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梁乡 |
释义 | 平梁乡-概况 平梁乡由原东兴、福星、青山合并而成,政府驻址断垭场,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城乡兼容、工农商 平梁乡并举,现辖30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5个居委会,幅员面积117.5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近年来,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立足乡情,按照“科教兴乡、旅游活乡、商贸富乡、企业强乡”的发展战略和“两年强基础,三年迈大步,五年展新貌”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强力推进平梁跨越式发展。 简介巴州区平梁乡由原东兴、平梁、福星、青山四乡合并而成,政府驻址断垭场(电话:5015618,邮编:636020),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城乡兼容、工农商并举,现辖30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5个居委会,幅员面积117.5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近年来,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按照建立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立足乡情,按照“科教兴乡、旅游活乡、商贸富乡、企业强乡”的发展战略和 “两年强基础,三年迈大步,五年展新貌”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强力推进平梁跨越式发展。 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43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974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870万元。 区位优势日益凸显。该乡位于巴城西北方向,政府驻地距巴中市中心仅4.5公里,40%的村社地处城郊结合部,位于唐巴路,平福路和开工建设巴广高速路两侧。境内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的莲花山风景旅游区,黄家山“原始生态型”风景区、农家乐“巴山第一家”的日月岛休闲度假村和历史文化古城——平梁城,倍受巴城居民旅游度假的青睐。 基础建设日臻完善。从市中区到平梁场镇通油路,村村通电话、通公路,其中15个村通油路。有小(二)型水库3座,堰塘500余口。农户通电率95%,通自来水率100%,通光纤电视率80%,每100人通电话20部,建有移动基站10个。集镇建设日新月异,商贸繁荣,车水马龙,商贾云集。 特色产业方兴末艾。全乡共有耕地3.9万亩,森林9.1万亩,水面1.3万亩,蔬菜1.1万亩,水果1.2万亩,年出肥生猪8.5万头,年出栏家禽50万只,肉类总产量11300吨,劳务常年输出量达1.1万人次,劳务收入达6500多万元。民营经济实体500个,“帝王杯”酒厂、“清福”饮料厂、“蜀州”挂面厂、“日月岛”度假村、泉伶装饰材料公司等5家民营龙头企业年产值均逾500万元。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有中心小学4所,村小及民办小学35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连年获评先进位次,民政、低保、五保、优抚全面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启动快,有卫生院5所,村医疗卫生站36个。群众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社会和谐,政治清明。 区位优势该乡位于巴城西北方向,政府驻地距巴中市中心仅4.5公里,40%的村社地处城郊结合部,位于唐巴 平梁乡 路,平福路和开工建设巴广高速路两侧。境内有被誉为“天然氧吧”的莲花山风景旅游区,黄家山“原始生态型”风景区、农家乐“巴山第一家”的日月岛休闲度假村和历史文化古城——平梁城,倍受巴城居民旅游度假的青睐。 基础建设日臻完善。从市中区到平梁场镇通油路,村村通电话、通公路,其中15个村通油路。有小(二)型水库3座,堰塘500余口。农户通电率95%,通自来水率100%,通光纤电视率80%,每100人通电话20部,建有移动基站10个。集镇建设日新月异,商贸繁荣,车水马龙,商贾云集。 特色产业方兴末艾。全乡共有耕地3.9万亩,森林9.1万亩,水面1.3万亩,蔬菜1.1万亩,水果1.2万亩,年出肥生猪8.5万头,年出栏家禽50万只,肉类总产量11300吨,劳务常年输出量达1.1万人次,劳务收入达6500多万元。民营经济实体500个,“帝王杯”酒厂、“清福”饮料厂、“蜀州”挂面厂、“日月岛”度假村、泉伶装饰材料公司等5家民营龙头企业年产值均逾500万元。 社会事业有中心小学4所,村小及民办小学35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连年获评先进位次,民政、低保、五保、优抚全面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启动快,有卫生院5所,村医疗卫生站36个。群众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社会和谐,政治清明。汉阴县平梁镇位于汉阴县城以西,镇域140.6平方公里,有可耕地39723亩,其中水田14133亩。阳安铁路、316国道横贯其境,照明用电通组率、通村公路均达100%;有完全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完全小学12所,在校学生3200余人;平梁镇是一个农业大镇,镇党委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确定姜,烟,蚕,畜四大主导产业,采取外引内联等措施,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和设施农业建设。止目前,全镇已种植黄姜3995亩,种烤烟1500余亩,新建优质桑园2283亩,年养蚕发种3000余张,退耕还林1700亩,荒山造林2000余亩,建良种葡萄示范园50亩,培育规模蓄禽养殖大户200余户,建良种猪繁育基地一处,农业产业结构粮经比为4:6;新建人饮工程4处,新修水窖440口,修复堰塘4口;建设小康新村3个,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至2002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810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9.00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