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 |
释义 | 该书作者是林可济,200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八章,叙述张世英从哲学史家到哲学家的学术生涯与思想历程和余论。说明张世英进行科学研究在方法上的若干特点和新哲学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上篇和下篇,各有四章:上篇是围绕着张先生所提出的新哲学观而进行阐述的;下篇是论述张世英关于中西哲学、文化之发展及其比较研究;《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正文之后的学术访谈录,是张先生对黑格尔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的评价。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名:张世英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林可济 ISBN:9787010071831 定价:25.00 元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 开本:32 图书目录前言 绪论思想历程:从哲学史家到哲学家 一、生平 二、研究黑格尔哲学的专家 三、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与新哲学观的提出 上篇“万有相通”-“万物一体”的新哲学观 第一章新哲学观的核心范畴:新的“万有相通”-“万物一体” 一、人生的两种“在世结构” 二、两种“在世结构”在哲学史上表现为三个阶段 三、个人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 四、后主客关系的“万有相通”-“万物一体”:真善美统一的新哲学观 第二章新哲学观在哲学、文化诸领域的体现(一) 一、本体论与认识论 (一)两种超越:纵向与横向 (二)两种目标:相同与相通 (三)两种超越的途径:思维与想象 (四)两种无限观:“思维的无限”与“想象的无限” (五)两种真理现:“符合说”与“去蔽说” 二、伦理道德观 (一)人与世界的两重性:“被使用的世界”与相遇的世界” (二)“人类中心主义”与“民胞物与”说 (三)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建立道德律的两种方式:对话与独白 三、审美观 (一)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 (二)“典型说”与“显隐说” (三)两种语言观 (四)从审美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审美高于道德 第三章新哲学观在哲学、文化诸领域的体现(二) 一、历史观 (一)古今之间的融合与紧张 (二)传统与现在 (三)历史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 (四)中心与周边 二、科学观 (一)科学与道德:科学的自由精神与知识向善的精神 (二)科学与审美:想象与自由的精神 (三)发展科学与提高人文素质的关系 (四)科学认识的抽象性与审美、道德的具体性 (五)“科学认识”与“人生领悟” 三、宗教观 (一)宗教与科学:以宗教感情作为推动科学研究的原动力 (二)宗教与道德:为道德寻找一种无神论的宗教根据 第四章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境界说的由来 二、张世英的“四种人生境界”与冯友兰的“四种境界” (一)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种境界”说 (二)张世英先生的四种人生境界说 三、超越自我之路 四、哲学是追求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之学 五、提高境界与革新文化的密切联系 下篇中西传统文化及其比较 第五章西方传统文化之现代反思 一、希腊精神与科学的发展 (一)希腊精神是理性沉思与热情相结合 (二)希腊精神在中世纪和近现代的继承和发展 (三)希腊精神与重实验、讲效用并不相悖 (四)中西方科学发展前景之展望 二、西方的基督教与道德 (一)基督教道德意识中的进取精神 (二)基督教道德意识申的责任感和平等之爱 (三)今天的“上帝”:“万有相通”一“万物一体” 三、西方的基督教与审美 (一)基督教的审美观:美是对现实的超越 (二)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审美意识 (三)审美与宗教的结合 四、后现代主义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超越 第六章中国传统文化之现代反思 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一)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儒家伦理观的历史发展 (二)从“万有相通”一“万物一体”的视角看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二、道家哲学中的科学基因与审美精神 (一)道家哲学中的科学基因 (二)道家的审芙精神:虚与实的结合 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对“主客二分”式的克服和超越 (一)佛教的传入及其中国化 (二)禅宗的“真我”与张先生的“本我” 第七章中西哲学和文化之总体比较 一、中西传统文化的根本差异:两种实现自我的方式 (一)西方传统哲学是要在“超时间”的无限中实现自我 (二)中国传统哲学是要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 二、中西传统哲学和文化之间的具体差异 三、中西传统哲学的转向及其影响 四、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相互借鉴 (一)西方传统哲学的两重性 (二)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和道德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完美结合 第八章中西哲学史上若干重要哲学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 二、朱熹与柏拉图、黑格尔;王夫之与黑格尔 (一)朱熹与柏拉图、黑格尔 (二)王夫之与黑格尔 三、王阳明与萨特;李贽与尼采 (一)王阳明与萨特 (二)李贽与尼采 四、老庄与尼采 五、道家与海德格尔 余论研究的方法与新哲学观的意义 一、进行科学研究方法上的若干特点 (一)融会古今、贯通中西 (二)“论”与“史”的结合 (三)理论与实际生活的结合 (四)继承与追求、探索、创新的结合 (五)“思”与“诗”的结合 二、新哲学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张世英先生学术访谈录 黑格尔——西方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和西方现当代哲学的先驱 附录张世英学术活动年表简编(1921-2008) 后记 作者简介林可济,男,1933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建师范大学哲学教授。1950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8年毕业后,长期在高校从事哲学教学与研究。主要学术著作有:《科技与文明》(1988)、《信息社会理论辨析》(1992)、《中西哲学源流》(1995)、《〈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爱智篇(哲学学习探索40年)》(1999)等。1992年10月起,终身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事迹被收入《中国哲学年鉴》(1989)、《中国当代知名学者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世界名人录(中国卷)》(1997)以及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IBC)、美国传记学会(ABI)出版的《国际传记辞典》(第23版)、《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第12版)等不同版本的传记辞书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