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泥石流灾害 |
释义 | 学科:自然灾害与防治 词目:泥石流灾害 英文:mud-rock flow disaster,debris flow disaster 释文: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大量冰雪融水或江湖、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具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造成的灾害。泥石流有的地方称为龙扒、水泡、走蛟等。泥石流与一般洪水的根本区别是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按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达80%。固体碎屑物除细小泥砂外,还有大量石块,个别巨石呵重达千吨以上形成泥石流必须具备 三个条件:适宜的地形地貌;充分的固体碎屑物质来源;大量而又急促的水流。泥石流活动具有显著的群发性和不规则的周期性特点:即有时在一个地区或区域,因暴雨洪水导致几十^条、几百条乃至上千条沟谷暴发泥石流,成灾范围达到几百平方千米以上;在一年内,泥石流活动主要伴随暴雨洪水或融雪发生在夏季和春末、秋初之时;在多年变化中,泥石流活动强弱交替,形成不同时问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泥石流与崩塌、滑坡既具有密切联系,又具有明显差异。它们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三者具有基本一致的形成条件,因此它们作为山地高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常常相伴而生,形成共生共长的灾害群。此外,崩塌和滑坡形成的松散岩土碎屑物常常给泥石流提供了必需的固体物质条件,为泥石流活动创造了基础。还有的由暴雨、洪水诱发的崩塌、滑坡发生后,即刻转化为泥石流,进一步强化r灾害过程。泥石流与崩塌、滑坡的主要差别除了活动过程和活动特征不同外,它们的主要动力来源不同:崩塌和滑坡是以重力地质作用为主的灾害现象;泥石流是以流水剥蚀、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兼有重力地质作用的灾害现象。大山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地形起伏剧烈、新构造运动强烈、暴雨集中的山地高原地区尤其发育。其基本特点是:活动频繁,来势凶猛,常使人猝不及防。一次泥石流的成灾范围大小不一:孤立的泥石流一般为几平方千米到几十平方千米;区域性泥石流达几十到几百平方千米,最大超过1 000平方千米。泥石流具有广泛破坏效应,主要表现为:摧毁城镇、村庄、矿山、工厂、工程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破坏铁路、公路、桥梁、车站,颠覆淤埋火车、汽车,淤塞航道,破坏水陆交通运输;淤积河道、湖泊、水库,破坏水利工程,加剧洪水灾害;破坏国土资源和流域生态环境,加剧山区贫困。世界上二有50多个国家存在泥石流的潜在威胁。由于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进入20世纪后全球泥石流暴发频率剧增,近几十年发生的严重泥石流灾难有:1970年5月,秘鲁发生7 8级地震引发瓦斯卡兰山泥石流,使容加依城全部被毁,近7万人丧生;1985年11月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爆发,火山喷发物夹带着碎屑、火山泥石流奔腾而下,距火山50千米以外的阿美罗镇瞬间被吞没,造成2 3万人死亡,13万人无家可归;1998年意大利那不勒斯等地突遭泥石流袭击,造成100多人死亡,2000人无家可归。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是由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混合组成的一种特殊流体。它暴发时,山谷轰鸣,地面震动,浓稠的流体汹涌澎湃,沿着山谷或坡面顺势而下,冲向山外或坡脚,往往在顷刻之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在各地的叫法不一样。西北地区称为“流泥、流石”或“山洪急流”,华北和东北山区称为 “龙扒”、“水泡”、“石洪”或“啸山”,云南山区称为“走龙”或“走蛟”,西藏地区则称为“冰川暴发”,台湾、香港地区称之为“土石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