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墨尔根代青 |
释义 | 概述封号由来这是1628年,不满16岁的多尔衮因征服蒙古察哈尔部有大功,受此封号,皇太极还宣布按满族习俗,有了这个封号,此后众人都要这么称呼他,不得违反,如违反,是男人就要被罚摘掉他佩带的刀箭,是女人就要被罚当众脱掉裙子。 皇太极曾用蒙古语赐予多尔衮、多铎美号。1628年二月,皇太极征服蒙古察哈尔之多罗特部,获得胜利,三月戊辰(初七日)还都盛京(今沈阳),于途中举行大宴。皇太极说,蒙天眷佑,二幼弟随征异国,俘获凯旋,宜赐以美号。于是赐予多尔衮“墨里根岱青”(mergen daicing)之号,赐予多铎“厄里克出呼里”(erke cuhur)之号。 发展从努尔哈赤为孙带格格的儿子起的蒙古语名字、皇太极赐给多尔衮的蒙古语称号来看,他们对蒙古语及代青这一词汇是非常熟悉的。代青(daicing),为蒙古贵族中常见的称号,如与后金结盟和好的喀尔喀五部贝勒中就有奥巴代青(ooba daicing)、莽古尔泰代青(manggultai daicing)、扎鲁特部贝勒巴雅尔图代青(bayartu daicing)。可见,代青既是蒙古族贵族经常使用的贵族称号,也是女真贵族喜欢借用的蒙古语词汇,其用法与蒙古族贵族是一样的。 多尔衮的“墨尔根代青”这一美号,一直使用到1636年四月二十三日封亲王为止。 1636年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去汗位,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不再称金国、满洲国),建元崇德。二十三日,皇太极“论功封子侄”,册封多尔衮为和硕睿亲王。[14](P1440) 和硕睿亲王的满文为ho- -;o i mergen cin wang。至此,多尔衮的原来赐号“墨尔根代青”(mergen daicing)在新爵位中只保留了“墨尔根”(mergen,汉译为“睿”)一词,“代青”一词不见了。从“大清”成立到多尔衮赐号中少了“代青”,前后相距不过12天。这不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这正是破解 “大清”国号来源的关键所在。有人认为“代青”一词不再用于封爵号,除了图简明之外,主要是因为“代青”一词已移做了国号,故不可以再用做爵号来封赐贵族了。 含义蒙古语关于大清国的“大清”的诸种猜测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有的人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 (二)有的说,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指满族)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清”为号。 (三)有人认为,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尅火,故名。 (四)金梁则认为:“‘清’与‘金’为一音之转,这两个汉字在写法上虽异,而在满语里发音却无差别。” (五)金启孮认为:“‘清’应是‘明’的同义词,有与‘明’比美之意。从太宗改元‘崇德’,可为旁证;‘崇德’与‘崇祯’亦有比美之意,此必出于汉大臣之谋划,非出于满洲语文之音近也。”这些观点基本上是从汉语角度来解释的,又多把“大清”转换为“清”再予以分析的。既然清朝官书没有记载“大清”之事,说明它不是文馆的巴克什、举人们承拟的,因为他们的建议一般记录在册。 “大清”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其蒙古语的正式写法应为daicin。根据如下: 第一,“大清”与“代青”的写法、发音相同。 “大清”的满文为daicing,不写作dacing;读为“代青”,不读“大青”。“大清”之“大”字应读为“大”的古音,如大夫、大王之“大”字读法。“代青”在蒙古文中写daicin,又作daicing,该词借入满文中,与“大清”的无圈点满文的写法相同;变为加圈点满文后,则与“大清”的有圈点满文写法相同。另外,大元(daiyuwan)与大明(daiming),二者虽有时亦连写,但依历史资料,皆为汉语合成词,为偏正词组,并不是固定的单纯词,简称为“元”、“明”以后,仍然有意义。而“大清”则不同了,其满文为连写(daicing),而不是分开书写的,即如dai cing,也不是da cing。这表明 “大清”不是由独立的“大”字和 “清”字组成的汉语合成词,而是一个音译而来的外来词。故 “大清”源自汉语的可能性是可以排除的。 第二,“代青”是后金国女真贵族非常熟识的一个蒙古语词,并用于贵族赐号之中,而多尔衮的赐号中“代青”的消失,正是移作国号的一个最有利的证据。 蒙古名发展自元朝经营东北以后,东北女真人开始了蒙古化,做元朝土官,用蒙古语起名字,史见不绝。努尔哈赤(nurhaci)、皇太极(hong taiji)也非常熟悉和亲近蒙古语言文化。明末后金之时,努尔哈赤、舒尔哈齐(šurhaci)就与蒙古通婚。自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部联军败于癸巳大战后,蒙古科尔沁部明安贝勒等与努尔哈赤“结盟修好”,壬子年(1612年)和乙卯年(1615年)努尔哈赤分别娶明安贝勒之女和宾图王孔果尔之女为侧福晋,开始满蒙联姻。皇太极遵循父汗努尔哈赤的遗愿,继续加强满蒙军事联盟,满蒙上层贵族间的婚姻关系进一步扩展,不但皇太极多娶蒙古女子为妻室,其兄弟子侄等王公贝勒也多纳蒙古女子为王妃。还有不少皇室格格远嫁蒙古草原。皇太极的中宫孝端文皇后(哲哲)、庄妃(后称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宸妃(海兰珠)都是蒙古科尔沁人,博尔济吉特氏,他的西宫大福晋、贵妃(娜木钟)为阿巴该部人,博尔济吉特氏,东宫侧福晋、淑妃(璪)为阿巴该部人,巴特玛氏。后来他与孝庄文皇后所生的儿子福临(fulin)当了皇帝(顺治帝),又娶科尔沁女子为妻,是为孝惠章皇后。蒙古诸部中,科尔沁人与清朝的关系最为密切。 王爵称谓清朝的八位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是清代对「世袭罔替,配享太庙」王爵的称谓。 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 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 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 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 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 清朝中后期铁帽子王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 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欣 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 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阶级称谓满清封爵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并不世袭,每世递降一等。无爵位的宗室叫“间散宗室”,用四品顶戴。惟有礼亲王、睿亲王、肃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豫亲王、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八个家族,因为其祖有大功勋,被赐世袭不降封典,即俗称所谓“铁帽子王”。如果某“铁帽子王”获罪夺爵,以其旁支袭爵。每逢节庆大典王公上表庆贺或各王集议大事上表列衔,均以礼亲王居首。满清时,另外还有四家世袭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