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墨法集要 |
释义 | 《墨法集要》,一卷,明沈继孙撰,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墨法集要》是关于油烟墨制造技法的专著。 基本信息《墨法集要》。版框19.1cm×12.9cm。半页9行,行21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双栏。 书前有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仲夏《御制题武英殿聚珍版十韵有序》;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陆锡熊等按语;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岁立春日吴门沈继孙《墨法集要原序》。版心下方镌“彭绍观校”、“项家达校”字样。1册1函。 内容简介《墨法集要》是关于油烟墨制造技法的专著。作者自言初受教于浙江衢县的一位墨师,后又从一僧得墨诀,遂将二者并录成书。原书已佚,乾隆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乾隆命录入《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荟要》,并将原书插图中排序错误之处重加改正。 书中从浸油讲起,至试墨止,将制墨各工序逐项解说,并配有比较精致的插图。插图依次为:浸油、水盆、油、烟捥、灯草、烧烟、筛烟、溶胶、用药、搜烟、蒸剂、杵捣、秤剂、锤炼、九擀、样制、入灰、出灰、水池、研试、印脱,共21幅。所绘人物线条简洁洗练,配景如房屋、枝叶、水流等多能布置得宜,动静有法。每图有一篇解说文字,详述制造油烟墨所使用的工具、用料及制造方法等。 著作摘录浸油古法惟用松烧烟,近代始用桐油、麻子油烧烟,衢人用皂青油烧烟,苏人用菜子油、豆油烧烟。以上诸油具可烧烟制墨,但桐油得烟最多,为墨色黑而光,久则日黑一日。余油得烟皆少,为墨色淡而昏,久则日淡一日。每桐油十斤,芝麻油五斤。先将苏木二两,黄莲一两半、海桐皮、香仁、紫草、檀香各一两,栀子、白芷各半两,木鳖子仁六枚。右锉碎入麻油内,浸半月余,日常以杖搅动。临烧烟时,下锅煎令药焦,停冷,漉去柤,倾入桐油,搅匀烧之。今时少有用此浸油法者。姑存其古云。 烧烟宜秋深冬初,于明亮密室,上置仰尘,四向周密,背处开一小门,高限挂纸帘。水盆置木架上,盆窍向架外,塞住窍,侵水满砖,衬油盏于水内,每盏倾油八分,纳灯草讫,椀盖之,勿见风,致烟落。约四五刻扫烟一度,则一度剔去灯草,逐盏以筯,剪去灯煤,弃于水盆内,否则灯花,罩了火焰,烟不能起。以鹅翎扫烟,入瓦盆中。经宿,始可并聚一器。盖之须以空烟椀一只替下,有烟椀扫之,敲碎巴豆三四粒,纳油盏中,发烟焰得烟多,每日约扫二十余度,扫迟则烟老,虽多而色黄,造墨无光不黑。室中置水盆十枚,自早至暮烧之,须拣无风之日,若有风或烟房不密,得烟皆少。夏烟亦老,必频换冷水,及减灯草为良。每桐油一百两,得烟八两,此为至能,忌油滴烟中及红焰灯花落烟内,则不堪用矣。 搜烟秤净烟一斤于白瓷盆,盆制凳上,取煮化胶,药汁乘热,以绵滤下烟之中央,急手搜匀,便入搜如细砂状,宁干勿湿,捻作毯子,如盆底有烟胶黏定,随即铲下,捻聚与毯子,以布共裹,上甑蒸之,大墨最难搜和,只宜于软,硬则燥裂,手剂及有纹墨,剂宜半软,脱子墨,剂宜极软,硬则难脱不美满,洗光墨,剂亦宜软,贵在揉搙多,则墨无病,当于正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十一月为之,余月非宜也。 著作著录《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的特点、作用和价值作了评价,认为沈继孙能将当时已失传的制作油烟墨的过程详细地叙述,条理清晰,使古法具存,比起后来出现的以描写花纹模式为主的墨谱显得更加切实有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