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尼克松冲击 |
释义 | 尼克松冲击,指的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对美国外交、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对日本政治、社会形成的“冲击”,是日本人的说法。尼克松冲击分为前后两次。 第一次尼克松冲击为摆脱越南战争时期美国社会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赤字的困境,减缓美元暴跌、大量黄金外涌的危机,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对外采取了两项措施:放弃金本位,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和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从而导致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西方国家股价普遍下跌,严重损害了许多国家的利益,加剧了国际经济、金融的动荡。 美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对日本的影响最为严重,故被日本金融界称之为“尼克松冲击”。 第二次尼克松冲击尼克松的“关岛主义”出台后,美国对外政策发生巨大转变,特别是要改善和中国的关系以共同应对苏联的威胁,而一贯追随美国奉行反华政策的日本佐藤荣作政府对此却浑然不知。1971年基辛格来华访问,为尼克松访华做铺垫。这一事件直到公布前的最后一刻才通知日本政府,日本人深感被美国所抛弃。 这次事件导致佐藤内阁在外交上进退失据,被迫总辞。日本政坛和外交政策因此受到了了巨大冲击,称为第二次“尼克松冲击”。 尼克松访华意义1加强了中美关系,中西方关系得到改善,为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突破了苏联对我国的封锁,加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3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很大便利 4改变了中国的对外方针,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 尼克松事件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应我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邀请前来中国访问,尼克松夫人、美国国务卿罗杰斯、 总统助理亨利-基辛格博士和其他美国政府官员陪同来访,21日下午,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两位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周恩来同尼克松就两国关系正常化及双方关心的其他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双方在公报中阐明了各自对国际形势的立场和态度。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双方还同意扩大两国人民的了解,增进科学、技术、文化、体育方面的联系与交流。中美双方在上海联合发表的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在对抗了20多年之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直至建交,不仅对中美两国关系乃至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台湾海峡两岸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台湾问题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与美国政府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美关系的改善和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加上1971年10月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随之而来1972年9月中国和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