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尼奥斯湖 |
释义 | 喀麦隆的尼奥斯湖为火山湖,海拔1091米,平均水深200米,它的表面一望平川,而在500米深的湖底,却溶解了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并且浓度仍然在上升。 简介1986年8月21日傍晚,非洲喀麦隆北部尼奥斯湖突然喷发出一种刺鼻的气体。一瞬间,周围2000余人相继中毒身亡,数百人因此患病。 原来尼奥斯湖先前是个火山口,久未喷发,积水成泽,形成“火山湖”。1986年8月21日,尼奥斯湖所在的火山终于活动了,泄漏出带氰化氢及其衍生物的剧毒气体。大家知道,人只要嗅入微量的氰化氢,就会造成呼吸神经麻痹,全身乏力,从而窒息致死。这天除人受毒气伤害外,湖边的一切动物和昆虫也都死光,湖岸上的绿草伏倒在地,树上的叶子也都枯萎脱落。 火山喷发毒气致人死亡之事,不仅发生在尼奥斯湖,1979年1月,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施利拉火山喷发时,喷出的浓烈毒气也造成了几百人身亡。 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从地层深处缓慢地渗透进湖底,并溶解于湖水里,而且密度不断增大,如遇地震或地层变化,便可能随时发生剧烈的喷发或爆炸。目前,有关专家成功地利用虹吸装置抽取和释放了该湖湖水中存积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有效地遏制了毒气的增加,起到“排气防喷”的效果。西非喀麦隆也是一个高原国家,平原仅占国土的12%,美丽的尼奥斯湖就在帕美塔高原的一个山坡上,湖水终年碧蓝澄清,湖边绿草萋萋,鸟飞兽走。 尼奥斯湖灾难地震、火山爆发、山洪泛滥这些天灾是人们所熟知的,岂知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天灾,其后果是人们赖以呼吸的空气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致使人呼吸时得不到足够的氧气,最终窒息而死。这样的灾害1986年就曾发生在非洲西部喀麦隆的尼奥斯湖。 湖深达200多米的尼奥斯湖位于一座死火山的山口,这一座火山属于喀麦隆山脉。像世界上的许多其他火山区一样,在尼奥斯湖的湖底以及湖岸都有不少温泉,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显然这些不断流入尼奥斯湖的泉水也在不断增高湖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火山学专家们估计,每年流入尼奥斯湖的二氧化碳含量可以高达500万立方米,其中大部分的二氧化碳都被湖水吸收。1986年8月21日夜间,几千万立方米原本溶解在湖水里的二氧化碳突然脱出湖水,因为这种气体比空气重,所以它紧贴地面像云一样沿着火山壁流入山谷,1700多人以及数目更大的各种动物被围困在这团二氧化碳的云雾中窒息而死。就是在距离尼奥斯湖27公里远的地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是如此之高。 灾难发生后不久,人们提出了不同的假设,试图解释为什么在几分钟之内,尼奥斯湖可以排出如此大量的二氧化碳。现在专家们基本上一致认为,这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天然脱气现象,称为湖泊喷发。 揭开杀人之谜政府调查喀麦隆政府高度重视,派出本国科学家调查的同时,还邀请国际权威科学人士来共同解开谜团。各国科学家组成的调查组进入尼奥斯湖区。他们发现,清晨6时左右,湖面上飘起一小缕一小缕雾气,雾气渐渐汇聚形成雾团,随风飘向岸边,并带有臭味,人吸后感觉头晕、恶心、憋闷、四肢无力,渐渐地,雾气越来越浓,在8时至10时之间达到顶峰,此时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畜都面临死亡的威胁。到上午11时后,雾气又渐渐变淡,直至消失。 科学家根据幸存者的回忆说灾难发生前听见有隐隐的轰鸣声,初步猜测可能是尼奥斯湖底火山喷发了,火山中的有害气体漫溢开来导致人畜死亡。 菱铁矿科学家测出湖底有高浓度碳酸盐,再用同位素方法测出碳酸盐中的碳的确来源于火山。同时科学家们发现尼奥斯湖的深水里含有大量碳酸铁矿物(菱铁矿),菱铁矿是湖底的二价铁与高浓度的碳酸盐经长时间的化合而形成的,这个化学形成过程必须在宁静的环境下产生,并且需要数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而尼奥斯湖底火山已有数百年没有喷发,为这个化合过程提供了可行条件。 湖水分层研究发现,火山湖的湖水按化学性质的不同呈现有规律的分层,这种分层使湖水保持一种奇妙的化学平衡状态。尼奥斯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气体,其中9成是比空气重1.5倍的二氧化碳,另有一些是含有氰化氢及其延伸物的剧毒气体。这些气体在湖水平静的时候,安分守己地待在湖底,一旦在足够强烈的外力搅动下,充满碳酸的水上升,产生巨量的二氧化碳,冲出水面,和其他毒气一起,形成大量雾气涌向岸边,就成了让人畜瞬间窒息的隐形杀手。 有害气体是元凶而尼奥斯湖澄碧的水变成了红褐色,一是因为火山的喷发导致湖水浑浊,二是因为巨大力量的搅动使湖底大量的红褐色菱铁矿翻上湖面。 因为湖中释放的气体重量比空气重,所以更容易向山谷低洼处聚集,这也是尼奥斯湖区山谷下的人们死亡最惨重的原因。青年牧师伏尔鲍因为拼命奔向高处,所以他幸运地从死神魔爪的缝隙中逃开了。 尼奥斯湖火山从1986年突然喷发至今已有20多年,此后,它又陷入了静默。但是,谁能保证它不会再一次突然喷发?科学家们发现,20年前火山喷发造成的大量死亡事件,主要原因并不是火山喷发本身,而是因为尼奥斯湖底聚积的巨量有害气体被释放出水面。因此,科学家们从2001年起尝试为尼奥斯湖排毒,用特制的排气管湖底,将湖底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导出来并妥善处理。 2008年3月份,喀麦隆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喀麦隆首都雅温得签署文件,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杀人湖”尼奥斯湖的治理及移民安居计划。 希望在人类科学力量的保驾护航下,悲剧不再重演。 发展现状正在喀麦隆西北省的尼奥斯湖进行考察的喀科学和技术研究部长恩伦德16日宣布,尼奥斯湖“排气防喷”首期工程现已顺利结束,工程有效地减少了这个“杀人湖”喷发毒气的可能性。 自2009年1月底以来,由法、美、日、喀四国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团首次成功地利用虹吸装置,安全抽取和释放了尼奥斯湖水中大量二氧化碳及其他有害气体,遏制了毒气的增加,“排气防喷”的国际合作计划初见成效。 从尼奥斯湖排气现场拍摄到的录相中可见到一个50多米高的白色“水柱”从湖面升腾而起,时高时低。专家说,这个“水柱”的90%为气体,10%是湖水,喷发的时速约为100公里。这种自然虹吸装置每年可排除湖中2000万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气体。 2009年4月,专家还在尼奥斯湖边安装了警报器,警报器一旦测得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就会亮起红灯,并发出警报声,附近的居民便可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 尼奥斯湖为火山湖,海拔1091米,长2500米,宽1500米,平均水深200米。1986年8月21日夜间,超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突然从湖中喷出,掀起了80多米高的水浪。随着闷雷般的响声,这股强大的气体在湖区周围迅速扩散,仅半小时就使沿湖1746位居民和6000多头牲畜窒息死亡。 灾难发生后,许多学者和专家对灾难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多次在喀麦隆召开有关国际学术会议。科学家们认为,二氧化碳从地层深处缓慢渗进湖底,并溶解于湖水中,密度不断增大,如遇地震或地层变化,便随时可能发生剧烈的喷发或爆炸。 尼奥斯湖中至少存积了3亿立方米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而且这些气体仍在不断增加。因此,专家们决定,立即开始“排气防喷”二期工程,即在湖中增设4处虹吸装置,不间断地抽取毒气,以防“杀人湖”再次喷发毒气。 距离该湖不远的莫努恩湖在1984年8月15日也曾喷发过毒气,造成数百人死亡。目前该湖岸边也已安装警报器。据悉,该湖的排气行动不久也将启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