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内黄县农民画
释义

河南省内黄县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属黄河故道,黄河文明给这里的人们打下深深烙印。内黄县民间绘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民众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大胆吸收现代派艺术之长,展示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内黄县农民画艺术的主流。内黄县现代民间绘画作为一种民间民俗的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

内黄县农民画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肇始以来,内黄县现代农民画以民间壁画、刺绣、印花、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为母体,推陈出新,自出风韵,立足乡土,代代相承,形成了较为“写实”的艺术风格。它有别于“写意”的陕西户县农民画,也与“雅丽”的上海金山农民画不同,成为中国现代农民画的代表之一,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国外举办展览,倍受专家赞誉。内黄也因此于199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内黄县农民画的艺术特色

构图上,内黄县农民画具有饱满、完整等特点。中国人的循环宇宙观体现在民间美术造型观念上所形成的对事物“求全”的理想化审美心理定向,在内黄县农民画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农民们一向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财殷实”等传统意义上的美好生活充满渴望,为了与这些“丰”、“实”的思想意识相呼应,他们的作品必须追求充实、饱满的构图。但饱满不是使画面繁琐、臃肿,民间艺人也注意发挥画面空白的作用,很好地利用画面空白对物体的衬托作用。

造型上,以肥硕为美,具有简练、夸张和装饰性意趣。或许过去受的苦难太多的缘故,在当地人心目中,肥硕总是与富有、丰衣足食、生活幸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肥又是健康、能干、兴旺发达的象征。因此,内黄县农民画中的人物造型“质朴、浑厚”,表现手法上具有“笨拙、粗黑”特点。尤其女性形象,几乎个个丰腴、人人饱满。如《美人鱼》中姑娘的丰乳肥臀、成熟娇好、《摘辣椒》中女性们的健美、粗壮,都让人感到人物的鲜活和饱胀的生命力,都市流行的巴掌脸、水蛇腰、十指尖尖的“骨感”女子,在内黄县农民画中是很少出现的。不仅人物造型肥硕,甚至猪、马、牛、羊、花鸟虫鱼以及田里的庄稼也都肥大、饱满,富有神韵。“民间艺人不是用肉眼看物象,而是用心眼去想形象,求情真意真,不求自然之形真,这种独特的造型观念,自然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色彩上,内黄县农民画与悲剧无缘,它往往选取喜庆事物作表现内容,这种选题的明确倾向性,决定了它的色彩对比强烈、火红热闹。它以红、绿、黄、紫、黑等单色为主,并用当地特有的土制颜料,而且巧使时尚流行色彩,讲对比重协调,以平涂为主,兼有烘染,色块大而不碎,形成了强烈的民俗化色彩,与“雅丽”的金山农民画很是不同。民间流传的“紫是骨头绿是筋,配上红黄色更新”、“红间黄、喜煞娘”、“红重紫、臭其屎”等色彩搭配方法,在这里都得以很好地运用与体现。

线条,也是农民画一个重要特性,是其灵性所在。内黄县农民画在用线上也很有个性,线条古拙,遒劲、流畅,粗细均匀,很象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铁线描”,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极少有琐碎线条,与户县农民画线条的粗犷、粗细相间有很大不同,也与金山农民画线条的过于短细、繁密有别。

内黄县农民画的发展创新

任何事物若要长期生存下去、不被其它事物湮没、淘汰,它就必须不断地发展、创新,艺术同样也不例外。作为上层建筑的艺术,总是受同时代的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所以在新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经济状况必然决定着与之相适应的特定艺术形态。而且,今天的农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也要求农民画必须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因循守旧。内黄县农民画作者在新的时代精神感召下,尤其在科学发展观的源头活水的冲击下,融古韵、扬新风,力求以新的艺术形式,反映新的时代内涵,实属难能可贵。

如表现形式方面,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吸收了现代绘画的某些技法,以勾线为主,用不同的线勾勒不同的形体,既保持了民间元素基础,又不乏时尚的现代气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一种新的平衡。

题材内容上,农民画作者利用农民的独特视觉感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用画家的笔触描绘“和谐社会”的蓝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4:57:52