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倪乐雄 |
释义 | 个人档案1956年12月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系教授、渥太华中国事务研究院院长。历任华东理工大学战争文化研究所所长,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21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学者。研究范围:东西方战争文化比较、战争史、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海权战略、国际军事与外交。 美伊战争进程2000年应美国驻华大使的邀请,作为美国国务院新闻总署东北亚安全项目“国际访问学者”出访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加州洛杉矶分校、夏威夷大学、国防大学、陆军战争学院、陆军参谋指挥学院、西点军校、国务院、国防部、太平洋战区总部、太总部陆军司令部等单位。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评论》的文章称其为:“也许不是仅有的、但却是最有思想深度的中国马汉学派的代表”(Perhaps the most thoughtful—though by no means the only—spokesman for China’s Mahanian school is Professor Ni lexiong”)。同时发表在《澳大利亚国防》的文章称其为“史上最有思想深度的马汉学派的代表”(Perhaps the most thoughtful spokesman for the Mahanian school is Professor Ni Lexiong of ...。)。 研究范围东西方战争文化比较、战争史、军事思想史、国际军事战略、国际政治。著有专著《帷幄与决胜——第二次世界大战决定性会战述评》、《战争与文化传统——对历史的另一种观察》、《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等,翻译有《美国世纪的终结》,现在翻译李德哈特的《山的那一边》及雷蒙阿隆的《战争与和平》。发表文章200余篇。曾应邀出访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国防大学、陆军战争学院、陆军参谋指挥学院、西点军校、太平洋战区总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最近研究侧重于中国海权战略和中国军事现代化等问题。 2009年5月到6月,访问加拿大渥太华中国事务研究院、加拿大外交部、皇家军事学院、加拿大军事历史博物馆等。 2009年10月,应邀参加在希腊罗德岛举办第七届世界公众论坛——“文明的对话”国际会议,并在政治学分会场做“区域冲突与协作”主题发言。 出版书籍《战争与文化传统——对历史的另一种观察》《帷幄与决胜——二战决定性会战述评》《寻找敌人》《撩开后冷战时代的帷幕》《文明的转型与中国海权》《美国世纪的终结》 《山那边》书 名:山那边(第三帝国败军之将的沉浮与战争叙述1939-1945) 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 作 者: (英)利德尔·哈特 译者:倪乐雄//孙运峰//陈道银//谈谭//熊曙光等 《山那边》封面 出版时间: 2010-09-01 版 次: 第1版 第1次印刷 页 数: 342页 开 本: 16开 I S B N : 9787501193776 定 价: 38.00元 目录 大师与败军之将的沙场复盘——中译本序言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部分:希特勒的将帅们 第一章:性的分裂 第二章:西克特的气质 第三章:布隆贝格——弗里奇时代 第四章:勃劳希奇——哈尔德时代 第五章:早期胜利的缔造者——古德里安 第六章:“阳光下的军人”——隆美尔 第七章:阴影中的军人 第八章:“老卫士”——龙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战争准备 第九章: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装甲兵的崛起第三部分:德国人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希特勒怎样击败法国——放走英国 第十二章:敦刻尔克的“暂停命令 第十三章:法兰西的结局和第一次受挫 第十四章:地中海的失败 第十五章:希特勒入侵苏联 第十六章:为何拿不下莫斯科 第十七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挫败 第十八章: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后 第十九章:红军 第二十章;盟军反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诺曼底的瘫痪 第二十二章:反对希特勒的密谋——从西线总部的角度观察 第二十三章:希特勒的最后一搏——第二次阿登出击 精彩语录倪乐雄教授现于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系教学讲授,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好评和欢迎。授课风格幽默风趣中又富含许多现实哲理,让学生在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上也产生兴趣。 论海权 改革开放30年完成了中国5000年历史的巨大转变,标志着中国从内向的农耕文明向外向的海洋文明转变,是生存方式的变化,拟人的比喻就是内地农民变成沿海商人,所以中国社会转型带来剧痛是正常的(精辟) 一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时,就开始呼唤强大的海权,在丛林法则下的世界2000年以来一直如此 两千多年来海洋国家霸权的取得是依靠制海权的获得,而制海权的获得是取决于一场海上决定性会战的胜利,而决定海上会战胜利的最主要因素就是交战双方中的一方的火炮优势 由于美国的介入使得台湾问题具有了不确定性,而制海权又无法得到澄清,所以台湾回归的时间无法确定;掌握台湾海峡制海权需要强大的军事工业支持,而发展强大的军事工业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中央军委对其持高度评价,称其是最具深度的台湾问题专家。 当一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已经建立在对外联系的海洋之上时,必然要为自己的生存利益投入巨大的力量予以维护,由此海洋民族、海洋国家便诞生了。 国家扩张不是由兵器决定而是由对外政策确定。 变有限制空权为无限制空权——航空母舰 1922年《华盛顿海军协定》的签署,标志着由陆权瓜分世界向海权瓜分世界的转变。 台湾海峡的归属取决于台湾海峡上制海权的归属,在当前制海权不明确归属的情况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台湾海峡两岸将维持不战、不和、不统、不独的平衡态势。 蒙古帝国因为没有出海口而最终导致帝国的衰亡。 如果台湾问题可以通过武力解决,那么中国获得的将不仅仅是台湾 海洋性国家的国防向外扩张,因此天然的具有扩张性、侵略性、殖民性、霸权性。 文明的边缘最终成为文明的中心并且统领全局——美国的崛起。 每个国家对于别国的评价,都是建立在衡量国家利益获得与国家利益损失的对比上 海洋民族的命运与海军和制海权息息相关,农耕民族的命运与陆军和陆权息息相关。 5000年中国内向型的农耕文明,使得海洋成为不可逾越的喜马拉雅山,但细察之中的海岸犹如一个半岛,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对外交流需求的扩大,必然在21世纪迈入海洋文明 论国际关系 国际政治利益归根到底是追求国际经济利益 国际关系某种程度上就是国际军事关系 美国的霸权不是自己获得的,而是别人给的。 美国视信誉比生命更重要。 某种意义上信誉就是霸权的一部分 对于阿富汗战争中国应当采取“谁失败,支持谁”的策略,因为如果美国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失败,伊斯兰极端主义将渗透新疆;如果塔利班武装失败,中国将遭遇美国的双面夹击 新疆的丛林原则即暴力掌权,新疆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是大国政治交易的产物,“疆独”只是棋子而已 中苏冲突很大程度上是赫鲁晓夫这个擦鞋工与毛泽东“农民式狡猾”的冲突 中国外交的祖训是“远交近攻”,而近代却变成了“近交远攻” 战争与和平就像大海的潮汐变化一样循环着 中日关系进入“红楼梦”状态,桌面上笑嘻嘻桌面下扫堂腿 论学问 任何理论都有两种功能,亦即:解释已有事实,预测未来情况。 自我身份和利益是在与他者的互动过程中得以构建,产生意义并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个人的一生是在不断改变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的过程中度过的,有时可能是自己看别人需要仰视,有时可能是别人看自己需要俯视 任何强大的事物都有其致命弱点,只是没有被发现 政治家遵循责任道德,而不是友谊;对政治家而言什么都是工具,讲道德是政治,不讲道德也是政治 关系越密切,冲突越激烈;关系越疏忽,冲突越少 论社会现实 现代人交往都是有目的的,是社会资源的交往 没有道德的人,即使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也是暂时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