平镇”,日治时期再改名“平镇”。 大溪 大溪有好多旧名,平埔族语称“大姑陷”,汉人改为“大姑崁”,后来因为当地的李腾芳中举人,再改为“大嵙崁”,日治时期才叫“大溪”。 新竹 新竹旧名“竹堑”,原来是道卡斯平埔族竹堑社的领域,因此取其译音;清领时期改称“新竹”,意指在竹堑新设立的县。 新豊 新豊旧名“红毛港”,相传昔日西班牙人曾在这里登陆,所以叫红毛港。 新埔 新埔旧称“吧哩啯”﹝道卡斯平埔族将未开垦的荒地称为吧哩啯﹞,后来汉人在此拓垦荒埔,形成新的埔地,故称“新埔”。 关西 关西旧称“咸菜硼”,相传是因为三面环山,形状如装咸菜的瓮;日治时期才改成相似的日语发音“关西”。 竹东 汉人未开垦竹东之前,当地为繁茂的树林地带,故名“树杞林”,后来因为位于新竹市的东边,改称为“竹东”。 苗栗 苗栗的旧名为“猫里”,是取道卡斯平埔族猫里社的译音而来,平埔族语是平原的意思。 后龙 后龙旧称“后垄”当初聚落是建在后面丘垄的地方,因此得名。 通霄 通霄旧称“吞霄”,出自道卡斯平族吞霄社的译音;日治时期因虎头山突出,高耸入云霄,故改“通霄”。 三义 以前三义境内有三条溪会流,形成三叉状,所以称“三叉河”,后来国民党政府觉得“叉”字与义的简字“乂”相似,因此更名为“三义”。 清水 清水原名“牛骂头”,乃是出自拍瀑拉平埔族牛骂头社的译音,日治时期发现大肚台地涌出清澈的泉水,改称为“清水”。 雾峰 雾峰旧称“阿罩雾”,是洪雅平族社名的汉字译音,后来改称“雾峰”,有人说是因为这附近的山峰,凌晨容易起雾的关系。 南投 南投是台湾唯一不靠海的县市,地名是译自洪雅平埔族南投社的社名。 埔里 泰雅族人称“埔里”为“星星之屋”,夜晚从高处眺望,万家灯火犹如天上的星辰闪烁,十分亮丽。 鹿谷 鹿谷的旧名为“羌仔寮”,传说以前曾有猎人为了猎羌仔,在这里搭工寮,因此而得名。 竹山 竹山旧称“林圯埔”,是为了纪念郑成功部将林圯在这里垦拓荒地的功劳,因此而命名。 草屯 草屯,昔日为鹿港、埔里间的交通要道,挑夫往返休息换草鞋之处,草鞋累积如土堆高,故旧名为“草鞋墩”。 彰化 彰化旧名为“半线”,原来是巴布萨平埔族半线社的范围,清领时期改称“彰化”,取其彰显皇化之意。 和美 早年台湾拓垦时,各种械斗事件频繁,“和美”地名的由来,就是希望大家和睦相处,不要再争战了。 鹿港 鹿港曾经是台湾中部的门户,旧名有“鹿仔港”、“鹿水”、“鹿溪”,相传以前有许多鹿群聚集在这里。 花坛 花坛旧称“茄苳脚”,日本人以“茄苳”的福佬话与日语“花坛”读音相似,故改称“花坛。 员林 以前的员林原来是树木丛生之地,后来垦民从四方陆续开垦此地,留下圆形林地,并在这里建村庄,取名员林。 云林 “斗六门”是云林的旧名,原来是洪雅平埔族斗六门社的范围,后来因为东边的群山环绕,经常云雾漂渺,所以兴起了“云林”的地名。 莿桐 莿桐在当初垦拓时,建聚落于莿桐树的林荫巷内,旧名“莿桐巷”由此而来。 虎尾 虎尾旧名“五间厝”,据说当时建村之初,只有五栋民房,所以叫五间厝。 斗南 斗南为洪雅平埔族的势力范围,旧名“他里雾”即是译自该族他里雾社的社名。 北港 北港原称“笨港”,位于北港溪的北方,昔日由于洪水的泛滥以及泉漳的械斗,因此现在北港的居民大多是泉州人。 诸罗 嘉义原称“诸罗”,以前是洪雅平埔族诸罗山社领域,林爽文之役,清廷为嘉许百姓死守城池的忠义精神,改名嘉义。 民雄 民雄旧名“打猫”,原为洪雅平埔族打猫社的范围,日治时期,才改成和日语发音相似的“民雄”。 新港 由于北港溪的改道以及漳泉的械斗,使得“北港”与“新港”被分为两个城镇,新港居民大多是漳州人,为新建立的聚落。 布袋 “布袋”为沙洲地形,有许多的盐田,位于潟湖之内,外围环绕沙嘴,形状像布袋而得名。 水上 水上的旧名是“水堀头”,顾名思义,当初建立聚落时,是选在有水渠灌溉的地方,以便利农田灌溉。 台南 台南地方是台湾本岛最早开发的地方,明郑时期称为“承天府”清领时改为“台湾府”,后来又称“台南府”,从此开始有“台南”的地名。 佳里 佳里旧名称“萧垄”,是盘居在台南地区的西拉雅平埔族的势力范围。 新市 新市旧名称“新港”,也是西雅平埔族的根据地。 白河 由于白水溪上游有许多石灰岩,以前有灰窑,水大半呈白色,“白河”地名因此而得。 玉井 玉井的旧名为“焦吧哖”,是著名焦吧哖事件的发生地,后来日本人把“焦吧哖”的福佬话改成相似日语发音的“玉井”。 新化 新化旧名“大目降”,原系西拉雅平埔族大目降社的范围,明郑领台后,改名“新化”取意为新归化的社群。 高雄 高雄原是马卡道平埔族打狗社的所在地,旧称“打狗”,后来日本人把它改成与日语相似发音的“高雄”。 鸟松 鸟松旧名“鸟松脚”,鸟松即是赤榕,相传当时是在赤榕树下建立村落的。 冈山 “冈山镇在未开垦之时,为竿蓁﹝菅芒之类﹞丛生之地,所以旧称“竿蓁林”,后来又相传有老翁在当地经营店铺,所以又叫“阿公店”。 旗山 旗山的旧名“蕃薯寮”,传说以前居民在这里筑寮开垦时,种植蕃薯因而得名。 美浓 美浓旧名“弥浓”,为典型的客家聚落,开垦之初,有人赞叹为“美壤膏腴之地”,因此称为“弥浓”。 佳冬 佳冬的旧名为“茄苳脚”是汉人对马卡道平埔族的称呼,后来日本人将它改成日语相似读音的“佳冬”。 恒春 恒春原称“琅矫”,是排湾族语的译音,指的是车城、海口的海岸地带,后来因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改名“恒春”。 满州 满州旧名为“蚊蟀”,原属排湾族蚊蟀山顶社域,后来日本人取相近的日语读音,改称“满州”。 台东 台东的旧名有“宝桑”、“卑南”,从前卑南族的大头目,曾以“卑南王”的名义统治台东纵谷平原,纵横南北,其他群纷纷称臣纳贡。 大武 大武的旧名“巴塱卫”,译自排湾族的社名,日治时期才改称“大武”,可能是取自中央山脉南部的最高峰大武山。 成功 成功的旧名是“麻荖漏”,为阿美族的译音,是形容草木枯萎的样子。 长滨 长滨为海岸阿美族的范围,族人曾在这里搭架了望台对抗清军,旧名“加走湾”在阿美族语即是了望之处的意思。 玉里 玉里的旧名“璞石阁”,布农族语意指满天风沙的坑谷,而阿美族语则是指蕨类丛生之地。 瑞穗 瑞穗原为秀姑峦阿美族的范围,旧名“水尾”在阿美族语是广阔原野的意思。 豊滨 豊滨原为海岸阿美族的分布地,昔日这里丛生万年青,旧名“猫公”即取自阿美族语万年青的译音。 寿豊 寿豊的旧名为“鲤鱼尾”,传说以前聚落建于鲤鱼山尖锐尾角的南方,故取名之。 宜兰 宜兰旧名“哈仔难”、“噶玛兰”,均译自当地噶玛兰平埔族的族名,意思是居住在平原的人。 苏澳 苏澳最早是由苏士尾率众入垦,而且它位于海湾旁边,因此取名为“苏澳”。 罗东 罗东的旧名为“老懂”,在平埔族语是“猴子”的意思。 礁溪 礁溪是有名的温泉之乡,顾名思义是指干涸的道,附近的溪水除了雨季外,几乎成沙洲状态,“礁溪”地名因此而来。 头城 头城是吴沙入垦宜兰的第一站,首先以土堡筑城来垦殖,因此旧名“头围”即是指以筑“围”的方式建立村庄。 马公 澎湖马公天后宫为全台第一座妈祖庙,其旧名“妈宫”,即是因为奉祀妈祖而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