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四连环鼎 |
释义 | 公元前475—前221年的战国时期,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形成七个诸侯国,各国之间相互竞争激烈,用于战争的青铜兵器增多。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纯粹用于生活的青铜器皿,如安徽出土的楚国四连环鼎。 简介[英] The ancient cooking vessel with four interlocked rings 四连环鼎,战国时期青铜烹饪器。四鼎相同,腹部相连,共有4足和6个附耳,造型新巧别致。盖为圆拱形,子母口,缝合严实。盖面饰二圈凸弦纹和三个牺纽,牺纽略高于正中小纽,因此取盖仰放时,三牺纽便成三足,还可盛放食物。 鼎,一般都有二耳,此四连环鼎的四鼎只有6耳,但是前后、左右看来,每个鼎还是有二耳。四鼎只有4个高蹄足,足根部作兽面纹,足中部作活页状,可以向内折叠。内折射鼎底着地,撑起来,鼎底凌空。升高放低,活动自如。这种罕见的战国铜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专家认定,它是战国时楚国之器,表现了楚人的审美情趣,也是楚人奢侈豪华生活的见证。 战国时期,楚国由湖北省迁往安徽建都长达19年,历经4个王。因此,楚国遗物包括青铜器,在安徽出土的较多。民国22年(1933年),在安徽寿县楚王墓中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器,其中有很多铜鼎的造型、纹饰与四连环鼎形式酷肖。 安徽古代青铜器,和黄河流域青铜器一样,发展很早,无论是浇铸、造型、纹饰,与中原文化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但又呈现出地区性的特色。它们不像北方诸国青铜器多雄浑凝重,而是只图效用,不尚雕饰,因此少典雅、威严,多简朴灵巧。 四连环鼎,就如同现代的分隔火锅,同时可以烧煮四样不同的食物。出土这件四连环鼎的地方,还发现一件楚国的青铜蒸炊器,名字叫“甗“(音演)。上体盛食物,下体盛水烧煮,中间有通气的箅(音必)。铜甗,相当于现代的蒸锅。 战国时“火锅”与“蒸锅”的发现,向我们展示出2000多年前人们的享乐生活,也使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中华古老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四连环鼎在安徽地区出土,安徽地区的青铜器以它丰富的内涵、多彩的文化、精湛的工艺以及鲜明的特色而闻名全国,时空跨越千余年,与青铜器的兴衰相始终。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群舒文化在这里互相交流、影响、渗透与吸收,促进了本地区的发展;吴越器的精巧细腻,楚器的气势恢弘,蔡器的兼容并蓄,群舒器的清新别致,无一不显现出上述文化交融的痕迹。透过这些器物,不但能看到安徽古代先民的卓越智慧和创造能力,而且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重要实物资料。 鼎与古代青铜器自从发现了青铜材质,人类文化从原始社会跃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青铜遂成为一个时代鲜明的标志。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羽羽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从公元前二千年之前,由黄河流域中原二里头文化(即十三朝古都洛阳东郊)和其上游齐家文化为代表的最早面世的青铜器来看,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成为延续二千多年的青铜器时代,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在青铜器早期为新石器时代,散见的只有陶器制品,而青铜器时代后期,则被瓷器和铁器制品所代替。所以在二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异彩。既有权力象征的各种铜鼎重器,也有尊、壶、鬲、觥、觚、钟、灯、炉等各种宫廷礼器、祭器、酒器、盛器和生活用品、陈设品、工艺品,其造型也遍及龙、虎、牛、马、羊、鹿、象、人、鸟等各种形态和饰物,仅纹饰就有兽面纹、乳行纹、蚊纹、风纹雷纹、龙形纹、龟鱼纹、曲折纹、云雷纹、蟠螭纹、几何纹、竹节纹、菱形纹、直纹、斜纹、六山纹、叶纹等几十种。从生活用品到乐器,从饰品到战争武器。可以说如繁星满天,品种之多,不胜枚举,充分记录了中华文明史的辉煌时代,也是历代王室、宫廷、侯门、伯爵们生前陈设豪华璀璨耀目,死后追求不朽,陪葬昂贵富丽和考究的佐证。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以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延续了2,000多年。近代以来,青铜器大量出土,使长久处于朦胧的中国古代史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从夏代开始进入阶级社会,而象征国家政治权势和军权、神权的青铜制造业,完全为贵族所垄断,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均是以贵族的意志、需要和审美意愿为依归。中国青铜器历经20多个世纪的发展衍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发展时期时间分野 初期 夏代 商代风格盛行期 商代迁都殷(今河南安阳)以后至西周前期,约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时期。 西周风格成熟期 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 东周风格盛行期 春秋中期至战国时期 青铜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时候极为普遍的烹饪器,其后实用意义逐渐减弱,成为权势的象征物。夏铸九鼎的传说,表明了青铜器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发生于春秋时代的“问鼎中原”事件,是这种观念的延续。而现今已发现的中国古代体量最大的青铜器──商代司母戊鼎,则可让我们感受到鼎予人的精神震撼。 鼎文化介绍简介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传说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典故历史上有“问鼎”的典故,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大意是:楚庄王为讨伐外族入侵者来到洛阳,在周天子境内检阅军队。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说: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鼎大也轻。周王朝定鼎中原,权力天赐。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定王使者王孙满的严词斥责。后来就把图谋篡夺王位叫做“问鼎”。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 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战国青铜鼎战国时期鼎的青铜器很发达,除了上文介绍的四连环鼎外还有很多著名鼎: 一、大铸客鼎大铸客鼎,一名大侣鼎,战国时期楚国青铜炊器。圆口,方唇,鼓腹,圜底,三蹄足。通高113 厘米,口径87 厘米,耳高36.5 厘米,腹深52 厘米,腹围290 厘米,足高67 厘米。颈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圜底外壁有烟痕。鼎口平沿刻铭文12字,内中有数字,诸家拟释不一。前足膝部和左腹下外壁各有刻铭2 字,文相同。左腹外壁近底处还有极细的刻文2 字。出土时因口部铭文中有“侣”字,有释为侣字,因此有人称为“大侣鼎”,此字现诸家拟释不一,或付之阙如。但此鼎口部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大约“铸客”是从当时其他诸侯国聘请来的工匠,身份较为自由。李三孤堆楚王墓中铜器上刻铭此类字样甚多,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 二、熊肯鼎熊肯鼎,战国时期楚国青铜炊器。鼎有外伸流口,方耳外折,圆腹直壁,平底,三蹄足。通高38.5 厘米,口径67.5 厘米,流长12 厘米,腹深14 厘米,腹围174 厘米,足高30 厘米。腹饰一周凸弦纹,足根作兽首状。口沿外壁镌刻12 字,文曰:“王肯作铸鼎,以共岁尝”。楚字上半从木不从林。楚王肯,诸家异议不一,然多以徙都寿春后的楚王当之,有考烈王元、哀王犹诸说。此鼎如置流,故自铭为“鼎”,铜器中的自铭一般作“也”或“”。“岁尝”的“尝”字,《尔雅·释天》:“秋祭曰尝”。证明此鼎亦是楚王的重要的礼器。 三、太后脰官鼎太后脰官鼎,战国时期楚国青铜炊器。鼎口有流,附方耳,圆腹直壁,平底,三蹄足。高48 厘米,口径44.5 厘米,流口经9 厘米,腹深15.5 厘米,腹围146 厘米,足高33 厘米。底外壁有圆形铸痕;足嵌铸,外中有铸缝。腹饰一道凸弦纹,足根作兽首状,靠近流口左侧的口沿上刻铭:“铸客为太后脰官为之”9 字。“太后”为帝王之母的尊称。史称“太后”之称,始自秦昭王,然楚之有“太后”之称,是楚自有之,抑来自秦?录此以俟识者。“脰”《广雅·释言》:脰、馔也,与厨字意义相关,脰官应是厨官,知此鼎是为太后御膳厨专作的器物。 四、四兽平底鼎四兽平底鼎,战国时期楚国青铜炊器。鼎口沿竖一对外曲方耳。圆口,方唇,直壁束腰,圆腹平底,三蹄足。高51 厘米,口径48 厘米,腹深18 厘米,腹围145 厘米,底径45.5 厘米,足高33.5 厘米。腰置四兽,攀援而上,探首于沿。两耳根下延处的内壁各嵌铸兽面纹饰,在腹内遥遥相对。腹饰羽纹,足根作兽首状。口沿刻铭9 字:“铸客为王后七为之。”“王后”一词在上古有君王和王嫡(正夫人)两种含义。“”为府从贝,即府库之府。“七”字横划不连,疑是“小”字,小府即少府,传世铜器有大府、中府、小府之名。少府为秦官,属皇帝的私府,汉沿置,掌管宫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等等。这种形制的鼎,蔡侯墓自铭为,列鼎名升鼎,有升进之意。 五、“铸客”鼎“铸客”鼎,战国晚期青铜炊器。通高52 厘米,口径42.5 厘米,腹深24 厘米,腹围149 厘米,重32.26 公斤。子口,孤腹,圜底,粗蹄足,附耳,缺盖。腹饰一周凸弦纹,足根作兽首状,一足将脱。腹部近口处阴刻一行铭文“铸客为集脰”5 字,一耳顶刻铭“集脰”两字。诸字对“集脰”释法不一,或为负责楚王、王后及太子饮食膳羞的机构,或为管理王室的有司,楚王室的厨官等。 六、“客铸”鼎“客铸”鼎,战国晚期青铜炊器。通高33 厘米,口径29.5 厘米,腹深17.5 厘米,腹围105.5 厘米,足高21.5 厘米,重11.12 公斤。子口,附耳,鼓腹,圜底,瘦高蹄足。圆拱形盖,盖顶内外两周凸弦纹,内圈正中为一鼻钮衔环,外圈上分立三环钮。腹饰一周凸弦纹,足根作兽面状。盖、腹近口处各阴刻相同铭文:“客铸鼎”三字。“客铸”即“铸客”,当是主铸造之官,也有认为是监造官员或铸工。民国22 年(1933 年)在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定为一级乙等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七、韩氏鼎高22.5、口径1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鼎与常见的战国晚期的附耳、蹄足、扁球体素面鼎相同,但它却多高了一条活链提梁。提梁的一端套铸于一附耳上,另一端作弯钩形,可与盖钮上一活链相接后钩住另一附耳。这一设计使提梁既可用于提拎,又便于脱钩后开启鼎盖,简单实用,巧具匠心。器、盖刻铭:[韩氏□],当属韩国之器。 八、升鼎春秋中期,各诸侯国开始大量铸造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青铜器,使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业进入了继商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此时的楚国迅速崛起,楚器的风格也开始形成。其中尤以升鼎最具地域特色,并反映了楚人标新立异的精神。鼎居铜礼器之首,周代任何一种地域文化的铜礼器的风格,无不集中体现在铜鼎上。楚式鼎中尤以升鼎最有代表性。升鼎因为这种鼎上的铭文“升鼎”而得名,其特征是侈口,立耳外撇,颈内收,束腰,平底。有的还在器身满饰文饰,腹壁等距离装饰4或者6只爬兽。这是楚人新创的一种鼎式。“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楚人把对人体审美的喜好,结合到了青铜礼器的铸造上,并充分体现了楚国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和装饰工艺水平。图中此鼎出土于曾侯乙墓,做工精良,腹壁等距装饰的4只爬兽即是使用铸镶法制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